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浒传之谜
14522900000030

第30章 李逵为什么被人喜爱?

李逵在《水浒传》中是一个特殊的丑角。无丑不成戏。丑角的作用就是逗人发笑,活跃戏剧气氛。特别是像《水浒传》这样的长篇小说,要有个丑角插科打诨,调剂一下才不失生气,《西游记》的丑角是猪八戒,《隋唐演义》里有程咬金,《说岳全传》里有牛皋。程、.牛都鲁莽可爱,但都不及李逵,原因就在于缺乏李逵那种童稚般的天真。人在什么年龄最讨人喜欢?——三岁至五岁间。那可爱在于傻里傻气。他(她)在晚上哭,大人就吓唬他:“别哭,别哭!外面有黑猫!专咬好哭的孩子!”小家伙立即竖起小耳朵,小眼睛瞪得圆圆的,一本正经地问:“黑猫咋知道我在哭呢?”“黑猫咋要咬小孩呢?”李逵也是如此。

李逵和戴宗一同去请公孙胜。戴宗叫他忌荤,他不听,偷着吃了牛肉,戴宗就耍得他风驰电掣停不下来。戴宗说:“我的这法,不许吃荤,第一戒的是牛肉。若还吃了牛肉,真要走十万里,方才得住。”李逵道:“却是苦也!我昨夜不应瞒着哥哥,真个偷买几斤牛肉吃了,正是怎么好?”戴宗道:“怪得今日连我的这腿也收不住,只好去天尽头走一遭了,慢慢地却得三五年,方才回得来。”李逵听罢,叫起撞天屈来。又如罗真人铺下一块青手帕,教戴宗踏上,喝声“起”!那手帕化作一片片青云,载了戴宗,就在半空里去了。罗真人把一块白手帕铺在石上,唤李逵踏上。李逵笑着:“你不是耍,若跌下来,好个大疙瘩!”人们读到这些地方,无不忍俊不禁。《水浒传》写雷横、朱仝上山后,接下去该写柴进上山。剑拔弩张之间,需要轻松一下,于是有戴宗请罗真人这一回。本来戴宗一个人就可以了,却偏偏要李逵一同去。李逵的任务就是出洋相,一路上被戴宗耍得够呛,后来又叫罗真人把他从半空摔到蓟州府公堂上,被人家捆翻,狗血屎尿浇了个满嘴满脸。

有些人不了解李逵在《水浒传》中的特殊作用,对李逵的觉悟程度和政治作用估计得有点偏高,李卓吾就认为李逵枯井救柴进一节是败笔。

“后牢枯井约有八九丈深,吴学究道:'谁人敢下去探看一遭?'话犹未了,转过李逵来,大叫道:'等我下!'宋江道:'正好!当初也是你送了他,今日正宜报本。'李逵道:'我下去不怕,你们莫要割断了绳索。'吴学究道:'你却也忒奸滑。”'这个“奸滑”明明是幽默,李卓吾认了真,批道:“此处把李大哥说坏了。李大哥是个忠义汉子,……此时一心要救柴大官人,自然死亦不顾,那得工夫闲话。不像,不像!”其实文章之妙,恰恰在这像与不像之处。这才是笔底波澜,不是胡同里赶猪。若打开监狱,放出完事,那还有什么意思。李逵形象的美学价值在于他是一种天然美、纯洁美与缺陷美的和谐统一。

在人物塑造上,“完人”型的英雄常常不能生动可爱;相反,一些有缺陷型的英雄却使人喜欢。《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人物塑造上的成功的秘密即在此。如果换成海瑞式的人物,就不会引起观众那么大的兴趣。反面角色、丑角,容易写好、演好,可以肆意夸张,就是悬乎得离了谱,也没人认真,而正面角色就不同,所以叫做“画鬼容易画人难”。

《水浒传》用林冲、鲁智深等开头,接下去杨志、吴用、武松、花荣,联翩而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给人以严肃庄重之感。没有想到路转峰回,别开生面,半路杀出个李逵,文章愈出愈奇,一场场滑稽诙谐的喜剧,令人捧腹喷饭:真假李逵,夜闹东京,乔捉鬼,双献头,李逵负荆,乔坐衙,扯诏骂钦差等等,都令人绝倒。但《李逵传》也有一些败笔,李逵出场没写好,损坏了李逵的形象;杀小衙内,惨不忍睹,看了叫人很不舒服。

宋朝龚圣与《三十六人赞》曾有“铁鞭呼延绰”之赞。呼延绰在《水浒传》里更名为呼延灼。浑号改“铁鞭”又为“双鞭”。可是。打起仗来。呼延灼忽然双鞭换长枪了。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