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创业版
14533100000040

第40章 战胜人性的弱点(5)

懒惰的心理深处,均有一种“被动”和“不得已”的心态,可以说凡是经常“被动”和“不得已”的人,大多是懒惰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尽可能逃避工作或寻求轻松的工作。乐意处于“舒适区”,觉察不到任何真正的压力,或者用自我麻痹和勉强的态度应对生活和工作压力。因此,我们既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也不会主动地付出太多的努力,所有的行为,无非是为了保持舒适的感觉和假象而已。这些人花费很多精力来逃避工作,却不愿花相同的精力努力完成工作。他们大部分没有雄心壮志和负责精神,宁可期望别人来领导和指挥,也不肯个人奋斗,就算有一部分人有着宏大的目标,也缺乏执行的勇气。只有被人从后面催促时,才会去做他应该做的事。

在职场中平平庸庸的人,都只是被动地应付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他们在工作中没有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智慧。他们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任务,而不是创遣性地、自觉自愿地工作。在许多公司,从事最基层工作的员工一般都习惯于等待再等待,很少去主动争取或积极地处理工作,只是等到接到了明确的工作指令后才去行动,而且在工作中不断地请示,以求得下一步的工作指令。

这种被动工作的员工,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即使大半辈子都在辛苦工作,也终将一事无成。

有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刚刚参加工作,对工作很不熟悉,又觉得能力还没有培训到位,做起事来总是畏首畏尾的,从来不敢相信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一项工作。他总是希望上司能把指示讲得更明确,甚至细化到每一个细节,并总是希望上司能把自己完成工作的时限限定的比别人的长。工作每完成一个步骤就拿到上司那复查,觉得自己是新人,如此烦劳上司是不会被怪罪的,并且如果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责任也不是自己的,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向上司请示过了。然而正是这种看似人之常情的思想,从根本上影响了他成长成熟的速度,也因此让他丢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员工不该对上司有过多的依赖,“等待命令”、被动工作会导致你事事请示,而事事请示不但增加了上司的负担,你自身也很难成长进步。

领导希望每一个下属都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现代企业管理的思路是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往往公司肯录用新毕业的大学生更看重的是他的新思想、新创意,有过人的胆魄,敢于为自己所做的工作承担责任,而不是希望把他培养成随波逐流的人。现代企业的管理思路与传统的命令式领导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已经不再是领导指哪做哪,告诉怎么做就怎么做了。通常你所得到的指令仅仅是一个目标而已,具体实施的程序与方法必须自己去寻找去积累。所以在踏人工作岗位之初,养成对目标压力的敏感,养成积极主动工作的习惯。培养善于动脑筋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将是你以后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享受一辈子的财富。

懒惰也明显具有怕承担责任或推卸责任的心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公司品管部马经理请李主管到办公室,告诉他:“训练中心最近要对全公司的员工进行QC七大手法的训练课程,你们小组里面有好几位这方面的高手,你想想看请哪一位负责撰写课程大纲及计划,下星期一前要提出来。”李主管说:“没问题,我可以找小赵负责这个课程,他在这方面很出色。”

到了隔周一,经理问李主管:“怎么上星期交待的课程计划我还没看到?”

李主管:“报告经理,还没做好,可能等到明天才能完成。”

经理不高兴地说:“我上星期三就交待给你了,为什么拖到现在还没完成?”

李主管面带难色回答:“经理,我也没办法,上周三你告诉我以后我就交给小赵,没想到他周四请了半天病假,周五到百门前工厂出差,我也一直催促他,可是他的个性偏偏又是慢郎中,现在的年轻人实在缺乏责任感啊!所以到现在还没做好。”

不能因为不愿承担责任而把本来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的工作都留给别人,承担责任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下有不同的形式,明了自己的权限,发现自己工作职责内的任何问题,都要主动地去解决,除非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否则等领导来督促你去工作时,就是你的失职。

敢于承担责任不仅仅需要你敢于把自己的创意表达出来,最重要的是在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敢于承认,不把责任推诿给别人。在面对上司的时候,再没有比追究责任更尴尬的了,谁也不愿当众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时更是考验和显示一个人的风骨和人格的时候了。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给上司留下一个推卸责任的印象,而且会使同事、下属都对你产生不信任感。是自己的错就要敢于承认,洒脱的承担,不找任何理由和客观原因,责任是推脱不掉的。如果其中多少也有其他人的责任,除非他的失误更严重,否则没有必要去计较。不要产生背了黑锅的想法,这丝毫解决不了你的问题,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连良好的同事关系也搭进去。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这是一个人应有的工作职责和态度,负责任就是首先要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意味着必须承担义务。

因此战胜懒惰的关键之一是要激发人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

科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巨大的铁丝网里关着狼的一家:公狼、母狼和小狼。试验一开始,科学家们首先把公狼放了出去,母狼和小狼仍然囚禁着。在此后的两个月内,时常看到公狼在铁丝网的外围徘徊,它皮包骨头,精神委顿,有气无力。

按试验的原计划,下一步应该把小狼也放出去。然而几位科学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分歧,很多人主张不要放走小狼,因为公狼的状态看起来很不好,恐怕活不了几天了,小狼交给公狼,弄不好“两狼俱损”,试验的前期投入也将付之东流。

但主持这个试验的科学家却坚持把小狼放走,他相信,试验的结果会印证他原先的预想。于是小狼被放到铁丝网外,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公狼和小狼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终于有一天,公狼带着小狼又回来了,两只狼都很健壮,毛色油亮。原来,公狼承担了哺育小狼的责任,便一下子打起了精神,积极地捕猎食物,所以两只狼的健康都改善了。但它们仍然惦记着母狼,所以总待在铁丝网周围,不肯远走。

最后,人们把母狼也放了,从此,三只狼再也没了踪影。科学家们说,公狼、母狼现在不仅共同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而且也要互相承担责任,它们一定自由而快乐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中。

这个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生物界的共有原则:活力来自于责任感。不仅人类如此,动物也是如此。这说明,通过承担责任来唤醒我们潜在的力量,本来没什么新鲜的,而是我们来自动物祖先的一种本能。

这就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旧认识。以前的管理专家的观点是说,人的本性是回避风险、逃避责任的,这一点都不错。然而人性是复杂的,人的本能也存在双重性。逃避责任是一种本能,主动承担责任也是一种本能。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只要活着,就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面对工作中具体的责任,人往往也会有两种心态:

有的人,感到的是强大的压力,心理上无法承受,以至于在责任面前手足无措,无所事事。因为害怕犯错误而选择了唯唯诺诺、同步自封;而在另一种人身上,责任却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激励他们克难攻坚。

当一个人下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和人生境遇时,他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也就是要首先考虑自己该负的责任,从责任的角度人手,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他才能找到自己一切努力的意义所在、快乐所在,才能充满热情地投入到这份事业中去。主动承担责任的人是成熟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他们把握自己的行为,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懒惰、逃避、沉溺在不负责任的所谓“舒适感”中,就会导致我们思想趋于僵化,走向保守。使我们只看到困难,而看不到办法。而责任给我们带来活力,使我们大脑中的思考从不停顿。当我们的大脑处于“高速搜索”的状态,我们就不难打开思路,拓宽眼界,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卡耐基说过:“有两种人绝对不会成功:一种是除非别人要他做,否则绝不会主动负责的人;另一种则是别人即使让他做,他也做不好的人。而那些不需要别人催促,就会主动负责做事的人,如果不半途而废,他们将会成功。”一个人对待生活、工作的责任感是决定他能否做好事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