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运动员心中都有一个梦想的图景,就是手捧金牌站在奥林匹克领奖台上,然后用牙咬咬金牌,告诉自己这不是一场梦。每个母亲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孩子过得好自己死了也甘愿”。正是这样的梦想,让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上为国家带来荣誉、创造价值,让母亲为孩子无条件付出、为家庭创造价值。
人类创造价值的方式在不同的时代烙上了不同的烙印。在工业社会,管理创造价值。工业社会的资本家通过控制人的手脚,分工协作创造价值。在网络时代,领导创造价值。网络时代的领导者通过引导人的思想分工协作,形成大脑智慧的集合来创造新的价值。
头脑引导和手脚控制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手脚控制本质上是把人当做机器,只服从一个主管的“大脑”,而配合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会主动地思考,并只根据自己的思考去行动。创新工作创造新价值,我们要找到头脑与头脑分工协作的新方法。进入网络时代,比工业时代形成的目标、计划、规划更生动而激励人心的方式是愿景引导。
愿景是愿望的图景。它有三层意思:
第一,它不是人们眼前切身的需求,而是一种人们中长期的愿望。从最高价值来说,它是对生命意义的描绘。
第二,愿景是一种形象的描绘,它有别于充满数据的目标、理性的规划和抽象的战略,它是感性、生动而持久激荡人心的图景。
第三,愿景一定和所有参与者的利益紧密相连,也就是关己性。它一定要和人本身的需求紧密结合,要防止愿景仅由高层宣示或用组织愿景简单代替个人愿景的误区。当然,愿景和个人的目标、理想、使命也不尽相同。它是群体需求和群体利益的集合。
进入网络时代,头脑的整合创造价值,让人用心工作才有价值,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领导者追求成功的共识。本篇从四个方面对愿景引导的案例进行搜集,从愿景引导的关键点帮助读者进行体会。
愿景的最高价值是生命的愿景。人活着为什么?这是每一个人活出生命意义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又是一个最难回答的问题。前几年,有一次互联网调查“全球最难回答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摆在首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曾经引领全球革命者前赴后继、忘我牺牲的书中,保尔·柯察金对生命意义的描述,至今仍然可以给我们以震撼:“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丰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安全有了保障以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作为引领人们创造价值的愿景,现实地被提到了领导者的议事议程上。
“人活着为什么”的一系列案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等杰出人士追求生命意义的愿景轨迹。“愿景引领”的案例启发领导者如何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地努力探索,使组织愿景与组织内个体愿景更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领导者的言行使愿景引领落在实处。“愿景的阶段性”的案例反映出组织的愿景也是一个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经历的丰富与成熟而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些案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长远的愿景怎样和近期的愿景结合在一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千里的愿景,我们的实践就没有目标。没有“始于足下”,愿景往往就脱离实际。“紧扣群众最实际的需求”所选择的案例,揭示了共建愿景的关键点在于愿景与每一个组织成员关己性的联系。人是由动物进化来的,没有对群体切身利益和需求的切身体验,很难引导群众实现愿景的冲动,更难达到让群体具有忘我的投入精神。
共建愿景篇从历史和现实的案例形象地探索了领导者面向未来应该怎样进行愿景引领。这是一个对未来极有价值的领导者提升本领的新领域,正因为其新,所以我们有探索的必要。也正因为其新,我们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这些案例的事实去研究愿景引领的思路和方法。
3.1人活着为什么
霍金:在轮椅上起舞的科学巨人
“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哈姆雷特几百年前所吟唱的,却成了霍金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这位躯体终年被局限在轮椅这个“果壳”里的科学巨匠,以充足的自信和坚韧的意志执著地探寻着科学的终极真理,关注着人类的未来命运。
从生理角度看,霍金绝对是不幸的。1962年,20岁的史蒂芬·霍金来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选择了宇宙物理学方向。这个时候,他个人身体的危机渐渐暴露出来,他隐隐约约感到行动有些不方便,腿脚不听指挥,说话也模糊不清,有一两回没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从楼梯上突然跌下来,当即昏迷,差一点死去。霍金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他去看了医生,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很难治愈,患者因肌肉萎缩引起运动功能减退,全身瘫痪,丧失说话功能,吞咽和呼吸困难,最终导致窒息或引发肺炎而死。最可怕的是,在整个病程中,患者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都不受影响,也没有任何疼痛感,只有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刚满21岁的霍金被命运无情地抛到死亡的边缘,不久,就瘫痪了。
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只能凭着唯一能动的三个手指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通常制造一个句子要五六分钟。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
“我只要和其他人一样地对生活有同等的控制权”
禁锢霍金身体30多年的轮椅,取代了他的身体除了大脑以外的大部分功能,但这台轮椅在大部分时间里被他不屈不挠的意志所控制。
霍金早期的博士生、物理教授佩奇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那一年,他们住在莫斯科的一个饭店里,那里有一间小小的舞厅。霍金想找他们中的一些人去跳舞,但没人有这等勇气。后来,他们在出来的路上通过舞厅时,看到霍金独自在大厅里转动着他的轮椅“翩翩起舞”——真是一大奇景。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轮椅过马路回柏林公寓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有一次,霍金驱动轮椅在剑桥大学“翻车”,跌断了股骨,他却笑称为了赶去与太太相会,才“开快车”。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他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那次的会晤,一直被霍金津津乐道。多年后,霍金仍然幽默地说:“我希望王子的脚趾依然无恙。我的很多知心朋友,都有被我的轮椅轧过的经验。”
就是坐着这台轮椅,霍金乘热气球到过南极洲;他还环游了地球,再次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中国,他的轮椅两次登上了长城。据他的中国学生、《时间简史》的中文翻译者吴忠超介绍,1985年,霍金造访北京时,北京的大学生把他抬上了长城,面对如此大好河山,他感慨道:“宁愿死在长城,而不死在剑桥。”他甚至还想去西藏。
英国广播公司的《沙漠孤岛》节目的主持人苏·洛雷曾问霍金:“你的亲友有时称你为顽固或霸气的,你服气吗?”
他回答:“我只要和其他人一样地对自己的生活有同等程度的控制权。”
轮椅上的科学巨人
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又称“黑洞蒸发理论”)。爱丁堡皇家天文台天文学研究科学家尼古拉斯·克罗斯说,这一理论是霍金对学术界最杰出的贡献。
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理论发展让他获得诸多荣誉:1974年,32岁的他当选为最古老的学术组织“英国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1978年,霍金获得世界理论物理学界的最高成就奖“爱因斯坦”奖;1979年,37岁的他担任了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公众称他为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没有梦想就无异于精神死去”
尽管被人们称为“当今的爱因斯坦”,霍金并不认为自己和爱因斯坦、牛顿有什么大关系。如果剥去闪光的外壳,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执著于自己所爱事业的科学家,一个探索宇宙真理的思想者,别无其他。
多年前,医生断定史蒂芬·霍金最多只能再活两年,可是现在他已经是一个70多岁的老头了。尽管很多人对霍金还能不能在学术上有所突破态度审慎,但我们相信他仍有无穷的潜力,因为他活着,本身就是个奇迹。是什么样的理念支撑他活下去并创造这样的历史呢?
有人曾问霍金,在少年时期他想做什么。霍金回答:“做一个物理学家,要么就是英国首相。”曾有媒体问霍金关于残疾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这位只能通过眨眼和眼光的移动与外界交流的大师说:“我的身体虽然残疾,但是思维活跃。我的思想可以达到时间的开端,可以进入黑洞,残疾可能让我的身体无法到达很多地方,但人类精神的驰骋没有任何限制。我还有许多的事情希望成功,每个人都有梦想,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了梦想,无异于精神死去了一样。”
1.假如你有像霍金一样的生理条件,你还会有用自己的生命去探索宇宙的愿景吗?
2.动物的本质是适应,人的本质是思想,怎样像霍金一样用真理的探索去引领人的思想?
3.愿景是愿望的图景,领导怎样像霍金一样把宇宙变化的理性思维变成像《时间简史》一样描绘出宇宙的景色?
李开复:追随心来做事
出生在台湾、成长在美国的李开复,先后供职于苹果、微软、谷歌这3家大企业,中国不乏有留学以及在海外500强企业工作背景的精英人才,但李开复在大陆积累的影响力并非偶然。
一辈子做什么?
李开复出生于台湾,11岁就只身前往美国“留学”,本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1988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他的博士论文是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在校期间,李开复还开发了“奥赛罗”(黑白棋)人机对弈系统,因为1988年击败了世界团体冠军美国队的一名成员而名噪一时。
“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想用产品改变世界?”苹果公司副总裁戴夫·耐格尔的这句话,使李开复舍弃了对终身教授的追寻,加入到“改变世界”的队伍中去,从此开启成功之门。在苹果,李开复得以将“躺在纸上的学术论文”变为现实,后来成为苹果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他的团队发明了QuickTime,这个产品点燃了多媒体革命,也帮助促成了像iPod、iPhone这样的奇迹。1988年,李开复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极短时间内创建了一个国际一流的计算机研究院,曾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为“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2000年其被调回微软总部,出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成为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所谓“七人智囊团”的一员。2005年,两家全球最大的IT公司,微软和谷歌对簿公堂,演绎了一场轰动世界的官司,就是为了争夺一位优秀的华人职业经理人——李开复。最终双方和解,李开复得以在谷歌工作,并创办了谷歌中国。
通往理想的路不止一条
李开复很懂得如何在自己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去实践自己的社会理想。受父亲影响,李开复一直有个大学梦,希望在中国大陆建立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然而,李开复一直离这个理想很遥远,他不由停下自己的脚步,思考自己的方向。
2009年9月,李开复离开谷歌中国总部,创办创新工场,做起了扶持创业的企业家。多年来,李开复作了至少300场大学演讲,在“我学网”上为50万个注册用户释疑解惑,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了7封公开信。大学生们热情地给他写信,称他为“开复老师”,把他作为人生导师。
2011年的创新工场已经创造并投资孵化了34个项目,投资金额近1.5亿元人民币,让年轻人的才华得以最好的发挥,让青年群体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对李开复而言,通往理想的路不止一条,创新工场就是他实践教育梦想的新舞台。
把每天都当作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谈到全球IT业的成功典范乔布斯,李开复认为乔布斯是百年才出一个的天才人物,他让大家对苹果的产品有高度的热爱,这一点很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