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春在写字间里流浪
14537100000030

第30章 流浪过最初的梦想地(6)

第二点影响要素就是你的兴趣和性格。一般说来,每份职业都有与之相匹配的兴趣和性格特征。如果一个人呆板沉闷,不愿也不擅长与人沟通,那么,村官这份职业他也就不适合。当然兴趣可以培养,性格可以逐渐改变一些,但这个过程会比较痛苦。

第三个需要考虑的就是能力。在这里能力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这份职业的通识能力,比如做村官需要的与人沟通能力、演讲能力等等;另一类则是专业能力,比如村官需要具备的农村生活的知识、与农民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青年心理》:但是目前的确有很多人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想解决户口等原因,选择了做村官之路。

李家华:就业压力之下,这些想法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如果把这些东西当成做村官的全部价值,那么未来的发展肯定受影响。

人的一生必须准备三个“业”:学业、职业和事业。不要以为大学毕业,学业就结束了,我所说的学业是终身型的。庄子讲,生有涯而学无涯。尤其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一天不学习就得落后。如果大学生把做村官当成一种学习,在农村的实践中获得技能技巧和人生经验,那么他就多了一份学习经验。

第二就是职业,它的特征是满足型的,满足我们的基本生存需求。薪水、住处、衣食等等,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找一份工作就能解决的。而第三个就是事业,它的特征是发展型的。它决定你一生的发展方向和成就水平。

所以,大学生去做村官之前恐怕要想想:我是把它作为一个学业的过程,去练练手就完了?还是把它作为一份职业,赚点钱养活自己?或者把它作为未来事业的一个平台,积累经验。事实上,如果你把它放在学业和事业的层面上考虑,你就不会在意眼前的点滴得失,而且肯定能取得比“为了户口做村官”更大的成就。

提升自己的村官素质

《青年心理》:如果大学生确定了村官就是自己的“职业锚”,那他们需要培养哪些素质以胜任它呢?

李家华:我想,大学生村官首先应该有人文关怀的情怀,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人。如果对农村毫无感情,对农村生活没有兴趣甚至是厌恶的,那肯定做不好村官。其次,他应该有理想,在基层工作需要一点人生追求。

第三,他必须敬业,懂得付出比索取更重要。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他必须是个具备现代复合能力的人。

这里的复合能力包括理论能力,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能给农民讲清楚,这样大家才会信服他;实践动手能力,要学习干一些农活,不能做甩手掌柜;还有之前提到的沟通动员能力;最后就是自我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制定并实施计划,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抓住恰当的机会。

所以,一个好的村官应该是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人,是一个能够在了解周围环境的基础上,有效地管理自我的人,是用一种乐观健康积极自信的心态规划人生的人。

《青年心理》:很多大学生觉得自己具备了这些能力,但是他们的职位多是助理,做的工作比较烦琐,没有实权,让自己有力使不出。

李家华:没有人会把一个村的命运交给毫无经验的人来掌握,大学生必然面临100%期望遭遇10%现状的情况。事实上,要摆脱这种心理落差,大学生可以有两方面的努力。

最容易做到的就是降低期望。这就像你去旅游之前,如果对景区期望很高,那么看了之后很容易觉得“不过如此”,但如果你对它不过分期待,倒容易出现惊喜。现在网络发达,去之前还可以查阅一些当地的相关资料,让自己现实地设置预期,甚至可以故意把预期降得低一点,很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

第二点就是要通过努力证明自己,这是你获得信任、开展更多工作的前提。很多大学生一去就想:我要做出什么业绩,赢得什么奖励。与其这样不如把眼光放在村里有哪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我自己能贡献的力量有哪些。

很多成功的村官都是从修一问破校舍、臭水沟开始做起,赢得大家的信任的。

另外我想给大学生一句劝言:做村官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物欲和世俗。村官要走出的第一步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生的发展和精神锤炼的需要。

《青年心理》:在做村官的过程中,大学生还常遇到一种障碍,那就是跟农民沟通困难,自己的想法不被大家接受。

李家华:这很正常,双方的知识结构、生活态度和习惯等都有差异。在工作初期,大学生村官甚至要面对一些误解和排挤。但是,如果你肯付出信心和耐心,那么一定能成就一个出色的村官。

每个人掌控事物的程度可以分三种:

付出100%的精力,能够控制的却是0。如果大学生到了农村,不先了解农民的心理特点和习惯,不先学习一些农业常识,就开始蛮干,那么无论他付出多大努力,所能控制的肯定是零。

付出100%的精力,可掌控的是50%。大学生可能认真做了调研,做出的计划也确实可行。但是农民就是固守传统思想不肯接受,此时你能控制的也只是50%。如何掌控另外一半呢?那就需要你拿出耐心,通过自己做出实效来改变农民的想法。

付出100%的精力,可掌控的也是100%。唯有自信是可以百分百掌控的,只要抱有信心,你就不会急于求成,也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而放弃,而是会先适应环境,伴随环境成长,最终改造环境。

村官的前景与未来

《青年心理》:今年,国家在有关村官的政策上做出了调整:鼓励大学生任满后不要回城,鼓励长期的村官任职。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家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新农村建设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需要高素质人材。如果三年任期一满就离开,造成村官的高流动率,这无疑提高了人力成本,显然是不符合农村发展需要的。

另外从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来看,高流动率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大学生村官能够扎根农村,那么就会有一个示范效应,会引导更多的青年选择这条道路;反之,大家会觉得农村就是留不住大学生,这种群体性的心理暗示是非常可怕的,会造成从众心理,让很多原本可以在农村做出事业的人也流失了,与符合自己的职业擦肩而过。

《青年心理》:除了薪酬待遇等相关政策的调整,您认为影响大学生去留的还有什么因素?我们的社会能做些什么?

李家华: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建设“村官文化”。一是社会对村官的价值判断,认为大学生做村官值不值、傻不傻,周围的亲友们是否支持大学生做此选择。这也是我们所说的职业排名、职业声望,它会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取向。第二是周围人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可和包容度。大学生,尤其是在城市长大的人,他们没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工作不了解,难免会犯一点错误。大家是否接纳他们的缺点,并且给他们改正和成长的机会,这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归属感。第三点则是对村官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当地人如何评价他们的村官是否称职。是给本村创造了多少经济利润,或者他升了多大的官,还是他传播了一种文明?这些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去留。

最后,我想对大学生们说,每个人在职业规划时都要做两个思考:社会发展将带动哪些行业进步?我自己适合做怎样的职业?

村官无疑是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朝阳职业”,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兴趣都适合做村官,那么就义无反顾地到农村去。拿出信心和耐心,相信一生做好一件事,用激情和理性照亮你的村官之路一生涯发展之路!

现身说“村官”

文/吴志成

2005年11月,当我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北京市招聘大学生村官的消息,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乡间的优美景色,再加上考虑到能解决北京户口,于是,我报名参加了村官选拔。半年后我来到北京郊区某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

初来乍到,异常新鲜。我跟六名同事住进了一个荒废已久的小院,尽管环境艰苦,但没人觉得辛苦。在这里,我遇到了人生的很多个“第一次”:

第一次在村干部联席会议上发言,紧张到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第一次为村民调解矛盾,结结巴巴地“说都不会话了”;还有第一次独自骑车去河北看五十年前修建的水利设施,内心被深深地震撼……这里并不像我想的那样山清水秀,但是,这片天地却生机勃勃,让我着迷。

2006年10月,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正式开始。我负责周围两个村的普查工作。在这里,可供我选择的交通工具只有两样:腿和自行车。于是,每天我骑着那辆老爷车,往返于二十几公里的黄土地上。因为农业普查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没有经验可循,所以各项工作细微繁琐,任何一点差错都要推倒重来。于是,我经常不得不为一张改了四五遍的表格从镇里跑到村里,然后再从村里跑回镇上。有几次,为了赶工作进度,我只能晚上“出差”。农村的夜路很难走,一旦遇上赶路的汽车,车灯一开,我的眼前只剩一片刺眼的光芒,只能凭着直觉往前骑。如此往来,常常是中午时满头大汗,晚上时又冰冷彻骨。

就在我成为村官的第二个年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面临换届选举。而我担负起了了解村民思想动向、做好思想工作的重任。说实话,这是个出力不讨好又极需要人际经验的活儿,而我作为一个初出校园的“菜鸟”,压力可想而知。

刚开始,没有一个人愿意跟我讲心里话,每次座谈会都是敷衍了事。后来我放弃了这种走形式的做法,而是与他们挨个“侃大山”,天南海北的聊,有时是最近村里谁家的果树摘果了,有时是台海局势发展如何了,反正只要他们感兴趣的,我都跟他们聊,然后慢慢把话题转移到村委会选举上,让大家很自然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某次,一个村民直接问我说:“谁能保证人选不是之前已经确定了的?”我说:“这不能靠某个人保证,而应该靠大家。你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票,投给谁是你们的权利。而且差额选举,全程跟踪,绝对没有指定的可能。”最终,选举的事实也是如此。从这次“亲密接触”之后,我不仅得到了村里人的信任和赞扬,更加体会到了在学校里无法体会的成就感。

自此之后,我的干劲儿更大了。我主动提出周围各村的新农村规划,想利用已有的工厂、蔬菜种植区和自发集市等资源,将这里发展成一个小型工业园区和生态农业生产基地。这个计划得到了村领导的赞同,但最终却因为与邻村的土地纠纷而宣告流产。

现在,三年任期已满,我离开了曾经服务的乡村,带着从那里获得的知识、经验、朴实和自信开始崭新的人生。

如果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才想起要做自己的生涯规划,那一定是晚了。

对于这一点,古语有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另外,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生涯规划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而且,早做比迟做好,具体比抽象好,行动比想象好,这“三好”原则,应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就业、考研还是留学,该怎样做生涯规划

专家/李家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整理/吴桐

世界上没有两个职业规划是完全相同的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人生有很多十字路口,每一个十字路口都会让我们感到彷徨。就业、考研还是留学,做自己的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们难以抉择的问题。我们在腾讯上做了一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的参与调查者都正在遭遇这些问题。您作为青年问题专家,对这个问题应该深有体会吧。

李家华:对,这样的问题,我在工作中、生活中经常遇到。很多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都通过各种方式询问我这方面的问题。就在来做这个节目之前,我刚好收到一位学生的电子邮件。她说:现在研究生的状况相对比较尴尬。我是女生,性格内向,有点儿清高,您觉得我应该是工作、考研还是参军?我还有别的选择吗?您的回答对我人生很重要,我相信您,万分感谢,谢谢。看,这个同学遇到的也是很多学生面临的问题。

主持人:所以说,我们的调查结果还是很具有普遍性的。毕竟70%以上的人都有这方面难以抉择的困惑,那该如何回答这些难题呢?

李家华:这个问题在青年大学生中,确实很具有普遍性,而他们也迫切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我想表明的是,我们首先要分清这个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上来说,我认为天底下没有两个职业规划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的问题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因此,对于遇到这个问题的同学,除了要掌握处理这些东西的基本原则以外,更主要的还有你自己的个性,比如说每个人的经济状况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实际能力、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不一样等等,因此应该区别对待。

管理学认为,一个最优化的方式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次优化方案就有可能实现。对于就业或是考研这个问题,不要希望会有非常完美的答案,因为这不太可能。所以,次优化方案相对来讲更理性、更合理一点。因此,我们今天不是找到一个最好、最完美的方案,但可以找到一个相对的,可能有普遍性,适合大多数人,但更主要的是适合个体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主持人:大学生给您写信、求教,就是希望您帮助他们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正如您所说的,职业规划你了解肯定要比不了解好,但不能一下子都解决了。是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