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浒传之谜
14522900000043

第43章 《水浒传》用计“未出卅六”吗?

清朝云山闲人的《闲读偶记》云:“《水浒》状豪杰之概,如闻其声,若见其人,惟用计,皆袭《三国》,依样葫芦,未出卅六。吴用之智,惟一赚,字耳。除智取生辰纲,余皆无可观者。”云山闲人所说的“未出卅六”,是说没越出《三十六计》这本书。这本书大概编于明末或清初。全书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六计,共三十六计。即: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灭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问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这三十六计,前三套十八计是攻,是进,后三套十八计是守,是退;前者为处于优势之计,后者为处于劣势之计。这三十六计,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战略战术中的刚柔、奇正的朴素的辩证法。《三十六计》集中了不少古代兵家的奇谋异策,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些尔虞我诈、阴谋诡计之类的东西。

“三十六”这个数,是个模糊概数。计是没有数目规定的。岳飞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定要按“三十六”这个数字来总结用兵之法,难免有凑数之嫌。同一个计,既可叫“李代桃僵”、“偷梁换柱”,又可叫“借尸还魂”、“瞒天过海”。所以应该说《水浒传》用计是入乎三十六计之内,出乎三十六计之外。

那么,《水浒传》中哪一些计策属于三十六计之内,哪一些出乎三十六计之外呢?属于三十六计之内的,据《水浒拾趣》,归纳如下:第六十三回,“关胜议取梁山泊”。关胜禀道:“(草寇)今擅离巢穴,自取其祸。若救北京,虚劳人力。乞假精兵数万,先取梁山,后拿贼寇,教他首尾不能相顾。”太师见说大喜,与宣赞道:“此乃围魏救赵之计!”第十九回石碣村之战。官兵“水陆并进”,晁盖“以逸待劳”。官兵进人水域后,阮小七从芦苇深处,唱着“先斩何涛巡检首”,手里拈着笔管枪,划船而出。“众人发着喊,赶将去”,阮小七飞也似的走,将官兵引过去。这属于“声东击西”。

智取大名府,火烧翠云楼,属于“趁火打劫”。

第六十九号,“宋公明义释双枪将”,属于“借刀杀人”。双枪将董平是东平府守将,他想娶程太守之女为妻,但程不答应,两人于是不和。宋江假董平之手杀了程太守。

第一一十回,张顺俘获了一条奸细船,砍死了间谍叶贵,并得悉陈观交结方腊的情报。吴用使“移花接木”、“偷梁换柱”,令燕青扮做叶贵,“李代桃僵”,前去陈观庄上行事。燕青“瞒天过海”,得到陈观的信任,在一次酒宴中,“笑里藏刀”,毒死了陈观的两个儿子陈益、陈泰。吴用又命穆弘、李俊“借尸还魂”,深入敌人腹地,里应外合,夺得州城。

这“一套”计(六手)总称为“诈术”。

第三十四回,“欲擒”秦明,“故纵”秦明,让秦明四处奔逐,使他人困马乏。此是“欲擒故纵”。

第五十四回,“调虎离山”。吴用使一支人马诈作救高廉的救兵,又使一支人马作为梁山队伍截住“救兵”厮杀,高廉于是接应“救兵”,“尽点在城军马,大开城门,分头掩杀出来”。结果猛虎离山,城内空虚,梁山军乘虚而入。

第四十一回,“宋江智取无为军”,宋江先派人潜入无为军城里,放火烧了黄文炳的邻舍来“惊蛇”。黄文炳看见自己家一带火起,赶紧回家,于是“蛇”出洞被擒。

第二回,神机军师朱武和跳涧虎杨春救陈达,自缚见史进,是“苦肉计”。

第一。六回,“书生谈笑却强敌”。王庆部将率重兵兵临宛州城。其时城中宋兵弱小,难以抵挡,圣手书生萧让说:“不必忧虑,萧某有一计。”此计是教那些老弱军士,不去城上守城,而是将旗幡掩倒,只听西门城楼上炮响,便将旗帜一齐竖起来,只在城内走动。又叫军士抬酒馔到西门楼上摆设。『东等上城楼笑谈剧饮,叫军士大开城门,等那贼兵到来。那贼兵季三思等领着十多员偏将杀到城下来,望见城门大开,三个官员大吹大擂地在那里吃酒;四面城垣上,旗影儿不见一个。季三思疑讶,不敢上前。只听得城楼上一声炮响,旌旗无数在城垣内来往,贼兵见城中如此,不战自乱。——这是“空城计”。

此外,梁山多次劫法场,都是制造混乱,“混水摸鱼”。梁山作战时常主动撤退,这是走为上计。每次作战总是力图俘获对方主将,这是“擒贼擒王”。

孙立去祝家庄,是“笑里藏刀”。顾大嫂策反,是“反间计”。

上述对梁山用计的归纳,系采自王远平先生的《水浒拾趣》。远平先生正确地指出萧让的“空城计”虽对《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有所发展,采取“疑兵计”和“空城计”相结合的方法,迷惑敌人,但大开城门,城楼饮酒则是诸葛亮空城计的依样葫芦。《闲读偶记》说《水浒传》用计袭《三国》,不无道理。

然而,《水浒传》用计虽有袭《三国》之处,但确实“出三十六计之外”。

上述归纳有“对号入座”之嫌,是“归”类“纳”人,而缺乏分而析之。如石碣村之战,不属于祝家庄那样的“以逸待劳”,也不属于“声东击西”。石碣村之战用的计是《三十六计》中所没有的,完全是《水浒传》的创作。阮小五、阮小七用的是“诱敌计”,也算是“诱敌深人”吧,可叫做“钓鱼计”。阮氏三雄利用“水利”和他们的水上功夫,在水里神出鬼没,“水底下钻一个人来,把何涛两腿只一扯,扑通地倒撞下水里去”。这是“偷袭计”,可以起个名字叫“黄鼠狼偷鸡之计”。石碣村之战最后用了火攻,也是计。这些计,一环套一环,也可以称作“连环计”。

第六十九回,董平杀程太守,不属于“借刀杀人”。曹操杀弥衡才是借刀杀人。宋江把董平俘虏以后,把董平争取过来,这叫“化敌为友”、“以敌制敌”之计。董平已经变了心,但心变衣服未变,还穿着官兵的衣服,叫开城门,让宋江一拥而人。这种计没有名字。

无为军计捉黄文炳不该叫“打草惊蛇”。什么叫“打草惊蛇”?就是人在草丛里走,怕踩到蛇身上,被蛇猛咬一口。为了不踩着蛇,拿杆子打草,把蛇吓走。此计多用来对付隐蔽、埋伏的敌人,而用“火力侦察”的办法把敌人吓走、轰跑。对黄_文炳,不是把他吓走,而是把他诱来,应叫做“引蛇出洞”比较合适。

王远先生把柴进投方腊之计叫做“美人计”不妥,应叫做“贤人计”,利用方腊求贤若渴,投其所好,取得方腊信任,然后突然袭击。

计,属于战术。《三十六计》中的“远交近攻”不是计,是战略。计必须保密,而战略则无法保密。

研究《水浒传》用计只着眼于战场作战,是很不全面的。战术,有集团作战战术,有单兵作战的个人战术。《水浒传》中在计策方面的创造,主要还是个人用计。高俅陷害林冲、张都监陷害武松、王婆为西门庆出谋划策,勾引潘金莲,害死武大郎等等,都是一连串的阴谋诡计。正面人物方面,石秀捉奸、武松破案、何九叔吐血、武松大闹飞云浦、武松智戏孙二娘、柴进簪花入禁苑、花和尚大闹桃花村、李逵乔捉鬼、吴用智激林冲火并王伦、花荣射箭退众兵,至于吴用智取生辰纲,用计之妙,那就更不用说了。这些计,都是“无名计”,如果起名字,高俅陷害林冲,先是“卖刀计”;白虎堂“智擒”林冲是“陷阱计”,野猪林要杀林冲是“笼里杀虎计”,火烧草料场是“纵火计”。

《水浒传》用计不仅在战场,更主要、更绝的是战场以外的用计。云山闲人只着眼于梁山,只着眼于吴用,从而得出“无可观”的结论,他没有看到王婆、高俅、张都监等的阴谋诡计,没有看到形形色色的个人用计。拿王婆来说,王婆不只是对潘金莲、武大郎用了计,她也对西门庆用了计。她兜住西门庆这笔“生意”,为在西门庆身上发一笔小财。她明明看透了西门庆的“心事”,却不去主动地献殷勤,不主动“送计上门”,要那样她和她的计就不值钱了。

她采取“妹有心来要哥求”的战术,先是旁敲侧击,巧施“招蜂引蝶”之计,继而明挑暗逗,暗施“啖梅引涎”之计,最后卖弄她的足智多谋,使西门庆未堕情网,先入计网。读《水浒传》不能忽略了王婆这类不起眼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别看“身为下贱”,其心机智谋却是惊人的厉害。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不同就在于,《三国演义》只写大人物的用计斗智,而《水浒传》则表现了小人物的用计斗智,并且证明了小人物的用计斗智超过大人物的文韬武略。《三十六计》也只搜集了大人物的用计,而《水浒传》则是对《三十六计》的一个划时代性的突破。

《水浒传》第十六回,“吴用智取生辰纲”。白日鼠白胜挑一担酒来黄泥冈卖,“七个贩枣的客人”吃了一桶酒。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