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著经大传
14533900000110

第110章 黄帝太初庙三鼎治理华夏的纲领(4)

李耳在人鼎前继续念道:“至公者明,至明者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逃其神。故日:‘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尹喜译道:“最公而无私的人,就英明;最英明的人,就有功绩。行为最端正的人,就能够安静;最安静的人,就可以成为‘圣人’。没有私心的人,就最聪明;最聪明的人就可以成为天下人的楷模。秤是用来衡量轻重的,法令是用来判定是非的,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一个自然的‘度’,根据自然的‘度’,就可以知道人的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当天下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必然会得到精确的验证。事情有时是很复杂的,但只要抓住了它的关键和要点,就可以把它的本质表现出来;事情有时也是很繁多的,但是只要具备了斗、石、尺、寸这样的度量标准——即社会的法令制度,就有章可循,一切是非黑白也就可以判定了。所以说:‘社会的法令制度已经具备,那么国家就可以治理了。”’

李耳念道:“王天下者,轻县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贱财而贵有智,故功得而财生;贱身而贵有道,故身贵而令行。”

尹喜译道:“称王天下的人,在治理国家中把贤士放在首位,所以国家稳定而自身安定;把财富看的很轻,把知识看的很重,所以功绩显著而财富增加;把自身看的很卑贱,而把‘道’看的很高贵,所以自身有了威信,命令也就能行的通。”

李耳念道:“尹臣不失其位,士不失其处,任能毋过其所长,去私而立公,人之稽也。”

尹喜译道:“君主和臣子各守其位,贤士有自己合适的职位,任用官吏,根据他们才能的大小让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为私人谋利益,而应该为国家利益着想,这就是人事的法则。”

李耳念道:“三凶:一日好凶器。二日行逆德。三日纵心欲。此谓三凶。昧天下之利,受天下之患,抹一国之利,受一国之祸。”

尹喜译道:“所谓三凶:一是喜好战争,二是违背天道,三是不顾法纪,随心所欲。这就是‘三凶’。贪图天下的财利,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贪图一国的财利,必然要受到国法的制裁。”

念完人鼎上这些条文后,在场的人才明白黄帝为何要把人鼎铸成钟型,那是要向人们敲响警钟,如果不违犯法纪,则可以随便行走,一旦违犯了法纪,就会被鼎上的四只怪兽吃掉。

他们又来到地鼎跟前,地鼎是方型的,上面刻着当时全国的山川、河流、镇舍……旁边刻着铭文。

李耳念道:“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

这次又换成文子译了:“人类生活的根本在于土地,利用土地的根本在于因地制宜,适宜作物生长的节气在于农时季节,农时季节的运用又在于农民,使役农民在于他们能够出力,民力的使用又在于能够量力而行。知道土地适宜于作物生长,那么就等待农时的到来而及时地加以种植;懂得节约民力而加以使用,就会产生财富;征收税赋有一定的限度,老百姓就会富足。”

李耳念道:“动静不时,种植失地之宜,力地无阴敝,阴敝者土荒,则逆地道之逆,必受其罚。”

文子译道:“劳作和休息不考虑农时季节,种植作物不能因地制宜,种地不要耗尽地力,耗尽地力土地就会贫瘠荒芜,这些都是违背地道的,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讲译完三鼎上的铭文之后,他们朝后边走去,过了一道门,来到一个大厅。厅的中央摆着一张长形的供桌,供桌上摆着各种祭品,有油炸的食物和鲜果之类的物品。王延祥早为他们准备好了,把油炸的食品和鲜果供奉到上边。

供桌后面的墙壁上画着黄帝氏族祖先及繁衍下来的世代名谱。

供桌上有一座大铜香炉,是专门烧香祭祀黄帝祖宗的。

李耳点着了三支香,恭恭敬敬地插到香炉中,然后尹喜、文子、徐甲、王延祥随着李耳一起跪下,给黄帝祖宗磕了三个头。

旁边守庙的人员告诉他们,辈辈守庙人传下话说,黄帝当年在荆山下铸完鼎之后,和大家一起把鼎运到山上开始建庙。庙建好之后,西部桥山出了急事,要他亲自去处理。因公事在身,大家无法挽留他,就要求把他自己的衣、冠、几、杖等东西放到庙中作为纪念,黄帝痛快地答应了。当黄帝到桥上驾崩后,这里的老百姓痛哭了几天几夜,想到黄帝是天上派下来的轩辕星,为了使他的魂灵尽快升到天上,就在传说中当年天宫的王母娘娘与黄帝在镜湖边相会的地方,把他用过的衣、冠、几、杖葬在那里,堆成了一个方冢。

守庙人介绍完后,带着他们走到庙前的高处,指着方冢说:“你们看,方冢葬在那的长岭像一条大黄龙,长岭的两边远处各有四条土丘,像八条龙护驾着大黄龙朝天上飞去。龙是离不了水的,大黄龙前边正是迎面而来的黄河,黄龙是驮着黄帝迎着水飞上天宫的。”

他们几个顺着守庙人的手势看去,地形地貌果然如他讲的那样。

参观完黄帝庙后,他们几个辞别了守庙人,朝山下走去。在回来的路上,李耳告诉尹喜和文子:“我现在可以向你俩吐露一件藏在我心中的秘密,就是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何要来函谷关?除了尹喜派人说在函谷关有藏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想知道当年黄帝在荆山是如何铸鼎设庙的。因为我年轻的时候曾到过郑国,在子产卿的陪同下,察看了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丘以及他在具茨山上的行宫,并在那里发现了金人铭。特别是金人铭对我的启发更大。后来又看到《黄帝大经》,其中有些内容我总是理解不透彻,这次身临其境,体会就更深了。回去后,我还要再细细研读《黄帝大经》一番。”

他们坐着车回到王延祥家里,看看时候尚早,准备坐车返回函谷关。

王延祥说什么也不让走,“哪有到了家门口,不喝口水就走的道理?”

李耳见王延祥这样说,也只好下了车,几个人跟着王延祥进到屋里。原来,王延祥的妻子、儿女都来了,给他们几个端上一碗碗开水,让他们喝。王延祥的妻子、儿女都向李耳自责,觉得他们过去太不理解王延祥的举动,看到你们这样抬举他,我们马上就搬过来,好好侍候王延祥,帮他‘揄麻’好这些东西。

李耳看到一家人又重新团聚,心里高兴地笑了:“一家人和和气气过日子,比什么都重要。王延祥捡的这些东西不是‘破烂’,可以说都是珍宝!有你们一家人帮他‘揄麻’这些东西,我相信会‘揄麻’得更好的。”

王延祥更是感动不已,向李耳鞠了个躬,“我真的要谢谢你了,你这么看重我这些东西,又使我一家人重新团聚。我没有什么东西谢您的,您要是觉得这里有您需要的东西,尽管拿吧!”

李耳摆了摆手说:“这些都是珍宝,我是不能随便拿的。”他扭过头对尹喜说道,“你这个函谷关令,也应该重视保护这些东西。有条件的话,可以帮他们在这里建个古物馆,让来这里祭祀黄帝庙的人也参观参观这些东西,更好地缅怀黄帝老祖。”

“好!”尹喜痛快地答道,“我回去后,马上就派人来帮助他们建立古物馆。”

李耳一行终于要走了,他们坐上车辞别了王延祥一家朝函谷关去了。

在车上文子问李耳:“老师,您刚才说‘揄麻揄麻’,我弄不懂其意,您现在能给我解释解释吗?”

李耳转头对尹喜说:“还是让尹喜来给你解释吧!”

尹喜说:“‘揄麻’是这一带的土话,我也解释不清,还是让老师给你解释吧!”

李耳看推辞不掉,便说:“我在函谷关写书的这段日子,有时到外边找老乡谈话,他们说的一些土话,根本听不明白。后来我琢磨通了,原来这些土话与古人类在这一带活动有关。古人类开始说话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总是与那时的衣着、举动分不开的。比如说‘揄麻’这句土话,古人类那时披的是麻皮扯下来的东西,有时会绞缠到一起,把它‘揄麻揄麻’,也就是理顺的意思,后来又引申到安排、整理的意思。如土话‘麻瘩’,就是麻结成疙瘩,引申为遇到‘麻烦’。办不成事情叫‘麻瘩’,问题复杂叫‘纠缠’,互不相让叫‘抗膀子’,浪费财富叫‘扒豁子’等等。”

“老师,您说的很有道理。”文子真是佩服李耳考察的这么仔细,“您说的这些土话确实是与古人类的活动有关。”

“那我来考考你,”李耳说了一句,“杀机!”

文子想了一下说:“是不是起了杀他人之心的意思!”

尹喜在旁边听了“哈哈”大笑,“文子,你判断错了。你瞧,人杀了动物之后,动物总是急得挣扎着在地上翻滚……”

“我明白了,这‘杀机’土话,是引申为很着急的意思。”文子说。

“文子就是聪明。”

“这还不是你们点悟的。”……

是的,在灵宝周围一带,现在仍然流传着许多土话,外地的人到了这里根本听不懂这些土话。只有在这里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理解一些土话。

李耳分析这些土话的形成是有道理的,你只要从古人类的活动中来理解这些话,才能真正明白它后来引申的意义。

经考古调查,惊人的发现以铸鼎原为中心,在288平方公里之内,阳平川南北穿流于塬西,沙河纵贯于原东,铸鼎原则中高周低,北瞰黄河,南望秦岭山脉的荆山、蚩尤山、夸父山。两河环绕铸鼎塬的三面,河的两岸15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前期的村居落遗址,基本都在塬的周围。这15处遗址中有早到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而仰韶文化的鼎盛时期是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到龙山文化的中前期,说明这一带早在仰韶文化前期就已形成了繁盛文化中心地。黄帝把氏族中心设在这里是有其历史渊源关系的。

尤其是阳平镇西边南北向的北阳平塬,有一处面积约190万平方米的遗址,面积之大属全国之最,还有仅次于北阳平的西坡寨大型遗址。这两处遗址中遗物的丰富、房址规模之大、白灰面地坪之厚、彩色地画、彩陶之精良,是一般仰韶文化遗址所难见的。这些特点说明,北阳平和西坡寨村是该遗址群中的核心居落。

以铸鼎螈(黄帝太初祖庙)为中心,肖家湾、涧南村、小常村、乾头村、贾寨村、东常村、炉底村、西坡寨村、桑园村、阳平寨、乔家村、北阳平、东横涧村、磨沟村、阌东村等15处居落,像卫星一样团团围绕在四周。其中有些遗址与传说有关联,如传说桑园是嫘祖植桑养蚕抽丝织绸的地方,炉底村是黄帝炼铜铸鼎之场所,说明嫘祖养蚕和黄帝铸鼎均不是在荒野处进行的。距黄帝太初庙最近的遗址在仅有半公里的东横涧村,最远的是14公里外的肖家湾遗址,多处遗址相距约5公里左右。

仰韶文化或者说黄帝氏族的居住重地应是北阳平居落,铸鼎原是氏族的神庙(黄帝太初祖庙)所在地。上述一切说明,这一带足够视为仰韶文化(黄帝氏族)的中心地位。文献记载、传说、地名、考古调查的成果,吻合了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到龙山文化中前期为黄帝氏族文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