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外交谋略
14538100000041

第41章 修道保法——邓小平外交谋略的重要基础(7)

实践雄辩地证明,邓小平的全方位开放战略是极其正确的强国之路。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针对“四人帮”搞闭关锁国的愚昧无知,提出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并指出“这是一个大政策”。粉碎“四人帮”后,他又表明了对外开放的思想,指出:“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提出“我们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关系”。1980年8月下旬,在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谈话中,邓小平又说:“不管怎样开放,不管外资进来多少,它占的份额还是很小的,影响不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在以后的多次谈话中,邓小平又进一步谈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坚定性和长期性。他指出:“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乎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到那时,更不会改变了。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在谈到前些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时,他指出:“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对于开放,“胆子要大,要坚决。”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提出:改革开放的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然而,在一段时间里,有一部分人对开放这个问题认识是模糊的,一些国际友人也不太清楚。1984年10月31日,在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邓小平指出:“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不只是对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开放。对这些国家开放,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南南合作;还有一个方面,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开放。一共三个大方面。”之后,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对外开放,我们还有一些人没有弄清楚,以为只是对西方开放,其实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这也是一个方面。国家关系即使不能够正常化,但是可以交往,如做生意呀,搞技术合作呀,甚至于合资经营呀,技术改造呀,一百五十六个项目的技术改造,他们可以出力嘛。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所以,对外开放是三个方面,不是一个方面。”这样,世界没有什么国家不是我们的开放对象了。我们可以向任何一个国家开放,即使国家关系不能正常化,也可以进行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因此,我们的开放是全方位的,是立体的。我们向全世界开放,我们并没有人为地设置任何不开放的国家和地区。1991年苏联解体,宣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的终结,原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我们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并没有像过去那样以意识形态划界限,而是积极主动地与它们联系、交流,恢复和建立外交关系,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争得了主动。在国际事务中,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对一些重大的国际争端和国际问题,则采取了在坚持原则前提下的更为灵活的政策。这些都表明了,我们的开放是全方位的,我们的开放政策是一贯的,是邓小平倡导的开放政策的具体运用和发挥。

我们进行全方位开放的目的,就是互通有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扬长避短,发展自己。

一是为了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四个现代化,其中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因此,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便是我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十分必要的工作。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还有相当的差距,一比较就知道我们的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在有些领域甚至比人家落后几十年。同时,还要学习先进的管理,没有很好的科学管理,科学技术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所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是同时的工作。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去办,原有企业的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他还认为,在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还欢迎外国独资经营,我们从中得到税收,学到技术和管理经验。”邓小平还强调:我们“必须下大决心用大力气,把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其他有关文化学到手,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不这样做就是愚昧,就不能实现现代化。”实践表明,对外开放,大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正确的,有益的。

二是吸收和利用外资。我们建设现代化,有很多事要做,需要大量资金。由于相当长时期我们的生产发展缓慢,资金储备很有限。仅仅依靠自己现有的资金,有很多工作就开展不起来。另一方面,国际上有些资金却正要寻找投资场所,这就正好与我们的需求相一致。吸收和利用外资可以缓解我们资金不足和建设急需之间的矛盾,也可以缓解我们市场开拓和项目待建之间的矛盾,还可以缓解我们设备陈旧和产品开发之间的矛盾。邓小平指出:“现在外国投资有限。我们倒是觉得这种投资太少,还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近年来,大量外资的涌入,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种积极力量。今后我们会更大胆更好地利用外资。

三是大胆引进各种人才。今天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人才问题自然十分突出。我们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但我们自己的人才市场是供不应求,而人才的培养又需要一定的时间等诸多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大胆地引进人才,当然是积极有效的办法。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指出:“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我们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同中国友好的学者中著名的学者多得很,请人家来讲学,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为什么不干?”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的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要利用外国的智力,把外国人请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办教育,搞技术改造。对这个问题,我们认识不足,决心不大。不要怕花几个钱。他们长期来也好,短期来也好,专门为一个题目来也好,请他们来,帮助解决一些问题。我们现在搞现代化建设,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应该把他们请来帮助我们。”

四是引进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当社会主义制度在苏俄刚刚建立时,列宁就英明地指出: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毛泽东也一再强调:“洋为中用”,主张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在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的新形势下,邓小平多次提出我们要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文化。他说:“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在谈到要长期坚持经济对外开放政策时,他还指出:“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积极的文化交流,为我们获取先进的知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总之,我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是强国之路。实践证明,在这一理论正确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成绩斐然,我国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外国人评价说,由于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不再拒绝同外国交往,不再挑剔外国时常发生变化和不完善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