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外交谋略
14538100000040

第40章 修道保法——邓小平外交谋略的重要基础(6)

在邓小平关于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合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经济援助。在对外援助中,中国不谋私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根据形势的发展,我们在总结对外援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新的援外原则。我们继续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同时还大力开展同它们的经济、技术合作,推动我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以实际行动促进南南合作,受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赞誉。

(五)坚持全方位开放原则

邓小平1984年10月22日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曾心情沉重地回顾了我们的历史。他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中国被侵略了。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决定,把我们整个工作的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把经济建设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必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实行“开放和改革的政策”。实践证明:“搞建设关起门不行。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指对国际;一种是指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写道: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不是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争取外援,特别需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以及任何大国主义的思想行为都是完全错误的。

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一个国家要取得真正的政治独立,第一步要摆脱贫困。而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置身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选择改革开放的道路,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对世界和中国实际的实事求是的认识的升华。可以说,改革开放也是形势所迫,历史必然,是世界潮流的大趋势,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

当今世界的发展表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仅仅依靠本国的资源和条件是绝不会成功的。相反,是否能发展以及发展到什么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很好地利用国际条件,在和他国和地区的交流协作中,求得更大的发展。地球只有一个,在同一个地球上,要找出一个完全封闭的国家,已成为不可能,即使是最贫穷的国家,其发展进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包含有他国和地区的影响力。这个时代的大趋势,几乎使世界各国和地区都进入了开放的新时期,这种开放具有时代性和全球性,其意义也将更深远。

这种世界性开放的历史大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变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从而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使科技作为人类文明成果带有更大的共享性。二是劳动、生产、资本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和地区间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日益发展,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速度空前加快,信息空前密集,技术贸易和技术市场迅猛开拓,各种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纷纷成立,而资本则在朝着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改变了过去的政策,力求较快缩短自己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相应对策,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参与世界发展大循环。对改变世界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无疑是十分积极的行动。四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已改变了过去一味敌视和对峙的状态,在不改变自己性质的前提下,已有了越来越多越有效的对外交流合作。各国从对过去相互隔离给自己带来巨大损害的反思中,认识到吸取对方对自己有用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重要性。对峙转为对话,敌视改为合作,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不再是国防斗争第一位的了。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则是各国的共同目标。

正是基于以上诸多方面的变化,邓小平讲道:毛泽东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我们想开放开放不成。后来“四人帮”横行破坏,把我们同世界隔绝了,中国被认为是不开放国家。“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给我们开辟了道路。我们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了今天这样的、比过去好得多的国际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所没有的条件”。这些条件,正是我们下决心一心一意建设现代化的现实依据。

党的十三大报告在总结过去几年实践时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已经在实行对外开放这个基本国策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后,我们必须以更加勇敢的姿态进入世界经济舞台,正确选择进出口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进一步扩展同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交流,为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好的条件。”今后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我国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兴办经济特区之后,又相继开放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两亿人口的沿海地带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邓小平的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思想,正是从国际国内的形势发展的现实出发提出来的,又是在国际国内形势进一步发展中,尤其是在开放政策不断取得可喜成就的过程中,更加坚定、更加完善的。这一决策之所以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国策,最主要的是它符合国际国内的形势,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表达了全中国各族人民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