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浒传之谜
14522900000009

第9章 《水浒传》为何要描写反抗土皇帝?

《水浒传》是一部反映下层人民群众反抗各级各类土皇帝的书。

土皇帝是封建社会的特征之一,各级各类土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焦点。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千起“造反”,除了秦末、隋末是由皇帝引起的以外,其余的都可以说是因为土皇帝引起的。土皇帝和人民群众的矛盾,是最直接最尖锐的矛盾。土皇帝上害国泰,下害民安,是社会矛盾的中心。

官吏本来是皇帝雇他们来为其办事的。如果他们真的是“食君禄,报皇恩”,为皇帝收粮收税,不贪污不中饱私囊,不层层加码,那么,皇帝就算吃得再好再多,老百姓也能供养得起。问题就出在土皇帝太多太凶,老百姓受不了。

《水浒传》所描写的就是各级各类土皇帝对老百姓进行剥削压迫的情形。

《水浒传》写的土皇帝有六级:第一级如高俅、蔡京、童贯等;第二级如梁世杰、高廉等;第三级如张都监、郓城知县等;第四级如牢子节级包吉、孔目王正等;第五级如郑屠、蒋门神、祝朝奉等;第六级如地痞牛二、张保等。这些土皇帝才是国家的蠹虫,百姓的祸害。《水浒传》描写梁山英雄杀郑屠等是为民除害,杀高廉等是为国除奸。这就是梁山英雄的“替天行道”和“辅国保民”。

所以余象斗《题<水浒传>叙》说梁山英雄“有为国之忠,有济民之义”。所以阮小五唱“贪官污吏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为什么说“报答”?鲁迅曾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两个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宋太祖结束了“龙争虎斗几时休,走马梁唐晋汉周”那种“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老百姓对赵官家是感谢的,所以唱“报答”。百姓希望做稳奴隶,皇帝希望做稳主子,两者有着一致的愿望。

在封建社会,国家是皇帝的私产,老百姓是皇帝的私产的一部分一是奴隶,是“牛马”。“牛马”的主人,从爱惜财产出发,对“牛马”是爱惜的。但替皇帝牧“牛”管“马”的州牧县宰们却拼命从“牛”身上挤“奶”,从“马”身上拔“毛”。皇帝为了自己地位的稳固,是需要讨老百姓的“欢心”的,而贪官为了自己的地位,则处处讨上司的欢心。梁世杰为了讨蔡京的欢心,一次祝寿就送十万贯钱的财宝。这些钱哪里来的?还不是搜刮老百姓的。他们是用挖皇帝的墙脚来升官发财的。他们不是“报皇恩”,而是以怨报“德”。像高俅,皇帝对他那么大的恩惠,他本该兢兢业业地爱护皇帝的财产,为皇帝收揽民心,“忠心报答赵官家”才是,然而他却把林冲、宋江们赶上山去,差一点让英雄们“杀上东京,夺了鸟位”。《水浒传》谴责贪官们为臣不忠,毫无士德官德。所以说封建社会的老百姓并不是毫无理由地反对皇帝反对官吏。他们反的是暴君贪官,拥护的是明君清官。老百姓不能设想不要皇帝不要官,只能设想换一个好皇帝、一批好官。

这就是说,老百姓反皇帝的思想基础差,反贪官的思想基础强。造反者若以反贪官为号召,很容易激起人们的响应。如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就是由杀贪官而拉开的。陕西澄县知县张斗耀在灾荒之年催逼赋税。王二振臂一呼:“谁敢杀张斗耀?”于是“我敢”之声此伏彼起……如果他喊“谁敢杀崇祯?”恐怕就没有这么热烈了。

《水浒传》写宋江们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是符合宋代的历史实际的。宋徽宗在老百姓的眼里一如清代的乾隆,是个风流皇帝,不是暴君。民间流传的徽宗跟李师师相好,这跟乾隆年间流传的《游龙戏凤》等民间传说一样,是小市民的风流佳话,至少不是什么大缺德。皇帝去嫖妓女,比隋炀帝在全国强抢美女强多了。老百姓痛恨的不是皇帝嫖妓女,而是衙内夺人妻!高俅的胡作非为,宋徽宗是有责任的,但高俅的胡作非为,并不是他授意的;相反,从他的利益出发,他是反对的。这样,在反贪官问题上,他便和宋江们一致了,故而在对宋江问题的处置上,他取了同高、童、蔡们的相反立场。宋徽宗赞同清官们的意见,同意赦免宋江们,这就等于承认宋江们是无罪的。从宋江这方面看,赦免并招安,这是反抗的胜利。

贪官祸国殃民,解决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由皇帝杀头抄家以平民愤,一条就是百姓自己铤而走险以反抗。反抗必然犯法,犯法则除了逼上梁山武装自卫别无他法。宋江说上山暂且逃避并非假话。武松说“异日不互,受了招安”,也是犯法以后最好的“理想”。这“理想”就是他们不但不受审判而且还能和政府谈判,谈判的结果是政府接受他们所提出的条件;他们杀了人不但不偿命,劫了生辰纲不但不退赔,反而当了官,终于实现了“边庭上一枪一刀”,为抵抗异族侵略而展才报国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胜利。招安既然是他们的理想,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变节”后退的问题了。

梁山的口号是“替天行道”。这一口号。疑团重重。围绕这一口号的争论也最多:从梁山是否提出这一口号,到这一口号的性质。到“替天行道”的“道”是指什么等等。从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