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关于大力扶植老根据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原则要求,都是从老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可行的正确决策。建国几十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地党政领导机关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老区经济建设有了相当的进步。但是,由于“左”的错误的干扰,以及对老区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还有工作指导上存在的弱点,至今,老区的经济发展同发达地区尚存在一定的差距。现在重温周恩来上述老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原则要求,倍感亲切,这些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指示》对迅速恢复和发展老区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提出了以下几项基本措施。
(1)恢复和开辟交通。周恩来强调,“这是改善老根据地人民生活的主要关键。”交通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不抓住这个环节,无法打破老区地处偏僻穷困山区的封闭状态。为此,周恩来提出了必须分级负责,采取发动群众义务劳动为主、国家出资为辅的办法,有计划地修好老区的主要交通干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并扶助群众添置一些交通工具,发展运输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建立转运货站,以组织运输工作,利于推销土产和供应山区人民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增设国家贸易机构与供销合作社,组织私商上山。建立山区商业网,促进物资交流。周恩来对此提出两条重要措施:一是合作社应以山区为发展重点之一,指导群众提高产品质量,进行规格教育,使当地土特产得到畅销。二是贸易公司、合作社应在对老根据地人民不挣钱甚至采取若干贴补办法的精神下,收购山货、土产,并解决油盐等日用必需品。这对促进老区经济发展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3)大力组织合作互助。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组织畜养、造林、修滩等合作社,逐步把群众组织起来,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倡农业生产合作社。
(4)今后一般贷款应将老区列为重点之一。周恩来提出了两种贷款:对养牲畜、修水利、修梯田、购买农具的特殊贷款;对老区的特殊救济费,可作为建设基金。注意适当延长期限,简化手续,及时发放。
此外,《指示》还对加强老区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与优抚工作提出了五项具体措施:
周恩来在《指示》中,特别强调必须认识老根据地的恢复工作的长期性,在恢复基础上发展经济文化建设,并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这是一项艰巨的重要的任务。凡辖区内有老根据地的省份,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老根据地工作计划,领导群众逐步实现。
第三,为少数民族发展呕心沥血。
周恩来深知,旧中国各少数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剥削比汉族更为深重,尤其是西藏人民在封建农奴制的罪恶统治下,比其他民族更为苦大仇深,经济和文化也更为落后。他对少数民族兄弟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建设关怀备至,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就在我国国民经济困难期间,周恩来总理指示:“宁肯全国人民承受更大的艰难,对西藏的供应一点不能减少。”有总理的厚爱,使西藏军民没有受到饥饿之苦,并胜利地完成了民主改革、农牧业生产和对印度自卫反击作战的光荣任务。
周恩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花费了不少心血。对有条件建设重工业的少数民族地区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周恩来始终关心内蒙古自治区的包钢和包头工业基地的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周恩来主持下确定包钢作为国家的重点项目,包头作为重要工业基地进行建设。当时包钢所在地,还是一片荒漠,在那里建设大型钢铁企业,建设新兴工业基地,是很不容易的。为了完成包钢和包头工业基地的建设任务,带动整个内蒙古经济的发展,中央发出了全国支援包钢的号召。实现这一号召,周恩来是领头人,在他的支持和组织下,支援包钢、支援包头、支援内蒙古自治区建设的大军,从全国各地源源而来,设备和物资也成批地调进。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工人,同当地蒙汉各族人民在一起,不知疲劳地在艰苦的条件下日夜奋战。到1959年,新兴的包头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包钢的大部分基础工程搞了起来,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包钢一号高炉提前一年建成投产。当一号高炉开始出铁时,周恩来亲自来到包头剪彩,庆祝包钢建设初战告捷,同建设者们分享这胜利的喜悦。1959年10月15日上午周恩来到包头后,没有休息便听取包钢建设情况汇报,边听边看蓝图,仔细询问每项主要工程进展情况,对包钢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下午参加庆祝大会。剪彩后,他又到包钢区视察,和工人亲切交谈。第二天接见了职工代表并作报告。周恩来激动地说:你们做出了历史上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胜利了。但是,这胜利还是初步的,还要用更大的努力,加快包钢建设,加快包头和内蒙古的建设,夺取建设的更大胜利。又例如,周恩来一直关注和支持西藏的建设和发展。他根据党中央关于“要帮助西藏改变贫困面貌,使西藏民族繁荣起来”这一总的指导思想,从50年代到“十年动乱”的20多年,曾多次指出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扶助西藏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为此,他要求西藏地方政府和党组织多向中央反映西藏人民的要求,中央一定要帮助西藏尽快发展起来。在党中央和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国家每年都要拨出相当数量的款项,组织和派遣一批又一批科教文工作人员和各方面的领导骨干支援西藏,帮助发展西藏的经济和文化。在逐年支援的项目中,从举世闻名的川藏、青藏、新藏和中尼公路干线、民航机场、电站、输油管道、铁路,到河堤、影剧院等,周恩来都要逐项审查亲自过问。周恩来怀着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西藏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为实现他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关于“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帮助下,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把西藏高原早日建成一个真正的人间乐园”的宏图意愿而不懈努力,极尽辛劳。应当指出:从1959年至1979年的20年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支援下,经过西藏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西藏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等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局面:西藏的工业总值增长了4倍,粮食总产量增长2.3倍,牲畜存栏数增长2.5倍。各类学校发展到6700余所,存校学生达29万人。交通运输、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速度是突飞猛进的。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这一切变化,凝聚了周恩来的关怀和心血。
周恩来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青海、宁夏、云南、贵州、四川、海南等全国各地的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建设都曾寄以厚望和给予帮助。因为,周恩来反复强调过:“各民族是完全平等的,不能有任何歧视。我们的根本政策是达到各民族的繁荣。”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的根本立场,周恩来在民族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也深深铭刻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心坎上。
周恩来是人民的好总理。他管理着我们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日理万机,心里装的是全中国的老百姓,脑子里想的是世界人类的进步事业。在他的名言中有这样两句话:“工人阶级和共产党最本质的东西,是它能使全世界进到没有阶级、谁也不剥削谁的社会,别的阶级和政党都不能担当这个任务。”“我们共产党的目的就是要把世界搞得美好,使大家能活下去,而且过得好。”他不但是这样说,而且身体力行。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共和国的经济与周恩来密不可分。邓小平同志在悼念周恩来同志的悼词中说:“周恩来同志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繁重任务。他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忘我地、不知疲倦地为中国和世界人民谋利益。”这就是对周恩来献身于无产阶级事业伟大一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