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们都是需要奖品的孩子
14525400000011

第11章 我们都是需要奖品的孩子(4)

相信“君子和而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跟你持一样的观点与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的个体让这个世界异彩纷呈。再普通的人,说不定也隐藏着别样的精彩,这些精彩没准儿会像水中的鱼儿一样一跃而起,给你惊喜。

在“成功”之外,一定要培养属于自己的、不带功利性质的爱好,比如听小提琴协奏曲、上网写博客灌水、养金鱼,甚或就是爱吃臭豆腐……记住:努力、奋斗只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手段,而爱好以及那些真性情,才是我们抵达快乐的必由之路。

抛掉“高材生”的光环

文/杨明

午后,我刚来到咨询室,就看到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坐在咨询室的沙发上。看到我的到来,他慌忙起身相迎,看来已等候多时了。中等身材的他衣着很普通,但看起来情绪却很紧张。

“我叫徐江,是研三的学生。这段时间我过得很不好,整夜失眠,做事没有精神,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我倒了一杯热水放在他身旁:“别着急,把烦闷的事情讲出来,看看我能不能帮助你。”

原来,他从小学习成绩优良,父母的期望很高,期盼他将来能成大事,徐江自己也很有信心。22岁那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郑州大学史学专业的研究生。真可谓是“鲤鱼跳龙门”,家人、朋友以及家乡父老都是大加赞赏,说多少’年出了这么一个人才,他是整个乡的骄傲。满怀信心的徐江投入到紧张的研究生生活之中,早晨6点不到就从宿舍出来,晚上熄了灯才回去。

然而,就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徐江身边发生了两件事情:第一,他的初中同学在国际贸易专业取得硕士学位以后,找到沿海的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工作,年薪12万;第二,徐江所在的史学专业,上届竟然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连个月薪一千多的单位都很难找到。这让徐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选错了,同学是热门专业,就业门路广,而且待遇非常好。自己却学无人问津的历史专业,连个待遇低的单位都很难接收。

慢慢地,他开始感到疲劳,总是担心自己的前途,担心周围同龄人超过自己。“本来就业形势已经很糟了,如果还有人比我强的话,我更没活路了!”

听了徐江的话,我感觉他是由于专业选择的失误,造成就业压力大而产生了焦虑。同时,由于自己的身份,他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在他眼里自己必须永远是最出色的,这导致了他的心理冲突更加严重。

于是,我尝试和他讨论自我定位的问题,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你思考过导致自己出现紧张情绪的原因吗?”

他想了想说:“可能是自己与同学前途差距大的缘故吧,我希望自己是同龄人当中最优秀的一个。”

“你觉得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吗?对此,你感到难以接受,是吧?”我问道。

“是的。”他低下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哎,人活在世上真累!我现在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了。”

我追问:“你觉得自己很累,是不是因为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结果还有人赶超了自己?是自己不行还是目标过高呢?”

他很惊讶,似乎在埋怨我:“我的目标太高了?可在中小学时期向来都是学校名列前茅的呀!我不允许也绝对不能让同学超过我,我是最棒的。”

原来,徐江现在最大的,也是必须要做的就是考取博士,只有考取博士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摆在他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报考相对容易的历史学专业,但博士毕业后仍然没有好的出路;另一个是考取就业门路好的法律专业,但是跨专业录取的几率很小。所以,他很矛盾。

“你对法律感兴趣吗?你认为在该领域有发展潜力吗?”

徐江漠然地摇了摇头,叹息道:“其实我挺讨厌它的,平时也很少关注。”

我发现他是个自尊心、嫉妒心很强的人,同时又非常看重名利,给自己定的目标很不切合实际。“即使你考上法学博士,将来一辈子研究法律,对此却不感兴趣,出不了什么成果,怎么办呢?”

他抬着头,想了半天:“说得也是。历史学是冷门,没有人愿意学。就算是博士,将来也不会有大的出息的。”

“你认为,有出息的标准是什么呢?”

徐江不好意思地笑了:“在我们家乡,我就是有出息的典范,很多长辈教育他们的孩子要像我一样,好好学习,走出家乡,到省城来上学,将来出人头地赚大钱!”

至此,问题暴露得比较明显了。这次咨询使我想到许多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常常面临的心理应激问题。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明朗,不少大学生还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理想和抱负非常远大,以至于目标难以实现。在受挫后,他们常常不去采取积极的心态面对,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采取了消极的应对方式,使自己的压力增大,出现了很多心理异常。

徐江这个案例的特点是:他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来自家庭、学校的赞赏一定很多,这就让他觉得“自己是最出色的”,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总拿原来的眼光看待新问题。

在和同学的比较上来看,他很不愿意承认落后,无论自己的专业、实际情况如何,也要“赶超”。

为什么徐江会有这样的心理活动呢?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影响,即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人的“被表扬、被认可”内化成了一种习惯性的东西,一旦受到挑战,个体会很难接受。而对于他来说,很难发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只能单纯归结为“我只是不够努力,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也行”!这就产生了自我的迷失。

这种迷失还体现在,为了追求突出,自己要像同学一样得到“高薪”,要去学习热门专业,甚至要把所有成功揽于一身。这种认知偏差的背后必然隐藏着自我意识的混淆。

我建议徐江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问题,尝试着缓解其内心的压力:

第一,分析从小到大受到夸奖的原因。当时是什么情况,自己做了什么,家人是出于什么目的进行的夸奖。现在,自己已经成为了研究生,身份的不同肯定带来他人对待自己的变化。自己需要得到的究竟是成功本身,还是成功带来的“副产品”。换句话说,是自己真的对学法律有兴趣,还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而学?

第二,对专业有一个认识,有的专业是做学问的,而有的专业是应用的。究竟选择什么,就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力所在了。

第三,在面对诸多选择的时候,人们最容易产生目标的动摇,自我的迷失。

“有的人工资很高”,“有的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自己愿意做什么呢?当然,也许通过努力,最终自己也会成功,但如果有同样的动力,一开始就去做喜欢的事情,到头来也许会有更大的成功。

教室,我的异类磁场

文/马志国

都是“神童"惹的祸

这是一个个头高高的男孩,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有问题的样子,反倒落落大方,落座后不一会儿,男孩就主动讲了起来,口若悬河:

我最近情绪很低落,上课时根本就不能集中精神,甚至都不愿意走进教室了。只要一进教室就心烦意乱,特别郁闷,好像心头有一股怨气想要发泄。有时候这种感觉强烈到极点,我不能忍受,所以拔腿就跑回家里。奇怪的是,一回到家就好了,心情变得轻松自如。不知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是不是得了抑郁症呀?

我在班里成绩总是在前几名,但是在人际关系上就没这么出色了。其实我很容易跟人家混熟,最初的人缘也很好,但是时间长了就不受欢迎了,朋友们都说我太喜欢表现自己。

我确实很喜欢说话,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遇到和我意见不一样的,我就喜欢跟他辩论。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评试卷,我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答案,虽然和老师的答案不一样,也是有道理的。老师说原来没有这个给分点,但我说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坚持认为应该是一个给分点。后来,老师认为我说得有道理就表扬了。可是,有的同学就起哄说我是“神童”——“神经病儿童”。后来这就成了一个笑柄,大家都这样叫我。

平时,我很少和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打交道,因为他们多是成绩很差的。但最近一次下课的时候,我和一个同学一起听歌,不知道CD机正是后面一名“差生”的。过后,机子的主人说机子坏了,非常无理地说是我弄坏的。我很气愤地说不是。于是就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他蹦出一句“神童就有特权呀”?我莫名其妙地就被这句话击退了,老老实实赔了人家。事后想想特别郁闷。

时间久了,我一靠近教室就会害怕,害怕里面又冒出一句阴阳怪气的“神童来了”。于是现在见了教室就想逃。

曲高和寡无人懂

走进咨询室的是一名初三的男孩,个头中等,身材偏瘦,腼腼腆腆的。他说自己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看书。这听起来也许匪夷所思,哪个小孩子不喜欢玩耍,反而喜欢静静地看书呢?但他的确如此,而且成绩也相当好,基本没下过班级第三名。

但是,最近他也厌倦了学校,不愿意走进教室了。为什么呢?

家里人听说过“学校恐惧症”,于是担心孩子得了这个毛病,又正是临近中考的关键时刻,如何是好?所以,在父母的陪同下,这个男孩走进了咨询室。父母说孩子很少和同学们一起玩,休假也只是在家里看书,即使出去了也是喜欢和年龄大的伙伴在一起,而且他有点瞧不起同学。一次,同学跟他借东西,他居然说你有资格吗?

“我的确感觉跟同龄人合不来,不能融在一起,因为这些人中根本没有能理解我的。”男孩子如此说,“他们没人理我,都讨厌我。特别是最近一次考试没有拿到第一名,就更感觉在这个班里没人搭理我了。其实,我也期望能跟同学们谈天说地,关系融洽。但我就是没法主动与他们交流。”究其原因,他承认自己也懒得理同学,感觉他们都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整天瞎混,甚至抽烟、逃课。

后来我问:莫非同学们都抽烟,都一无是处,就自己是唯一的英雄了?那男孩沉默了一会儿,笑了:也不是,其实,他们也有优点。

无辜受难最莫名

他的模样跟年纪有些不符,很像一个小孩子,戴着一副眼镜,文弱的样子,缺少表情的脸上写满了困惑。这个男孩最近身体不好,感觉好些地方都有病,不是胸闷头痛,就是胃疼难受。父母带他去很多医院查过,医生都说没什么病。

在我的启发下,男孩慢慢说出了心结:我们班上有一个男生,学习很差。最近的一次课间,他忽然指名道姓地攻击侮辱我,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当时,我没有回击。过后想想可能是我和同桌的一个女生开玩笑让他生了气,因为那个女生是他的女朋友。但是,这之后他就把我当成冤家对头似的,时不时地讽刺我,有时还拉上两三个死党一起莫名其妙地对我开骂。有时候,我真的很生气,可是又觉得自己是来读书的,不应该跟他们一般见识。

但是最近一次考试我考得不好。他们就起哄说我,不行了吧,就会读死书,根本就是个笨蛋。还说我以前就会假清高,现在也该煞煞威风了。我本来就对成绩很有压力,他们这样一说,我的压力就更大了。于是也开始怕自己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只会读死书”,变得不愿意进教室了。

心理咨询师点评

这三个男孩问题的实质是学校中“尖子生”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总起来说,都表现在人际交往的障碍上。他们不愿意进教室,其实是在逃避班级里的人际环境。“尖子生”为什么容易出现这样的人际障碍呢?

一是认知误区的原因。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人都精通人际关系,但是,都应该有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有些“尖子生”存在明显的认知误区,他们只知学习,把学习看成生活的全部,没有人际交往的意识,不懂人际交往技巧,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他们往往以为只要学习第一了,大家就必定会对你众星捧月,就应该把你当成偶像崇拜。可是,站在同学们的角度来看:你瞧不起我们,我们何必要买你的账?结果就这样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可是,这个年龄是不能没有朋友的,如果不被一个团体接受,那么他的处境将很难堪。于是,这些“尖子生”因为在班级里找不到感觉,就想逃避教室了。

二是自居心理的原因。他们以“尖子生”自居,自我膨胀,唯我独尊,瞧不起同学,不屑与同学为伍,尤其不屑与他们眼中的“差生”为伍,当然,更难于主动与同学交往。再有,有的“尖子生”还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因而招致同学的反感,这样就等于在自己和同学之间人为地隔开了一道墙。表面看来,似乎是别的同学和自己过不去,实际是自己先排斥了别人,而这种情况下,好成绩就成了他心理平衡的唯一支撑点。一旦遇到学习成绩波动或其他事件,他就失去了这个支撑点,变得心理失衡,无法在原有环境中坚持下去,试图逃避。

心理咨询实践告诉我们,这是不少“尖子生”的通病。他们虽然有较高的智商,但是情商却较低。他们在题海里可以自由来往,很会和书本知识打交道,却不会和人打交道,不会为人处世,不能正确认识他人和自我,不能妥善处理入际关系。而这些往往是影响他们日后成功的重要因素,使有些所谓的“尖子生”缺乏发展的后劲。这是值得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关注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人际关系,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他人的优点,主动与人交往,这样,自己就会融入到班级里,不再逃避教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