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青年100种生存状态
14521300000017

第17章 教书机器

我最鲜活的学生时代是在应试教育下度过的。

所以高考填志愿时,我带着一种仇恨般的情绪毅然全填了师范院校,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做一名不同于我的老师的老师,让我的学生不再重蹈我的痛苦。大学四年,挑灯苦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

凭着品学兼优,我分配到了一个重点中学。刚走上讲台时,我豪情万丈,准备大干一场。或许应了初生牛犊不畏虎那句话,我没有虚心接受老教师们的“传家宝”经验,别出心裁地搞了教育“改革”:我的班没有主科、副科之分,所有的课目都很重要,德智体美劳都要好,知识重要,能力更重要。落实到我的具体工作中就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把考试当作唯一的教学目的。我拒绝了学校要求的周末补课的规定,不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不给他们增添多余负担。支持他们多读课外书籍。

我的改革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也得到同事们的冷眼和校方的非议。我顶住了压力。

一年过去了,我的学生全面开花,在地级以上报刊发表了文章,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

可是在年终评先进时,在轮到我评职称的关键当头,我一败涂地。理由很简单,别的老师几乎每天牺牲课余时间来为学生补课,还熬到深夜批改作业。而我没有。

令人不解的是,一些家长也向我发难,说别的班的孩子回到家不是背书就是做作业,一直忙到深夜,只有我的班的学生似乎无事可做。

学校领导,如果说先前还对我的做法默许的话,现在则是毫不留情地批评和指责。

我觉得很委屈,找到领导申述:“重点中学咋也这样。”领导说:

“‘重点’就是靠考试成绩挣来的,靠升学率得来的。”我还能说什么呢?

补课费可以不要,但奖金不能不要,而奖金的高低和职称挂钩。

我要结婚,要买房,要赡养父母。我不得不考虑了。我选择了妥协:与学校签订了一份协议,班主任继续当,并保证有够量的学生考上大学。

我收起了一年来的“自以为是”,开始虚心地向同事们学习。

我只好对我的学生背信弃义:“我们的班规要重新制定,禁绝除课本外的一切书籍,周末补课。晚上加班补习,上课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来。”我比我的同事们做得更狠,更不留情面。

学生们怨言纷纷:“老师,你不讲信用,你让我们进了地狱。”看到他们年轻的脸上满是疲惫,我心里有种隐隐地被钝刀扎的感觉,却只有苦笑着对他们讲:“你们就坚持两年吧,你们的老师就是从这样的地狱出来的。”

高考前一个学期,我更是变本加厉,找了大量的高考模拟题,各科都有,让学生背诵作文范文。做和背,背和做,没有白天和黑夜。

这年,我的班的升学率居全校第一。领导拍着我的肩说:“为啥要你当班主任,就知道你很有能力。”接下来,先进、职称、奖金,通通向我涌来。

该有的都有了,可是我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我想到我的学生一个个都成了背书的、做习题的机器,就连《哈利·波特》的影片都不知道。看到他们因成天坐拥书城,缺乏锻炼,等到高考一结束就有十多人住进了医院。

我是什么,我是什么?是培养人才的老师,还是摧残人性的凶手,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我自己也是一年365天都围着学生转,除了教参,没有时间摸过任何一本书,我不仅杀了别人,也杀了自己。

然而从此以后,我青云直上,除了年年兼高三班主任,还往上走。

为了自身的利益,我只好不负领导的重望。所以,我年年都重复着同样的手段。

我变成了一台教书的机器,这台机器成批量地将高中生加工成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