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浒传之谜
14522900000029

第29章 武松形象是怎么演变的?

清王思厚《豆棚夜话》中有《<水浒>鳞爪》一卷,说到武松其人。武松原来不姓武,姓武是“化名”。他杀了人,逃到少林寺,要求出家当和尚。少林寺主持问他姓甚名谁。当时少林寺僧人正在松树下练武功,他就指武为姓,指松为名。主持收下他后,给他起了个法名为“五戒”。武松的这个法名在《三十六人赞》里有痕迹:“汝优婆塞,五戒在身。”武松是怎么杀了人逃到少林寺的呢?武松原是山东博兴县小清河畔清河镇李家庄人氏。他原是像《水浒传》中的没遮拦穆弘一样是个地主家的恶少,专以寻衅打架为乐事。他的乳名叫李伴子,人们就喊他“李棒子”、“李霸”、“李元霸”。因为逞能和一个卖膏药的比武,被人家打败了,他执意要拜卖膏药的为师。卖膏药的提出条件:学了武艺要用武艺干好事,不能用武艺干坏事。武松答应了。学了武艺后,“日除双虎”。一是人山打死了一只伤害人畜的猛虎,一是除掉了一个无恶不作、霸占人妻的恶霸。那个恶霸霸占的是一个卖煎饼的人的老婆,《水浒传》中把煎饼改成了炊饼。山东人吃的是煎饼,没听说有“炊饼”。炊饼是南方的一种小点心,类似福建的“光饼”。从食物名称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上,可以看到杭州人修改加工的痕迹。武松在少林寺当了和尚,也是不守戒规、吃酒吃肉、打架闹事,后来被住持打发去当云游僧,即丐僧。武松在云游途中,行侠仗义,为弱者伸冤报仇。这些伸冤报仇的传说故事,后来成为《济公传》的原始材料。济公形象的原型是“武行者”。

宋元时代的说唱艺术有两种:一种是“平话”,一种是“诗话”。平话就是平常说的话,诗话是韵文。在山东,韵文演唱又分为用乐器、“大”鼓伴奏的大鼓书和只用竹板打节奏的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是新中国成立后取的名字,之前不叫“山东快书”,叫“武老二”,因专说武松而得名。《豆棚夜话》还有一些明清时代“武老二”的“鳞爪”,从中可以窥见当初的“武行者”的形象。

《(水浒)鳞爪》中有一个片断可能是清初《武松赶会》的前身。其中说:李家庄有个李员外,教师爷叫郎铁棒,他的五个徒弟真硬梆。大徒弟就叫长脖子狗,二徒弟就叫短脖子狼,三徒弟就叫皮笊篱,四徒弟就叫不漏汤。那老五是半拉鼻子一只眼,他的外号叫“瞎爆帐”……后来武松为民除害,武松说:我左手抓住长脖子狗,右手抓住短脖子狼,一脚踢倒皮笊篱,管他漏汤不漏汤。我找找那个瞎老五,点点他的瞎爆帐。……他就是个生铁蛋,我三拳打的他冒火光,我打的他,哎哟哎哟叫亲娘。

《豆棚夜话》的这些材料表明,《水浒传》故事的来源是有许多种渠道的;《水浒传》中人物的形象和事迹是不断改造、“重构”的。关于武松的材料,一百个地方就有一百种说法。它是一种民间传说,是民间的一种口头创作。这种天南扯到海北的“山海经”,是无法考证的。任何材料,都是百花中的一朵,百鸟声中的一鸣,都为民族艺术的百花之园添了一抹春色。

李逵在梁山好汉中,是最讨人喜欢的一位英雄。

李逵之所以讨人喜欢。是因为他在《水浒传》中是唯一的丑角。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