四、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水平
金融业是为实体经济而生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不仅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金融业加快战略转型、确保自身持续稳健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金融机构应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审慎设计和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避免过度杠杆化、衍生化,防止过度追求利润或以规避监管为目的而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另一方面,应立足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创新发展金融市场,推动银行、证券、保险在业务创新、技术开发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发挥金融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的协调配合作用,全面形成各类市场互补、优势叠加的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格局。不断创新“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信用证、保函、投资理财、信托计划、集合委托贷款等业务,因地制宜地开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农屋、宅基地、厂房、商铺抵押等抵押贷款品种,稳步扩大应收账款、收费权、专利权、版权质押等质押贷款规模,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展银行账户查询、行内转账汇款、跨行转账、基金买卖、国债买卖、便民缴费等中间业务服务功能,积极参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辖区的试点开展,为实体经济提供随时随处、简便直观的金融服务。
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着力营造服务实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再次昭示我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生命线,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确保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持续发酵,欧债危机还在深化演变,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目前更应高度关注金融风险积聚和防范化解。应加强房地产市场、地方投融资平台、民间借贷等领域潜在金融风险的管控,依法打击高利贷、非法集资、金融传销等违法活动,强化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私募股权基金等融资性中介机构的监测分析,密切关注趋势性、方向性变化,有效防范外部风险向境内转移、局部风险向全局扩散,切实维护金融秩序,守住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这条底线。敏锐观察和跟踪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强化银行、证券、保险业日常风险监测,充分发挥压力测试在风险识别和维护金融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执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强化信贷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高度关注信贷资金注入企业后的流向,确保资金合理有序进入实业领域,杜绝信贷资金在企业层面被挪作“炒房、炒股、圈地”等“脱实向虚”行为,防止出现企业“空心化”现象。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客户的风险排查,超前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严防不良贷款大幅上升。自觉遵守市场规则,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加强实体经济信用培育,对守信用、按时归还贷款的实体经济主体实施贷款利率优惠、扩大贷款额度,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促进金融资源安全高效流动。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副行长李文瑞)
甘肃土地市场走势与农发行
中长期贷款安全问题研究
随着农业发展银行支农职能的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中以土地开发、整理、储备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类中长期贷款业务快速发展。这类贷款大多以土地出让(或转让)收入作为主要还款来源,土地市场及价格的变化对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影响,我国土地市场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农发行土地类贷款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土地市场情况进行调查,深入分析了省分行农村土地类贷款的运行情况及潜在风险,研究提出了加强土地类中长期贷款安全管理的初步建议。
一、甘肃省土地市场状况
甘肃地处祖国西北部,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占用土地量居全国第五位,耕地面积居全国第十一位。除沙漠、戈壁、沼泽、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以直接利用的土地外,尚有35571万亩土地可用于生产建设,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0.10%。
近年来,甘肃土地市场变化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相一致。2009年,国家放松货币流动性,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甘肃土地市场供应量和成交价格都成倍增长;2010年,国家通过增加土地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地等调控措施,抑制上涨过快的房地价格,引导市场理性发展,甘肃土地市场供应总量大幅回落;2011年,伴随着货币政策转向、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十二五”规划启动等因素,甘肃土地市场呈现出供给增加、需求趋缓、平均价格相对下降、供应方式结构性变化的总体态势。
(一)市场转折明显,土地供应总量有所回升。2011年,全省供应建设用地136646.70亩,比2010年多供应49437.40亩,增长了56.60%。在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的大起大落后,2011年稳步回升,实现了“V”字形转折。
(二)供应方式发生结构性变化,招拍挂供应量增幅较大。2011年,全省供应的土地中以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方式供地68469.30亩,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20143.10亩,以划拨方式供地48030.10亩,分别比上年增加34392.40亩、14072.40亩和968.30亩;特别是以招拍挂方式供应的土地占当年土地供应总量的50.10%,较2010年增长了1倍多。
(三)土地供应量升价跌,出让收入稳步增加。2011年,全省土地出让收入达171.90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38.20%,比上年增长28.50%,与2009年相比,增速明显回落。单位供应价格略有下降,较上年下降18%,其中,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成交价款154亿元,占土地出让总收入的90%,较上年增长18.80%;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成交价款17.90亿元,较上年增长3.40倍。
(四)住房用地同比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增幅较大。2011年,全省供应住房用地25087.60亩,占全年供地总量的18.40%,同比增加7.60%。其中,商品住房用地12864.30亩,超过前两年年均实际供应量10317.30亩的24.70%;保障性住房用地12223.40亩,同比增加23.40%。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住房“三类”住房用地19120.90亩,占全年住房用地总量的76%,较上年提高22.50%。另外,2011年公共租赁住房用地较2010年增长了6.43倍,限价商品房用地增长了1.48倍,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用地同比增加了26%,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增幅明显。
二、对甘肃土地市场后期走势的预判
从宏观政策层面看,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总基调是坚持调控方向不改变、态度不动摇、力度不放松,在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同时努力保持土地市场平稳运行。从市场表现看,甘肃土地市场相对平稳,供给总量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省会兰州及天水、武威、酒泉等大部分地方政府推地日趋谨慎。从需求方面看,开发商或其他土地需求者对市场后期走势判断不一,土地市场暂时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一些大型的房地产开发商都持徘徊观望态度,不敢轻易下单。据业内人士分析,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国内经济理性回调、宏观调控继续深化的背景下,在一段时期内,甘肃土地市场供应总量将会稳中有增,但区域间差异将会进一步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将得到保证,土地成交价格不会出现较大起落。
(一)周边市县的土地供求将会明显增加。土地属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省会兰州经过多年的大量供地,核心区域基本上已无地可供,未来土地供应与成交将会向三、四线城市及周边郊县转移。根据中房信克尔瑞分析师刘野的观点,当一个中心城市的价格高地形成并产生瓶颈效应时,价格洼地规律和城市经济圈扩张效应就会促使资本更多的流向周边市县。按照目前兰州和周边地市县房、地的价差状态,预计后期省会中心区域的土地供应量和成交量将会持续平稳,但周边地市县可能会有较快增长。
(二)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将会持续。国家“十二五”规划方案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用地制度,从严控制用地总规模,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按照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1年需完成保障性住房21.27万套。2012年,这一工程仍在政府应保尽保的范围之内,预计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应还将持续增加。
(三)土地价格趋于平稳。目前,土地价格已经出现回落趋势,但受政策调控和利率水平影响,房地开发成本及融资渠道都将发生较大变化,土地价格的上涨和下降空间都十分有限,经过调整之后,短期内将会维持平稳。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012年甘肃土地市场不会出现较大波动,土地市场的收益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这对农发行土地类贷款的还款来源不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但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三、农发行土地类中长期贷款现状及潜在的风险
(一)土地类中长期贷款运行情况。土地类中长期贷款是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政府合力支农的重要手段,也是农发行“两轮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截至2012年3月末,全行土地类中长期贷款余额76.2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9.20%。其中,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农村土地整治贷款18.81亿元,占24.66%;以土地使用权提供担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其他项目贷款57.45亿元,占75.34%。
对这类贷款,农发行主要从“政策准入、项目入库、调查评估、贷款发放、资金支付、贷后监管、收贷收息、档案管理和业绩考评”九个关键环节着手,不断加强营销和管理。一是严把政策准入关,确保不超范围、不离农、不打政策擦边球。二是突出重点,以省、市级城市周边和发达县域为重点,杜绝全面撒网,杜绝纯公益性无收益项目。现有的项目中经营性项目占95%以上。三是狠抓两个覆盖,即要求项目自身现金流或综合收益足额覆盖贷款本息;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在任何时点上能够覆盖贷款本息。已投放的贷款担保覆盖率达到98.90%。四是注重“两个匹配”,即资本金到位比例与贷款投放比例相匹配;贷款发放与项目实施进度相匹配。五是资金支付严格执行“实贷实付”、“受托支付”有关规定,走款比例达到99.91%以上。六是及时跟踪督导,定期考评,评价结果作为新增贷款和续贷审批的依据。总体来看,农发行土地类中长期贷款运行正常,基本实现了“无欠息、无逾期、无展期、无调整还款计划、无不良”的“五无”目标。
(二)土地类中长期贷款的支农效果。多年来,农发行土地类中长期贷款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多品种、全方位提供信贷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累计支持村庄综合整治11个,收储土地10034亩,节约整理出城市建设用地5209亩,开发滩涂14523亩;间接支持新增农民住房13.90万平方米,支持建设粮油、蔬菜基地78500亩;支持增加耕地灌溉面积11.80万亩,解决了61万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等。重点向定西市平台公司投放土地类中长期贷款15.76亿元,先后支持了定西新区道路改造、管网建设和临洮、陇西、岷县、漳县旧城改造等9个项目建设,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县域经济发展。向天水市投放土地类贷款5亿元,支持开发区整理土地127.50万平方米,提升了城市整体功能和发展潜力;向秦州区发放“城中村改造”贷款1亿元,解决了因“5·12”地震造成北山地区滑坡隐患,为500多户危房住户顺利搬迁提供了保障。逐步落实与兰州市新城区签订的200亿元合作战略,已审批贷款4.80亿元,该项目可为兰州新区环经济产业园项目落户提供优质建设用地6487亩。
(三)土地类中长期贷款面临的潜在风险。当前,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依然持续,有关部门正在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进一步规范和整改融资平台公司,主客观方面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农发行土地类贷款将面临诸多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