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浒传之谜
14522900000010

第10章 如何理解梁山英雄的“替天行道”?

“替天行道”这个口号是历史上的宋江提出的,还是《水浒传》作者的创作?现在的许多历史科学著作,都说是宋江起义时提出来的。但是也有人独特异议,力证其无,认为历史上的宋江,如果确有其人,也是一支人数不多的潜行暗走的流寇。他们没有提出过宣传其政治纲领的口号。“替天行道”既未见诸正史,又未见诸《宣和遗事》等小说。《宣和遗事》写宋江、杨志杀了人仓促潜逃,晁盖劫了生辰纲也是仓促潜逃,不是有组织、有目的、有纲领的起义,当然不会提出什么宣传口号。“替天行道”最早见之于元杂剧。《李逵负荆》一剧中宋江自白:“杏黄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救生民'。”《争报恩》一剧中有“忠义堂高搠杏黄旗一面,上写着'替天行道宋公明'。”由此可见,宋江故事的思想性在元杂剧中有了改变,由原来的个人反抗逃上山去,变成了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而组织武装进行武装割据了。

对于“替天行道”这一思想的来源和行的是哪家之道,其说不一,但无非是儒、法、墨、老、杨。稍加“筛选”,即知是来源于儒家之“天”,行孔孟之“道”。

《水浒传》的许多故事都是进行道德谴责或歌颂,其谴责和歌颂的标准都以孔孟学说的道德为准绳。《水浒传》第二回说高俅,“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都是不会”。这仁、义、礼、智等八项,就是孑L孟之道的“八德”,忘了这八德,叫“忘八蛋”,是封建社会最耻辱的事。高俅就是忘了这八条的一个“忘八蛋”。《水浒传》控诉高俅兄弟为富不仁,控诉郑屠、毛太公等为富不仁,谴责宋徽宗不守王道,谴责潘金莲、阎婆惜等不守妇道,歌颂鲁智深、石秀等见义勇为,歌颂宋江、雷横义释晁盖。这儿,为富不仁的“仁”,守王道妇道的“道”,见义勇为的“义”,都是孔孟之道的道德范畴。

按照孔孟学说,皇帝是“天”委托来管理国家,贯彻“天道”,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皇帝失职,君不君,臣不臣,贤佞颠倒,梁山英雄替天实行天道。孔孟学说的天道观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意就是民意。顺天者昌就是顺民者昌。有一种“激进”的观点认为,梁山的“替天行道”是“'潜天行道救生民',是要铲除不平,要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认为梁山行的“天道”是老子的“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天道。这一观点,其实在《水许传》中只找得出“理论”而未见实践。所谓“只找得出理论”,是只见一些入回、结回诗之类;甚至连理论也找不到,更不用说实践了。梁山集团救过大地主柴进、卢俊义,但没有救过生民,尤其没有用“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的目标理想来救生民,来“损”地主的“有余”,“补”农民的“不足”。《水浒传》作者关于“道”的思想来源,主要来源于孔孟学说,所以梁山的“替天行道”替的是孔孟学说的“天”,行的是孔孟之“道”。

然而,学术无定论。关于别的“天”,别的“道”的见解,仍然层出不穷,争论纷纷。梁山的“替天行道”究竟该作何理解?人们还在继续作探索。

《水浒传》是一本社会问题小说,是封建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社会病的百科全书。在社会病百科中。

《水浒传》对“妇科”病的诊断如何?这就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