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邓小平军事谋略
14538200000038

第38章 奇正之变 其胜无穷(2)

“围师必阙”,是《孙子兵法·军争篇》里论及的用兵之法。其意思是说,围攻敌军时,必须网开一面,留为退路,以示其生,使敌人存有去留之心,这样其作战就会犹豫、动摇、战守不固。如果要是构成四面包围之势,敌人必然会据险坚守,抱死一拼,鸟穷则搏,困兽犹斗,反而会使仗更难打。然而,战场上的两军交战,是活力对抗,各种情况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所以,兵法战策的运用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被围之师觉得大势已去,无心再战的时候;从战场态势上看,必须对被围之师速歼,以争取战场主动的时候;被围之师战斗力不强,无险可守的时候等等,这些情况下如果再去据守“围师不阙”的兵法,恐怕就是不知变通的愚举了,而必须是情变我变,“围师不阙”,速战速决。邓小平在指挥所部攻取宿县,抢占永城的作战中,就是采用了对敌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战法,这对“围师必阚”之兵法也是一种创造和发展。

一、权衡态势,选准目标

我东北野战军取得辽沈战役胜利后,中央军委、毛泽东根据中原局势的变化及徐州之敌有总退却的企图,随即指示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实行“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的总方针”。根据军委指示,邓小平、陈毅开始率领中原野战军主力东进至商丘东南地区,正向亳州、涡阳、永城地区集结,华东野战军经过紧张的筹划,正在完成发动淮海战役的一切准备工作。而刘伯承则率一部正在钳制黄维集团。此时,邓小平、陈毅却发现孙元良兵团开始向宿县收缩,根据这一变化,邓小平、陈毅判断:刘汝明兵团可能要放弃商丘,退守砀山、黄口地区,邱清泉兵团则可能缩回徐州,似有转入支援黄伯韬的迹象。所以,邓、陈立即致电中央军委并告刘伯承上述敌情,同时还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其中心意图是从西、南两个方向对徐州采取攻势行动,并准备以一部兵力攻占宿县、徐州中间地区,在孙元良北援时歼其一部。作战方案报军委后,毛泽东又致电邓小平、陈毅:你们应集中合力攻取宿县,控制徐、蚌段,截断徐州敌人的退路。这一天,刘伯承也由豫西赶到河南柘城,与邓小平、陈毅会合,共同研究和部署贯彻军委作战方针,隔断徐蚌,攻打宿县,孤立徐州的作战方案。

邓小平与刘伯承、陈毅分析认为:宿县古城,地处中原战场的枢纽地带,扼南北交通要冲,是津浦路徐州、蚌埠之间的一个要点,也是国民党军队徐州重兵集团的要塞。该地存放大量武器、弹药、被服、装具等军需物资,是他们极为重要的后方补给基地,同时也是该集团通经南京大本营的必经之路。从整个战场态势上分析看,徐州以北已被我华东野战军占领,以西郑州、开封、商丘刚刚被我中原野战军解放,徐州以东地区也被华东野战军所控制,唯有徐州以南尚被敌人控制。蒋介石以重兵固守徐州,他唯一的补给线和退路就是津浦路。可见,如果我军攻克了宿县,控制了徐蚌段,那就切断了敌人的补给线,阻绝了徐州之敌的退路,更重要的是,对徐州之敌形成了四面包围、关门打狗的战役态势,这对实现中央军委淮海战役总方针实在是一着举足轻重的妙棋。刘伯承认为:敌人重兵守徐州,其唯一的补给线就是津浦路害怕被我截断,所以要孙元良兵团到宿县,要邱清泉、刘汝明两兵南下。因此,我如果力求首先截断徐、宿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州的态势,这样,不仅孙兵团可能北援,便于我在运动中给以歼击,而且邱会团也可能被迫南顾,以减轻东面华东野战军的压力。经过全面而透彻的分析,权衡了淮海战场的各部态势,找出了相互间的利害关系,最后确定了“一攻宿县,二占永城,孤立徐州,断敌退路,围师不阙,关门打狗”的作战部署。为此,决定以第三纵队和第九纵队一部进攻宿县;以第四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两广纵队,沿津浦路徐宿段向东北攻击,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东援黄伯韬;以第九纵队主力及豫皖苏独立旅,沿津浦路的固镇至蚌埠段向南推进,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北援;以第一纵队为预备队,同时要求第二、第六纵队坚决阻击东进之敌黄维兵团,保证主力在徐蚌铁路线上顺利作战。为了统一作战行动,野战军又具体下达了作战计划。邓小平和刘伯承、陈毅又召集了作战会议。会上,邓小平言简意赅地明确了作战意图:“切断徐蚌线,占领宿县,可以北拒徐州,堵住徐州之敌南逃的后路;可以南阻蚌埠,斩断南线敌人北援之交通;制止孙元良兵团支援,夹住黄维兵团北上,黄伯韬兵团只有束手待歼,蒋介石称为生命线的津浦铁路,就要被切断了!”刘伯承又补充说:“斩断徐蚌线,是我们‘关门打狗’的要着。当前的目标是拦腰切断敌徐州集团的后方补给线,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徐州以南,减轻其主力支援黄伯韬兵团的压力。最终的目标是隔断徐州战场与国民党南京大本营的联系,彻底孤立敌人,以便各个歼灭。”作战会议就是这样简单明了,确定了正确的作战目标,攻歼宿县要点之敌,抢占永城要地,创造孤立徐州、合围守敌、聚而歼之的战役态势,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争取战役的主动权。

二、迅速勇猛,大胆攻歼

邓小平组织部队进入作战准备之后,又从敌俘虏处得知敌有南逃企图。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等,充分肯定了他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此后毛泽东又三令五申,“你们务须不顾一切,集中四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你们应集全力(包括三、广两纵)攻击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至宿县附近寻歼孙元良,“望你们努力争取歼灭此敌。此战胜利,即完成了包围徐州的战略任务。然后以宿县为中心控制整个徐蚌线,构筑几道防线阻止徐敌南逃,待其南逃时协同华野全歼徐敌”。根据毛泽东的电令,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指挥参战部队连夜向宿县开进,第二天就包围了宿县县城。邓小平要求部队,此役甚为关键,各部一定要充分准备,迅速勇猛,大胆攻歼。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和第九纵队一部在扫清了宿县外围据点后,利用夜暗向宿县县城发起了总攻击。由于护城河宽3丈有余,水深没人,守敌将城门外的桥梁破坏,并以严密的火力封锁,给攻城部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主攻东门的第三纵队第七旅及第八旅一部,在炮火掩护下,从一丈宽的城墙缺口处突入城内。第三纵队第九旅在西门冒着敌人的炮火,经过多次架桥,连续爆破,也深入了城内。第三纵队突破城垣后,便按计划迅速勇猛地向敌纵深发展,与敌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先后攻占了天主教堂、电报局、医院等要点,很快攻占敌指挥所。激战至第二天凌晨,宿县县城全部被我占领,聚歼守敌一万二千余人,缴获了大批的军需物资。就在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攻占宿县县城的同时,中原野战军的第四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的第三纵队及两广纵队也迅速出击占领了蚌埠以北宿县以南的固镇,并破击了徐州以南曹村至固镇间200多里的铁路。至此,我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各一部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的指挥下,控制了以宿县为中心的徐蚌间广大地区,切断了徐蚌间敌人的联系,提前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为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准备了战场。此时,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给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人的电报中高度评价了攻占宿县、切断徐蚌线的作用:“你们消灭了刘峙系统正规军十八个整师(包括争取何张三个师起义在内),并给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刘汝明四个兵团以相当打击,占领徐州以南、以东、以北、以西广大地区,隔断徐、蚌联系,使徐敌处于孤立地位,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十八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毛泽东的评价,正好说明了邓小平的谋划艺术的确高超,把中央军委没敢作估计的战略步骤直接实现了,为我军在淮海战役中争取了极大的主动。就连国民党内部对此也为之一震。其报纸评论说:“共军这个动作,一是截断徐州向南唯一而重要的补给线,二则为牵制徐州方面的孙元良、邱清泉两兵团,使国军不能用尽所有的力量,去解决东翼共军。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动机,就是阻止黄维兵团的北进。”国民党军内的评论,恰恰反映了邓小平的决策制敌要害,打敌关节了。“釜底抽薪”,一举而多得,一步赢得几步,这正是邓小平指挥艺术的高超所在。

三、死守硬拼,关门打狗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讲:“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争地吾将趋其后。”其意思是说:我军占领有利,敌军占领也有利的地域叫做争地。面临争地要趋赶后续部队快速进军。邓小平、刘伯承、陈毅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攻克宿县后,永城这个位于徐州西南90公里处的县城,就成了敌我双方拼力相争之地。

蒋介石在宿县失守之后,即派黄维兵团支援徐州,但也被中原野战军主力包围在了宿县西南的双堆集等地。蒋介石又急令徐州守敌杜聿明集团和蚌埠之敌李延年兵团,取南北对进之势增援,以解救黄维兵团之围。由于黄维兵团强行突围不成,南北两路对进增援解围也未见效。这样,蒋介石下定决心,令杜聿明指挥徐州地区的3个兵团约30万人放弃徐州,沿徐州至永城公路向西南撤退,拊我外翼,与李延年兵团协力救出黄维,再猥集南逃,退守长江。多谋深算的邓小平早就知道,蒋介石这一决策,正是我求之不得的态势。实际上这正是加速徐州集团覆灭进程的有利战机。因为从攻占宿县决策之日起,军委和毛泽东就把徐州之敌视为囊中之物,准备在消灭黄伯韬兵团后再组织江淮战役消灭该敌。如果该敌依托徐州工事固守,可能会使我全歼该敌有些难度,而现在徐州杜聿明集团主动脱离了徐州工事,处于运动之中,毫无依托,这样,难打之敌反而变成了好打之敌,这就为我军迅速在运动中全歼杜聿明集团提供了难得的战机。

邓小平对此精确地分析到:南撤的杜聿明集团继续向西南进占永城,顺涡阳、蒙城、阜阳一线继续南下,不仅该敌将逃脱我精心运筹设下的战略包围圈,而且对我军还会构成从侧后兜击的威胁,并可以会同南面李延年等部形成南北夹击之势,黄维再遥相呼应,这样,敌6个兵团里应外合,陷我中原野战军于腹背受敌的险境。此时,军委也来急电指示,务必首先截住杜聿明集团,坚决不能让其西进南下与黄维兵团会合,坚决阻击蚌埠方向之敌,加速歼灭黄维兵团。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和军委指示,作为前委总书记的邓小平及时作出堵截、阻击、围歼的具体方案。首先,当务之急是堵截杜聿明集团,紧锁敌南逃之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而堵截作战唯一能够利用的有利地形就是永城县城及附近地域,但当时永城只有豫皖苏第三军分区部队守备。邓小平在情急之中,直接给军分区司令员打电话,在询问了永城守备部队情况之后,邓小平明确地告诉司令员:杜聿明集团正在逃往永城的情况及其企图,以及堵截杜聿明集团的重要作用,我们已经命令几个纵队日夜兼程地赶往永城去支援堵截作战。邓小平严令司令员,在大部队到达永城之前,如果敌人先头部队先到达永城,你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敌人通过永城。接着,邓小平又加重了语气对军分区司令员提出了要求,就是打到只剩下一兵一卒也不准敌人通过,剩下你一个人也要顶住!再重复一次,增援部队正日夜兼程向你们那里赶去。司令员也坚决地表示,哪怕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决不让一个敌人通过。的确,这支部队没有辜负邓小平的信任和重托,终于顶住了敌先头部队一天多的猛烈进攻,一直坚持到我增援大部队赶到,迎头拦住了杜聿明集团西逃的去路,把紧了永城大门,陷敌于插翅难飞的困境。随后邓小平主持总前委又指挥华东野战军向被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了总攻。经四昼夜激战,全歼敌人,生俘了杜聿明,从而实现了中央军委、毛泽东和邓小平所精心设计的“围师不阙”、“关门打狗”的战略意图。

第三节围师必阙 虚留生路

古兵法有云:“大抵围师必阙,阙之前面多有险伏。”其意是说,实行包围的军队要故意留下一个缺口,而缺口的前面常常要设有伏兵。这一用兵谋略的精神实质是,首先要从心理上给敌人造成败势,以防止困兽犹斗的局面发生。通过优势兵力的包围或围攻,给敌人造成心理恐慌,由此产生寻机突围之意。而突围就使其必然失去原有的完善的防御设施等有利条件,变成了在运动中,在我预有准备的、设伏的战场上将其全歼。可见,围师是虚,设伏是实。围师是为设伏创造条件的,设伏必须是通过围师来实现的。这就是围师必阙,虚留生路与多有设伏,尽而全歼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互为条件,密切衔接,方可战而胜之。可见,围师必阙,虚留生路,不失为以奇制胜之计。邓小平在实施军事指挥中,熟谙此理,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其中,上党战役就是这一谋略运用的成功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