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心每天开一朵花
14525500000002

第2章 遇见未知的自己:如何更加了解自己(2)

记忆最不可靠

小时候,最讨厌记笔记。老夫子们每当看到我们如同骄傲的小公鸡般甩开笔记本时,总是摇头叹息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

我们都对这句话嗤之以鼻,直到有次看到一起冤案:

有个赶车的,被警察认为是通缉犯,因此被押上法庭。法庭上,所有的人都指认,这个赶车的就是越狱的逃犯。此时,真正的逃犯已经在城市里隐藏起来,而且已经步入上流社会,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官员。最终,逃犯不忍见人无辜替他受过,主动挺身而出,投案自首。

这起案件熟悉么?它发生在雨果笔下,《悲惨世界》里。那些警察、证人,都一口咬定赶车的就是逃犯。他们与赶车人有仇么?事实上,他们素昧平生。在这里,做伪证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的记忆。

有人会说:记忆是最可靠的事。我记性好,从小到大所有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怎么会记错?

不妨让华盛顿的心理学家丹尼尔·瑞特博士的实验来说话。

博士找了40个学生,分别给他们看一本漫画。漫画里画了一起盗窃案。一个女子趁两个小伙子打台球的时候,把他们衣服口袋里的钱包偷走了。

当时的情形是:博士要每个学生单独看这本漫画。因此,没有人有机会与其他人交谈。

学生们看完漫画后,博士问了他们些问题。里面有个细节,问:“这个偷钱的女人有没有同伙?”

40人里,有39个人都答对了。

然后,博士允许他们两两一组讨论片刻。

但是注意了,陷阱就在这里:两人小组不是随便组的!博士一共有两种版本的漫画,其中一种,偷钱的女人有同伙,另一个版本中则没有。在分组时,博士有意识地把看到不同版本漫画的人分到一组。

如果记忆不会骗人的话,那么他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成共识:两人看的版本完全就不同嘛。

只可惜,让我们这些不喜欢记笔记的懒人心碎的是:20组中,只有5组人没有达成共识。其他30个人全都互相“商量”出来了一个在他们看来是合理的答案。

这叫什么呢?瑞恩博士把它叫做“社会标准化倾向”。

其实人的大脑很有趣。它会记下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事,但是这些事情都是以片段的形式存在脑海里。最终当我们回忆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根据记忆填补其中的空白,提供给我们一个连贯的“假记忆”。这些被自动填补上的东西,是根据逻辑判断而形成的,因此最容易被篡改。

这种篡改可能来自自身,也可能来自外部。而且一旦形成,大脑就会拼命为它辩护,因此很难修正。其实我们现在所能想起来的童年趣事,有大约25%都是我们自己臆造出来的。可能是有时我们听到或看到的故事,也有可能是其他人不断对我们进行诱导的产物。很多成年人会臆想自己小时候曾在熙熙攘攘的百货大楼里走失,并对此深信不疑,甚至可以回想出当时的天气、周围人的穿着等诸多细节。但其实呢?这件事情可能完全是子虚乌有。

就算是那些记忆力非常好的人,他们也会有这种现象。

记日记有时候是个不错的方法,因为日记会让人在记忆深刻的时候,就把它落在纸面,从而避免臆造记忆的出现。

所以当我们开口前,不妨谨慎想想,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发生过?是自己的大脑自动串联出的记忆,还是我们本身亲眼所见?要知道,人的记忆会骗人。

饮食男女的心理素描

文/yoy

有人在心情沮丧时就爱胡吃海塞,像《瘦身男女》里的那对痴男怨女,把失恋的打击化作一块块蛋圈、肉饼、甜点塞进自己的胃里,然后胖得连门都出不去。而有的人在心情不好时却一点儿胃口都没有,整个儿一个“为伊消得人憔悴”。

为何差别如此之大呢?秘密就在于饮食同每个人的性格、气质以及心理有着天然的联系。

就拿吃辣来说吧,嗜辣如命的人通常脾气火暴,心焦易怒。这类人在性格上多属于“多血质”。他们待人往往热情大方,但发起脾气来也挺吓人,就像个长老了的朝天椒,嚼一个在嘴里,耳朵都会辣得嗡嗡作响。在地域上,四川、湖南、贵州、云南都是辣的“重灾区”,所以可千万别惹这些“义薄云天”的朋友发火哟,否则有你受的!

与这四省的人相比,上海、江浙一带就比较偏爱甜食,大家对那些小巧甜腻的食品滋养出来的“上海好男人”一定不会陌生。喜甜的人往往比较温和,在性格上多属于“黏液质”。他们为人谨慎,处事保守,不愿意冒险,说白了,缺少点儿豪情,但多了细腻,也算各有千秋吧。

饮食与心理的关系可不只这点儿,英国心理学家最近通过大量的事实研究,发现人的性格与口味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

爱吃大米的人,容易自我陶醉,孤芳自赏,对人对事处理得体,比较圆滑,但缺乏互助精神;喜欢面食的人,能说会道,善于表现,但是不考虑后果及影响,且缺乏坚定的意志,容易半途而废;而爱吃油炸食品的人则勇于冒险,有干一番事业的宏愿,但受到挫折就偃旗息鼓,退缩不前了;至于喜欢清淡食品的人,他们注重交际,善于与人沟通,喜欢群居生活,最怕落单。

如果把饮食和民族联系起来就更有趣了。就拿面包来说吧,俄罗斯著名的“大列巴”,块头大,分量足,跟俄罗斯人一样粗犷豪爽,不拘小节。而再看法国人的面包,外形精致,不是做成圈,就是做成条,让人不禁想起法兰西民族的浪漫柔情来。而美国人的快餐文化可以说是举世闻名,勇于冒险,敢于创新,这个民族的性格就像她的食品一样鲜明。

看来这酸甜苦辣咸中的学问还真不少。想想也是,我们开心时,会说心里“甜甜”的,难过时会流下“苦涩”的泪水,看见男朋友盯着路边的美眉不愿走,会大吃飞醋,“酸”得不行……原来五昧都源于心中呀。

都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看来饮食习惯也在造就人的类别。如果你对自己的性格不满,是否可以通过饮食调节一下呢?列好食谱,也许就能“吃”出个好心情呢!

星座,能告诉我什么?

文/张玉秀

一个朋友面临职业选择的问题,因为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她开始关注网上发布的很多心理测试。渐渐地,她被形形色色的星座预测吸引住了。

现在,面对一份客户服务的工作,她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因为星座测试说:

“土象的处女座细心、严谨,有毅力,喜欢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制造出实用的产品,而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并不在行。处女座适合做书报编辑、教师、会计等,也很适合从事研究性的工作,因为这类工作最能发挥他们完美主义的天性。”面对如此专业的解释,看来她应该参考一下了。那么,星座理论科学吗?

《心理科学》上有一篇论文,明确质疑星座与人格之间的联系,研究者用调查分析的方法予以了实证。他选择了某高校一年级本科生165名,根据参与者各自的星座和权威的人格测验进行比对。

论文结合星座的三种主要分类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

A.两极性分类——把12星座分为:代表外向的阳性星座和代表内向的阴性星座,认为阳性星座的人个性积极、主动、乐观、开创性强,成功的机会较大;

阴性星座的人个性较悲观、被动、消极,虽然开创性较弱,但成就具有永恒性。

B.三分性分类——把12星座分为:热切、独立,但不易满足、专断自我的基本形;专注、眼光远大,但顽固、自我中心的固定形;多才多艺、善于变通,但狡猾、不可靠的变动形。

c.四分性分类——火象星座的人热情、果断、自信、率性,但自负、专横、冲动;地象星座的人实际、独立、保守,但笨拙、流于物质;风象星座的人表达力强、重思考、心胸宽广,但理想主义、冷漠和不切实际;水象星座的人敏感、多愁善感,但易受外界影响、放纵。

结果显示,星座分类与权威人格测验得出的结果并无任何关系,所以,文章结论是不支持星座决定人格倾向。

朋友反问道:“当下星座在社会上这么流行,不仅时常见于报刊,有关星座的小册子更是炙手可热,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不是因为它言之有理、让人信服,怎么可能吸引这么多拥护者?”

的确,星座拥有大批的“粉丝”,但它缺乏科学性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星座理论之所以有了追求者,是因为它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

不可否认,人们都渴望幸福、期待爱情、恐惧无法预测的未来世界发生的一切不幸,因此我们更愿意相信神秘事物,渴望被命运重视。这也是从古至今各种预测命运的神秘活动从未停止的原因。传统的八字算命早已被打上“迷信”的烙印,显得又土又劣,而星座之说来自科学兴盛的西方,又和许多美丽的神话联系在一起,结合了“科学”的权威性和漂亮的艺术形象,很容易被人接受,不管是作为娱乐还是作为时尚的话题,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迷恋星座的大多数是青少年,这种现象就更不难解释了。青少年对前途充满了好奇,对命运的把握能力不足,在社会上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地位,处在一个需要引导的时期。因此,他们希望抓住一些确定性的东西,填补控制感的缺失。而“命运预测”正好符合了这个时期特殊的心理需求。

如果说星座本身有魅力的话,不如赞扬其语言的选用。星座的描述通常选择那些人们爱听的短语,连缺点也可以变化成为优势。比如,它对天蝎座的人的描述,就让我忍不住想去相信它:“天蝎座的人个性强悍而不妥协,非常好胜,这是一种自发的自我超越,用来不断填补内心深处的欲望。也正因此,‘蝎族’在心中总会订有一个目标,非常有毅力,以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战斗力朝目标前进……”

当然巧妙的言辞选用,也给了人们极大的满足感,迎合了人们倾向于自我原谅与自我辩护的心理特点。如果这段描述正好对了某个人的胃口,他当然会觉得这个很灵验了。其实星座解释运用的语言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常常显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就算不很符合真实状况,也不会让人觉得相去很远。

星座理论,也许只能留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而难登大雅之堂了。

容易让人犯糊涂的五个问题

问题一:如果你不小心丢掉100块钱,只知道它好像丢在某个你走过的地方,你会花200块钱的车费去把那100块找回来吗?

回答:一个超级愚蠢的问题。

可是,相似的事情却在人生中不断发生。

做错了一件事,明知自已有问题,却死也不肯认错,反而花加倍的时间来找借口,让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被人骂了一句话,却花了无数时间难过,道理相同。为一件事情发火,不惜损人不利己,不惜血本,不惜时间,只为报复,不也一样无聊?失去一个人的感情,明知一切已无法挽回,却还是那么伤心,而且一伤心就是好几年,还要借酒浇愁,形销骨立。其实这样一点儿用也没有,只是损失更多。

做人,干吗为难自己?

问题二:你会因为报纸上说每天都有车祸,就不敢出门吗?

回答:这是个什么烂问题?当然不会,那叫因噎废食。

然而,有不少人却曾说:现在的离婚率那么高,让我都不敢谈恋爱了。说得还挺理所当然。也有不少女人看到有关的诸多报道,就对自己的另一半忧心忡忡,这不也是类似的反应?所谓乐观,就是得相信:虽然道路多艰险,我还是那个会平安过马路的人,只要我小心点,不必害怕过马路。

做人,先要相信自己。

问题三:你相信每个人随便都可以成功立业吗?

回答:当然不会相信。

但据观察,有人总是在听完成功人士绞尽脑汁的建议,比如说多读书、多练习之后,问了另一个问题,那是不是很难?

我们都想在3分钟内学好英文,在5分钟内解决所有难题,难道成功是那么容易的吗?成功当然是难的。只因不怕困难,所以才能出类拔萃。

有一次坐在出租车上,听见司机看到自己前后都是高档车,兀自感叹:“唉,为什么别人那么有钱,我的钱这么难赚?”我心血来潮,问他:“你认为世上有什么钱是好赚的?”他答不出来,过了半晌才说:“好像都是别人的钱比较好赚。”

其实任何一个成功都是艰辛取得。我们实在不该抱怨命运。

做人,要依靠自己!

问题四:你是否认为,篮球教练不上篮球场,闭着眼睛也可以主导一场完美的胜利?

回答:有病啊,当然是不可能的。

可是却有不少朋友,自己没有时间打理,却拼命投资去开咖啡馆,开餐厅,开自己根本不懂的公司,火烧屁股一样急着把辛苦积攒的积蓄花掉,去当一个稀里糊涂的投资人。亏的总是比赚的多,却觉得自己是因为运气不好,而不是想法出了问题。

做人,记得反省自己。

问题五:你宁可永远后悔,也不愿意试一试能否转败为胜?

回答:恐怕没有人会说“对,我就是这样的孬种”吧。

然而,我们却常常在不该打退堂鼓时拼命打退堂鼓,为了恐惧失败而不敢尝试成功。以关颖珊赢得2000年世界花样滑冰冠军时的精彩表现为例:她一心想赢得第一名,然而在最后一场比赛前,她的总积分只排名第三位,在最后的自选曲项目上,她选择了突破,而不是少出错。在4分钟的长曲中,结合了最高难度的三周跳,并且还大胆地连跳了两次。她也可能会败得很难看,但是她毕竟成功了。

她说:“因为我不想等到失败,才后悔自己还有潜力没发挥。”

一个中国伟人曾说,胜利的希望和有利情况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做人,何妨放手一搏。

很爱很爱自己

说起“爱自己”这个词儿,实在已是老生常谈了。但就我所知,真正、完全、理性地爱自己的人其实并不多,而落实到常常把“就是要宠自己”放在嘴边的女人身上,则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我们知道这严重影响了我们原本应当更加灿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