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浒传之谜
14522900000022

第22章 宋江为何有三个绰号?

《水浒传》第十八回在宋江出场时写道: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因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碉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曾有一首《临江仙》赞宋江好处: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这段出场描写,围绕宋江的三个绰号。

第一个绰号——“孝义黑三郎”。主要强调他“于家大孝”,“事亲行孝敬”。

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孝是做人的根本。“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故“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第二个绰号——“及时雨”,强调他“蜩人之急,扶人之困”。

第三个绰号——“山东呼保义”,强调他是“豪杰”,未作具体描写。

这三个绰号,代表宋江的三个方面:在家,是孝子;在社会,是善人义士;对国家,是忠义之士。

在《水浒传》中,宋江这三个绰号,“孝义黑三郎”仅仅在出场介绍时出现过一次,后来在和别人交往时,都只提“及时雨”。凡是口头上提及宋江的,一律称他为“及时雨”,唯有第七十一回石碣上所开列的天罡地煞姓名浑号,却称他为“呼保义”,不称“及时雨”。忠义堂前的两面大旗,也是“山东呼保义”与“河北玉麒麟”对举。这说明,“孝义黑三郎”是“家名”,“及时雨”是“乡名”,“呼保义”是官名。前两个绰号是别人送的,“呼保义”则有自称的成分。“孝义黑三郎”说明宋江在家庭内的关系和对父母的贡献;“及时雨”说明宋江在社会上的关系和对社会的贡献。“呼保义”则说明他与国家和朝廷的关系;自称“呼保义”,说明宋江的志愿,人称“呼保义”,说明他对国家的贡献。

周密《癸辛杂识》所录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大都就各人浑号做文章,其《呼保义宋江》赞云:“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这是说宋江不像一些农民起义的领袖那样,动不动就称王,而是自称为保护赵家社稷的“保义郎”。他也不像“狂卓”那样“专犯忌讳”。“狂卓”,山东农民起义领袖卓老大,绰号“卓真龙”。“真龙”就是真命天子,这当然就犯了“忌讳”。

元朝无名氏《梁山七虎闹铜台》杂剧第五十五折宋江的上场诗:“安邦护国称保义,替天行道显忠良。一朝圣主招安去,永保华夷万载昌。”这证明保义的职责是“安邦护国”。“保义郎”是个官名,用来封民间的“忠义人”,只给名义,不发俸禄。《宋会要》第一七二册《兵》二:“靖康元年六月一日敕节文,劝募到乡民丁壮忠义社,各使推择为首领,自相团结,若及千人以上,与借授保义郎。”宋江也是被“推择为首领,自相团结”,想“借授保义郎”。

赵宋王朝对农民起义和绿林盗贼进行招安也往往授予“保义郎”名号。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海贼郑庆、郑广并补保义郎。庆受福建安抚使张致远招安,故有受命。”《宣和遗事·亨集》:“天书一卷……末后一行字写道:'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这是说老天爷封宋江为“呼保义”,让他率领三十六天罡下凡,“全忠仗义,辅国安民”。

当“保义郎”是宋江梦寐以求的理想。这理想终于实现了。《水浒传》第九十回宋江征辽功成之后,“加宋江为保义郎”。

“保义郎”这个官多大呢?据明抄本《说郛·趋朝事事》官品说明,保义郎是武职中的最低一级。

但是《宋史》卷一六九职官志关于“保义郎”的官阶又与《趋朝事实》所说不一样。《宋史·职官志》云:“政和二年(1112年)易武阶官以新名,以旧官右班殿值为保义郎。”宋江征辽功成,加官晋职,不会是太小的官,应是相当于“右班值殿”的保义郎。

然而,《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一之六叶、后二之五十叶,“保义郎”又是授予“劝募到乡民丁壮”的忠义社首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一种“借用”,名大实小,名字好听,但官并不大。名字好听在于这官名原是“右班值殿”,即在金鸾殿值班的保卫人员。“保义郎”是保卫朝廷这一内涵的外延,谓忠义社的民兵也是保卫朝廷。用“保义”这个名字来称呼忠义民兵首领是再合适不过了。

“保义郎”这一名称的借用,也像“大夫”、“相公”这些称呼的借用一样。

大夫原来是很高的官衔,后来凡是士即知识分子都可以称“大夫”。“相公”本来是称呼宰相的,但后来就“大众”化了。又如“司马”这一官衔,有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司马,有州官助手的司马,有屯田郎助理的司马“屯田司马”。“保义郎”的称呼就是这样,所以说只是一种“借用”。宋人曾的《高斋漫录》说:“近年贵人仆隶,以仆射、司徒为卑小,则称保义,又或称大夫也。”仆射、司徒原是很高的官,但到了宋朝,成了很“卑小”的闲职,以致“仆隶”们不好意思称呼他为仆射、司徒而代之以“保义”或“大夫”。这样一来,“保义”、“大夫”就被借滥了,连优伶卦卜者也称“保义”了。

官府授予忠义社首领以“保义郎”的官衔,完全是一种空名,没有薪俸,不给仆役马匹,只颁发一纸委任状。所以《宋会要·职官》四十一云:土豪“自结山寨,不忘国恩之人,官员量行擢用,土豪优与推恩,欲乞给降敦武至保义郎空名官诰各一道。”《职官》五十五:“沂水县民程渥献粮五千石,搬辇至京,已与补保义郎。”这说明可以拿钱粮换个“空名官诰”。

用“保义郎”的空名官诰来笼络忠义民兵,招安起义者和绿林豪杰,是赵宋王朝的一种政策。宋江也想争取和享受这一政策。他自称“呼保义”,“呼”字有被称呼、被叫做的意思,以区别于正式官衔。同时,他的职务是“拥司”,官阶也是“卑小”,人们有可能借用“保义”来称呼他。《辅仁杂志》第八卷第二期余季豫先生《宋江三十六人考实》说:“……右班殿值为保义郎。宋江以此为号,盖言其勇武可为使臣云尔(宋制自内殿承制至三班借职皆为使臣)。'呼'者'自呼'之简词,殆亦当时俗语。日'呼保义'者,明其非真保义也。”余季豫所说的“当时俗语”的“自呼”,不是自己呼自己之“自”,是“自家人”之“自”,即是“私谥”而大量“官谥”。

《水浒传》在描写宋江时。一会儿说他“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一会儿又说他“手无缚鸡之力”。

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