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浒传之谜
14522900000020

第20章 梁山英雄有多少囊人真事?(1)

对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许多学者从历史著作中找出了许多同名同姓的人。

对于这些同名同姓的人,他们进一步考察其活动的时间、地点,认为某人就是梁山泊某人。这种考察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遗憾的是,许多专家学者的论证,稍嫌证据不足,主观猜测推断多于物质证据。据考证,梁山泊一百单八将,真正有证据确凿证明有其人的,一个也没有。梁山泊故事,本来就是虚构出来的。它不同于历史演义。历史演义,大都以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基础,所谓“七分是实,三分是虚”。但其主角都实有其人,只是有一部分事迹是通过文学夸张式手法虚构出来的。但《水浒传》全部人物和全部故事,都是创作出来的,不能因同名同姓而误认为是同一个人。中国人的名字,特别是单名,是很容易同名的。像杨志、王进、李逵、王英等等,随便可以找出若干个。正因为同名同姓的人多,造成文学干扰史学,史学研究又干扰文学研究,形成“恶性循环”。

《水浒传》中的人物与历史上的人物,同名同姓的很多,限于篇幅,只探讨几个主要人物。

1.杨志是历史上的杨志和“花面兽”吗?

王利器先生在《水浒争鸣》第一辑发表《<水浒)的真人真事》一文,举出许多历史资料,证明杨志等人属真人真事。王先生引宋朝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杨志昨在燕,曾受高托山贿赂,志贪财色,今闻在军,可说之要击。”王先生认为,这证明杨志“与高托山结识,则杨志由'盗贼'出身,证据确凿”。王先生又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四:“刘忠初聚兵于京东,号'花面兽',其众皆戴白毡笠,又号'白毡笠'。”王先生说,白毡笠子是范阳物产。杨志绰号“青面兽”,在《水浒传》中第一次出现时,是头戴着一顶范阳毡笠,不难证明,施耐庵创造杨志这个典型人物时,是渗合了许多刘忠的成分在内的。

何心《水浒研究》引《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宣和四年六月,童贯至河间府,分雄州、广信军为东西路:以种师道总东路之兵,屯白沟,王禀将前军,杨惟忠将左军,种师中将右军,王坪将后军,赵明、杨志将选锋军……”该《会编》卷四十七引张汇《金虏节要》云:“自贼入寇两河,河北更无一战。河东……惟孙翊、折可求、种师中之战,有可以与贼相持胜负之理,至于败也,诚可惜哉……焦安节败于团柏……杨志败于盂县……”又同卷引《靖康小雅》云:“始斡离不拥众北还,公(谓种师中)尾袭其后……金人先屯兵县中,公遣兵击走之……时军中乏食三日矣,战士人给豆一勺,皆有饥色。翌日,贼遣重兵迎战。招安巨寇杨志为选锋,首不战,由间道归。前军参谋官黄友战没……公独与亲兵小校数百搏战,遂力战而死。”何心说这杨志是“招安巨寇”,那无疑就是梁山英雄青面兽杨志了。

“选锋”即是“先锋”,是大军的先头部队。无名氏所撰《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杂剧,谓宋江征辽时以杨志为先锋,与《三朝北盟会编》所记符合。

以上是王利器、何心的论述。但是,“青面兽”这一艺术形象的原型,可能来自“花面兽”。不过给杨志起这个绰号的不是施耐庵,而是山西民间艺人。《青面兽》杨志故事是杨家将故事的续篇。王敬徐《宋元话本钩沉》中有一个《青面兽》片断,大致内容是:杨志原是梁师成手下一员猛将。在梁师成寿辰时,诸将都送厚礼,唯独杨志未送礼。梁师成诬杨志里通外国,在逮捕杨志时,杨志夺路而逃,因无盘缠而卖刀,杀一无赖,逃上山去落草。种师道征辽选先锋官,张榜招贤,在校场比武,杨志化装参加了比武,夺得魁首,当了先锋官,在征辽中立了大功。班师回朝,天子要封杨志为元帅去打宋江,蔡京参本说杨志暗通宋江,受了宋江贿赂……杨志在蔡京派兵捉他时再次逃走。

由于杨志的传说地区是山西一带,所以在《水浒传》中留下痕迹。《水浒传》第十二回杨志路过梁山和林冲交手后,被王伦邀上山去,杨志对王伦说:“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这就是说,青面兽杨志是民间故事中的一个虚构的人物。说他参加了宋江的队伍,他是怎么参加的?宋江这支队伍一共只有三四十个人,按其人数,宋江不用说是战场上缴械投降,要不就是倒戈,也只能当个小官;宋江手下的兵卒,能当跟种师中一样大的官吗?对于招安“贼寇”的待遇,据《宋史》,山东农民起义领袖贾进率十万人被招安,朝廷只降诏“授官有差”,不明确诏示授什么官,其实是一纸空文。贾进后来无声无息,没听说派他带兵打仗。

一个拥有十万之众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尚且如此,一支小小的流寇中的兵卒,能当上先锋官吗?

2.王进是明州大捷中立功的王进吗?

王进这个人物,在《水浒传》成书过程中可以说是“七十二变”,王进变王庆,王庆变王进,变化多端。

有人说,《水浒传》中的王进是宋朝明州大捷中立功的军卒王进。肯定者引用了宋人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一:“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戊午,张俊全军立功人,并迁七官,赏明州之捷。是役也,军卒王进,身先士卒,独立奇功。诏授武翼大夫。俊拔以为将。进,延安人也。”这里记载的是宋建炎四年,张俊率部与金人鏖战于明州,大获全胜。有七名士卒立功封了官,王进是其中之一。

宋人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五也记载了此事,说:“王进者,延安人,少为军卒”,是役立功,“骤加正使,赐金带”。

王利器先生在《水浒争鸣》第一辑发表文章说:“此王进,当即是《水浒》八十万禁军教头的王进,由于他是延安人,施耐庵才布置下《王教头私走延安府》这样一个关目。”聂绀弩先生也是这样看的,他在《中国古典小说论集》一书中说,上述两则史料,“当是'王教头私走延安府'的原始材料。王进既是延安人,则他的私走延安府,就是逃回故乡。在外面不得志,怕闯祸,奉母回乡,本极自然。疑心今本《水浒》以前的什么本子或什么书上关于王进,当是这样写的”。《水浒》不满意这种写法,改为:“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怕没处走?'王进道:'……只有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镇守边庭……爱儿子使枪棒,何不去投奔他们?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聂先生认为:“这样一改,王进就不是逃回故乡,而是报效边庭,虽然奉母上边,似有点不合理,但王进身份就因此抬高了许多,也更显得高俅不像人样。”王利器先生认为,王进在明州立战功后,后来升为将军。王先生引了下面三个材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五:“建炎四年秋七月甲辰,执政奏以朝议大夫提举江州太平观刘洪道为建康府路安抚大使司参谋官……至是遂命洪道趣之池州……以统制官张俊、李贵、王进、王涣所部合四千人录本州,诸军权听节制。”同书卷三十八:“绍光元年(1131年),武德大夫门宣赞舍人江东安抚大使司统制官王进,知池州,代神武后军统制王赴行在。时进统所部在池阳,故就用之。”王利器先生据此认为:“王进自立功做官,一直做到御前都统制,这就是《水浒》说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依据材料。王进本以抵抗金人起家,辛辛苦苦地累积军功,才爬到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地位,却被高俅那厮,公报私仇,逼他走了。《水浒》以王进故事开场,这就说明当时腐朽的赵宋王朝嫉贤妒能的一个侧面。”上述史料能否证明《水浒传》中的王进就是明州大捷立军功的王进、统制官王进、御前都统制王进呢?并不能证明。《水浒传》中的王进和上述史料中的王进不是同一个人。王利器先生认为,王进由小卒提升为武翼大夫,又由武翼大夫提升为统制官,再由统制官提升为御前都统制,最后由御前都统制“爬到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地位”。这儿,王利器先生把教头的地位看得太高了。

这里需要先把统制和都统制这两个官名弄清楚。

《通考·职官考》云:“统制、统领官,(是)三衙及御前军将佐也。”又云:“宋朝诸军都统制者,自渡江已前亦有之,然未为官称。盖是时陕西河东三路皆以武臣职高有智略者为马步军副总管,出征讨伐,则加以都统制军马之名。”又云:“渡江后,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统领、同统领、副统领等。”由引可知,在南渡以前,只有“都统制”而无统制。王进是北宋时人,当然不会当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