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们都是需要奖品的孩子
14525400000012

第12章 我们都是需要奖品的孩子(5)

不规则成功定律

文/优游

如今找工作不比前几年的好光景了。一年年扩招,刚毕业的大学生像一茬茬新割的稻子,乌泱泱地冒出来。不仅仅是应届毕业生哀叹“就业难”,就连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也发觉,求职不易啊。

我的同学黎娜就吃过苦头。两个月前,她脑袋一热,和编辑部主任吵了一架,便宣布“辞职”了。随后开始了在人才市场上的艰难跋涉,每天除了简历,与她终日作陪的就是一本求职宝典,里面传授的技巧和禁忌被黎娜视为圣经。

“军规不可触犯!”宝典如是说,“一、不可以流露对原单位的不满;二、请穿得像个淑女,人力资源经理不是男朋友,不会欣赏你的嬉皮士打扮;三、从接第一个电话起,哪怕是前台电话,也要表现得谦逊、热情。记住,任何一个环节都会要你的命;四、当被问及薪水时,一定要彬彬有礼地说,我相信贵公司有一整套完善的薪资体系,会依据我的情况合理定位。”

低调、虔诚、小心翼翼、收敛锋芒……宝典里的每一条,都提醒黎娜遵守“军规”。形势逼人啊,我们这位心高气傲的才女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可不知为什么,几个月下来一点结果也没有,面试了四五家,人家都没给回答,黎娜快疯了。

就在这时,她接到一个电话,来自某著名咨询公司,口气拽得很:“看过你的简历,星期三下午3点有空吗?来我们这儿面试。”

按照军规,黎娜应该欣喜若狂,头如捣蒜:“没问题,没问题。”可一瞬间,那牛气十足的声音唤醒了蛰伏已久的骄傲,多少天来,冷漠、敷衍、乏人问津、石沉大海……她受够了。黎娜决定采用另一种方式还击:“咨询公司啊?专业不怎么对口啊,我学的是中文,以前干的是记者,对金融、市场分析一窍不通,与你们的要求有一定距离。”

0K,发泄完毕。不用说,被求职者宠坏了的人事经理肯定已经气急败坏。

黎娜正打算放下电话时,话筒里却有声音传来:“等等,我们是世界级的大公司,不会随随便便打来电话的。我们仔细看过你的简历,确认你正是我们需要的人才,请过来看看!”

黎娜决定让恶作剧进行到底:“嗯,那有一点我必须先声明一下,目前我能拿到的薪水是6000。如果你们的薪酬达不到这个水平的话,就不要麻烦我跑一趟了。汽油涨价了,打车费太贵了。”

“没问题。”人事说,“来了再谈。”

周三下午,黎娜没怎么刻意打扮,连妆也没化,就匆匆赶往望京,说实话,她对赢得这份工作的信心不大,持了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到2点50分,她还没找着公司在哪儿,只好给人家打电话:“你们公司到底在哪儿?”

“坐公交车的吗?在801路的三元桥站下,往东走1000米,然后……”对方介绍。

“不,我开车过来的,走主路啊还是辅路啊?”黎娜冲身边的出租车师傅眨巴一下眼睛。

迟到了5分钟才到达。意想不到的是,面试官居然出动到“部门总监”的级别,带着一丝疑惑的眼神,总监问:“你的简历说自己是资深记者,可你看起来明明像个小姑娘。”

“不,我大三就开始实习,从那时算起到现在已工作5年了。”

“简历上说你负责过通信方面的报道。那么请问,对日系手机相继退出国内市场怎么看?我们正缺这方面的分析人员。”

按军规,黎娜应该秉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温柔和地回答“我不知道”。可这一次,反正是游戏的心态,她的大脑格外地活跃起来,日系手机在中国的命运?不正是报纸前段时间做的一个专题?结合自己采访得来的数据,再合理引用专家的评论,黎娜噼里啪啦地说了一大堆。

这期间,手机不停响起,要命,关键时刻电话这样多?黎娜皱皱眉头,书上说,这种情况应调成静音或掐掉。可为什么我要诚惶诚恐,面试难道比世上任何事都重要?于是,黎娜微笑着说一句“您稍等”,拿着电话跑了出去,回来后说:

“不好意思,王总来的电话。”接着聊。大概20分钟后,电话又一次响起,黎娜再次跑出去,回来说:“不好意思,刘董的电话。”每次进进出出,她都挺着小胸脯。

一个小时的面试,黎娜不客气地接了三个电话。总监扔出最后一个问题:

“你对薪水有什么要求?”

“。7000吧。”黎娜说。

“我们这儿的平均薪水才5000,你的要求是不是太高?”

“我要求。7000,是因为我自信能为公司挣到数倍于7000的钱。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月薪5000也能招到人,但有时三个臭皮匠,也比过一个诸葛亮啊。”她豁出去了,索性“无赖”到底。

面试回来的黎娜,被我们大骂了一顿,丫头,你死定了,你发什么神经啊?

这一下午她不知死活地几乎触犯了所有的军规:迟到,衣着随便,对人事没规矩,谈论非专业性话题,最后来一招狮子大张口……100个伯乐,起码99个被你气到九霄云外。

让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这家咨询公司居然是99个伯乐之外的那一个。

就在第二天上午,黎娜接到了录用通知。“为什么是我?”笨丫头还傻傻地问。

对方的回答很简单:“我们从未见过你这样的面试者。你的自信让你与众不同。”

心理点评

在招聘过程中,求职者的心理素质是被分析得很多的,但反其道而行之呢,谁认真思考过招聘者的心理活动?

无疑,他们希望录用到忠诚、守信、温厚、合作的员工。于是,市面上所有的励志书、求职指导类书籍,都把年轻人往这方面引导,越来越多的年轻入开始谨小慎微,在面试的门槛外战战兢兢,一把扫帚倒在地上,是否在考验我们的公德意识?几个人同时接受面试,是否在考验我们的合作精神?每个人都努力朝着“标准答案”的方向去扮演角色,却越来越忽略自己的真性情。

听够了唯唯诺诺地回答,看多了千篇一律的笑容,收获了太多太多标准、完美而格式化的答案,黎娜这个捣蛋分子横空出世,她大胆、直率而出位的本色演出,带给人力资源总监不小的震撼。

我们总在谈论面试的细节,其实面试的情况千差万别,与其背诵标准答案,不如展现真实的自我!随机应变搞定面试官!当然,装“牛”的前提在于真的很牛,要靠自己的才华服众。说到底,黎娜是靠她对通信行业的了解成功入围的。

把原本就很牛的内在形诸于外,一个自信满满的求职者怎会不脱颖而出?

不规则成功定律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旦失败不会打击到自信,能够另见良机;

善于抓住机会,即使是看似希望渺茫的事情也要去尝试;

思维发散,求新立异,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掌握广博的知识,尽量多了解一些领域。

被驱逐的大学新生

一枝玫瑰,一直很美丽。它生长在花盆里,独自占据着自己的一块领土,迎风摇曳。

忽然有一天,它被搬进了花圃,身边是来自各地的美丽花朵。环境的巨大改变,让它无所适从:怎样才能和身边的花一起,共同组成美丽的风景?

许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恰似那美丽的玫瑰。

前几天看到报上有则新闻,说有很多大学新生遭遇到了升人大学后的第一场寒冬:他们和舍友们的关系搞得很僵。报道里说,有个新入学的大学女生,平时在宿舍内有着诸多不合理的要求:睡觉时不能有光,也不能有响动;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平时的生活也很难和大家合拍。她常常洗出很多的衣服,把宿舍里晾得满满当当,让大家没有立锥之地。然后要求其他人平时挂帘子,不能打扰到她。

问题终于爆发在一块毛巾上。有天衣服脏了,她随手就拿起别人的一块擦脸毛巾来擦衣服,然后又接着用毛巾去擦桌子。这种行为终于引起公愤。其他人找来了宿舍管理员,联名要求把她调出了这个宿舍。

在这里姑且不去讨论她人际交流技巧上的问题。作为“421”的一代,现在的独生子女基本上都保持着一个“上有4个老人,中有2个父母,自己1根独苗”的形式。缺乏兄弟姐妹和必要的同伴,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在强调个性的同时。新生代逐渐丧失了融人群体的必要心态。技巧的不足可以通过学习来促进,但是心态的缺失则只能通过自我反思和心灵成长来弥补。

我们终究是群体的生物。最早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父母。

这个家庭,就构成了我们的第一个亲密群体。我们通过哭喊,学到了如何让他们来喂我们吃饭,替我们穿衣。这一步我们走得很好,甚至有点走过头:当我们该放弃哭喊撒娇这一沟通工具时,却因为它是如此之有效,让我们舍不得,一直沿用下去。

第二个群体是伙伴,来自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伙伴。我们在幼儿园里学习遵守规则,学习怎样在群体里合作和社交。小学里我们要学习如何在课业上和别人竞争,在课下如何发展友谊。中学是发展兴趣和好友的时候。大学则要我们开始考虑自己的事业兴趣和异性伴侣。但是不比以前的大杂院,水泥森林阻碍了我们寻找友谊的道路:畅快地与伙伴们奔跑变成幻想,我们亲近网络多于亲近朋友。

第三个群体是工作。我们要知道了解企业文化,要学习如何与同僚和上司相处,如何在合作中发展自我。当这一切都完成时,我们会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从而在他身上重建一个新的群体循环。

这个循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前进,中间的链条已经出现了某些松动。反映在人们身上的心理失衡,背后其实是一个孤独心灵对群体生活的呐喊。

人不是孤岛,我们也不能从群体中抽离而孤独地生活。良好的群体,可以提供给我们人际支持,还能给自身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那个女大学生真的愿意被赶出宿舍吗?在她看来,她愿意融入这个群体,却无从下手。她可能会用种种方法去交朋友,却总是遇不到那种值得真心相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