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他要学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不完美”。“不完美”不代表着“失败”,更不代表对自己的否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正是因为他有着种种缺点。
最后,要想纠正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还应该学会把生活“分解”。一个人关注于长远目标没有错,但是如果只把眼光放在远方,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细小的成功,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所以完美主义者的“完美”,应该是一种阶段性的“完美”。他要学习如何把自己愿意做的东西变成一个个的阶段性成果,然后逐一加以克服,否则很容易变成好高骛远。
凡事追求完美并没有错,完美主义者也不是个坏名词群体。只是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很容易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对于喜欢追求完美的朋友,不要有过重的心理压力,只要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试,就可以在工作、人际和生活等方面做到完美。
200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8年3月20日,中央更是提出“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很多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目前,仅北京市就已有8000多名大学生走上了村官的岗位。
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的工作优势,但是,对农村生活缺乏了解,城市与农村现实的落差,以及工作中面临的沟通难等问题,又让大学生村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在做村官之前需要做好哪些心理准备?工作过程中如何面对心理落差?三年的村官之路应该如何归入个人生涯规划?希望本期策划能够带给你思考与答案。
大学生村官:职业跳板还是心灵归宿
“北大村官”吴奇修的“村官宝典"
文/张鸣
吴奇修,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大学生村官”。1966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高级经济师,经济学博士后,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是深受农民欢迎的青年知识分子重大典型。
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曾经7年连任湖南省涟源市石门村党支部书记,现任湖南省第九届省委委员、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
1987年,吴奇修从北京大学毕业,主动申请下基层,回湖南省极贫困县涟源县工作,先后在两个贫困村从事扶贫帮困工作两年多。1995年,他开始担任偏僻闭塞的南部山区石门村党支部书记。7年的时间里,他团结党支部一班人,和农民一起艰苦创业,兴办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三十多个,企业分布十多个省市区,产品销往美、英、德、日等二十多个国家,使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变成全国文明村、全省小康示范村。
然而,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仅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奋斗、拼搏的过程中会有种种不如意,只有用最积极的心态、最乐观的精神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既然“第一个吃螃蟹”,就得有好心态
吴奇修1983年提前一年参加高考,是以当地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的也是最热门的专业。更重要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经济的北大学生绝对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他竟然主动要求到最基层工作,这种巨大的反差令人费解,也让很多人产生了误会。吴奇修刚从北京回到涟源时,当地掀起了轩然大波,各种议论、猜测、嘲讽铺天盖地:有人说他犯了错误被“发配”,有人说他成绩不好只能降格分配,还有人直接笑他是“傻瓜”。那时吴奇修的压力很大,甚至觉得走在街上都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迎接他满腔激情的是一盆冷水,这让他感受到一种理想和现实之问巨大的落差。
吴奇修说,自己是个对工作和生活充满激情、对社会和他人充满信心的理想主义者。当初自己的选择确实出人意料,周围人的不理解是很正常的,怨天尤人也改变不了什么。于是,他干脆不去想它,全面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决定从小事做起。每天早晨七点半,吴奇修第一个到办公室,打好开水扫好地。遇到抗洪救灾、扶贫帮困等许多人不愿干的工作,他总是抢着到前线去。
渐渐的,他在工作中找到了自信,也显示了自己的才干,更赢得了周围人的理解和信赖。
刚到涟源市工作时,吴奇修每月的工资只有58块钱,住的是四人合租的普通民房。等到做了石门村的党支部书记,工作、生活条件更是艰苦。但是,恰恰是这种艰苦的条件,让他更不敢忘记自己的初衷——用所学知识带领贫穷的乡亲走出致富之路,让现代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刚开始筹资搞基础设施建设,他率先拿出2000元上交,这相当于他半年的工资。后来,石门村的企业干得红红火火,不少村民成了百万富翁,他仍然过着只领每月几百元薪水的清贫生活。他的大学同学中不乏富豪,有人问他:“吴奇修,你这样觉得幸福吗?”
吴奇修说:“夕阳西下之时,青山绿水之间,我看到装满货物的大卡车排成长队往村外开,十几天之后,这些货物就到了日本、美国的商场里去了,这种感觉就像将军打完胜仗,在巡视战场。我最骄傲和自豪的就是这时候。
这时候我觉得很值,经济学是研究创造财富的科学,我学的东西能致富一方,觉得理想实现了。”
农民高度认同的秘诀:真诚与实干
在基层工作这么多年,吴奇修的感受是:农民都很淳朴,要想取得他们的信任,就要动真情、办实事,带着真诚的心跟他们交往,而不能拿大学生的架子。
吴奇修刚到石门村,老百姓对他抱着怀疑和戒备的心理。有人说,他就是来镀镀金,我们要让他金子镀不成,沾一身泥巴走。吴奇修知道了什么也没说,也不着急“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用两个月时间走家串户跟老百姓聊天,从不对任何事情乱表态。在两个月的调研之后,吴奇修做了几件顺应民心的大实事。他发现原来的学校是破烂的危房,于是千方百计建了一栋新学校。
原来村里的河道淤塞了,遇到山洪暴发,老百姓的房子就会被冲垮,于是他又带人修河道和河堤,还在村里修起一条水泥公路。这些工程都是他想办法筹措资金,没让老百姓掏一分钱。而且他很快学会了当地方言,经常跟当地人聊天,慢慢的,大家把他当成了自己人,什么掏心窝子的话都爱跟他讲。
吴奇修说:“老百姓是很实在的,他不会听你说得多么动听,而是看你是否真的对他好,让他在发展中得到了实惠。和农民打交道,首先要带着一颗真心,抱着一种诚意。这么多年,不管我心里多难受,我都没在农民面前发过一次火;有时实在憋得难受,我就一个人跑到半山腰,面对蓝天白云放声唱歌、诵诗,下山时心情就好了,又能满怀激情去应对一个又一个挑战了。
同时,我很注意学习当地话,融人当地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但在思想上我要保持独立,不能被他们同化。”
做村官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1998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石门村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如果继续困守石门,很多企业会倒闭,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乡村经济也会功亏一篑。吴奇修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跳出石门看石门”,走出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才能赢得生机。他旗帜鲜明地提出:1995年,石门是千方百计引进来,现在要义无反顾走出去。但当时有领导不同意,连一向信赖他的老百姓也说他胳膊肘往外拐。吴奇修的专业知识告诉他,市场竞争的法则从不跟谁讲脉脉温隋,千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事只有死路一条,他不能这样违心。于是,吴奇修只能选择离开。当他卷铺盖时,感到揪心地痛,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但是,当他坐着拉行李的旧吉普车来到家门口的时候,村民们早已守在那里了,坚决不让他走。
第二天,吴奇修回到村里。在他的带领下,石门村瞄准中亚和俄罗斯市场,决定挺进大西北,利用地理优势搞出口加工贸易,迅速建立了基地,占领了市场,赢得了利润。随后乘势在广东、重庆、江西、新疆等地办起七家企业、八家公司。2000年12月,石门的企业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
吴奇修说,做村官需要勇于坚守。坚守尊重百姓的情感,坚守自己信奉的理想信念,更重要的是,坚守自律、廉洁和诚实正直的本色。有些“精明人”猜测吴奇修早就做好了“人生设计”,对此,他回答说:“少一点自我设计,多几分脚踏实地,才能克服浮躁情绪和功利思想,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假如真能未卜先知进行所谓‘人生设计’的话,我想结果很可能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因为,世界是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做所谓‘人生设计’
的人是用静止的观点、唯心的观点看变化着的世界,正如一只矫健的鸟身上绑上黄金,那它绝对飞不高、飞不远。特别是那些功利心太强的‘聪明人’,更是难以忍受十多年时间在最基层创业所必须经历的清贫、孤寂、误解和艰辛。毕竟,当时没有任何人事先向我承诺过什么。”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在20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40岁时仍是理想主义者,又未免幼稚得可笑。但是吴奇修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者,绝不是因为幼稚,而是精神上高度成熟和自觉、内心足够坚强和阳光的体现。
吴奇修感悟:
追求幸福是人类共同的本性。但是,怎样去理解幸福,怎样把握幸福,却是因人而异。我认为,幸福其实就是自己的一种美好感觉,是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自己擅长做的事,做既能造福社会又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事。
人当然不能生活在真空里,人要实在,但不能太“实际”。太“实用主义”了,就很难承载社会的理想和责任,也会让自己变得不快乐。
激情是一位成功者的重要品质。尽管时代在变化,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要有忘我的理想,但青年知识分子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往往在激情过后,要经受时光的煎熬和磨砺,要能坦然面对误解、非议和打击,要能够接受甚至融入平和、平凡、平淡的生活,但他始终会保持阳光的心态,不管多苦多难也绝不言弃、绝不言悔!
网络调查:
以下是本刊与新浪教育频道联合推出的调查问题及结果(截至2009年3月25日),它让我们看到了大家对村官这份职业的理解,以及大学生村官可能需要面对的心理难关。
1.求职时,你放在第一位的择业标准是什么?
A.符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47.7%)
B.薪水(40.7%)
C.大城市(7.1%)
D.解决户口(2.4%)
E.其他(2.1%)
2.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后,你愿意到农村工作吗?
A.愿意,总比没工作好(66.7%)
B.不愿意,适应不了农村生活(24.4%)
c.不愿意,丢不起那个人(8.9%)
3.你认为做村官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无法掌控当地民风,工作开展存在很大难度(61.6%)B.薪水不高,生活不如大城市(26.8%)
C.亲人朋友的不理解(11.6%)
4.你认为做村官的好处在于?
A.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比较轻松(35.0%)
B.稳定(34.3%)
C.离家近等其他因素(30.7%)
5.你对村官的前景如何看?
A.大势所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做(54.1%)
B.不看好,养尊处优的大学生适应不了农村(31.2%)C.不清楚(14.7%)
大学生为何要去做村官?三年合同期满后又将何去何从?村官之路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具有怎样的意义?本刊特邀李家华教授一一作答。
村官是不是你的“职业锚”
专家/李家华采访/张鸣
李家华: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
找准你的“职业贡献区”
《青年心理》: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很多大学生走进农村做村官。在您看来,村官是对每个人都适合的选择吗?
李家华:大学生做村官是新生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们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奉献青春,实现理想,当然要提倡和鼓励。只是对个体来说,村官未必是适合每个人的选择。
美国的E.H.施恩教授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的动机、需要、价值观、才干等是否适合某个职业。这个职业就像航船上的锚一样,稳定性很强,能够影响你终身的职业选择和成功水平。因此,大学生在选择做村官之前先要考虑一下,村官这个行业是否符合你的“职业锚”,从事它所需要的基本才能你是否具备。否则,如果盲目从众而行,最终只会让自己失去职业兴趣,弱化成就动机,形成负面心态,过早出现职业衰竭。
《青年心理》:您能否简单谈谈如何确定村官是不是自己的“职业锚”呢?
李家华:大学生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自己的“职业锚”,也可以说是“职业贡献区”。
第一是你的价值观,也就是说,你崇尚的价值是什么?有人崇尚金钱,那么村官显然不是适合的道路。有人认为人生价值在于高科技研发和创新,那么IT行业可能会比村官更适合他。而有的人,他把奉献助人、改变社会现状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并且立志于从事社会公共管理的工作,那么村官肯定能给他提供很好的事业平台,并且让他在工作中如鱼得水,身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