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我们国家发明了一种机器,只要把一头猪推到机器的入口处,然后转动把手,香肠便会从机器的另一端源源不断地出来。”
乙:“这种机器早已过时了。我们国家现在发明了一种机器,如果你觉得香肠不合口味,只要将把手倒转一下,猪便会活蹦乱跳地从原入口处退出来。”如此的神侃海吹,听众不笑痛肚皮才怪。
大词小用法
大词小用就是把一些意义比较“重”“大”,一般只用在反映大场合、大事件等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词语放到同它不相称的小场合、小事情中去使用,同时使所述事物“升级”,小题大做,这样就破坏了平衡,产生了幽默。作家冯骥才访问英国时,朋友全家来访,双方相谈甚欢。突然冯骥才发现客人的孩子穿着鞋子跳到了他的洁白的床单上,而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发现。
他微笑着对孩子的父母说:“请把孩子带到地球上来。”
这对夫妇会心一笑,赶紧将孩子抱下来。当时冯骥才的任何表示不满的言词或表情,都可能导致双方的尴尬,他运用幽默巧妙地化解了双方的尴尬,同时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讲话或作文时,大词小用如果交错出现,纷至沓来,效果必定是“喜不胜收”。我们来看一个不愿背书的小孩的“苦大仇深”的日记:“放寒假了,爸爸不让我游戏人间,说是会玩物丧志,硬要我天天背《成语词典》。那么厚,八百九十页,叫人惨不忍睹,我一看见它,就多愁善感了。我要不背,爸爸就入室操戈。我要跑,他就要打断我的腿,要削足适履,爸爸力气大,一打起我来重于泰山,他一个耳光就能让我犬牙交错。我现在是比地主家的长工还苦,但无可奈何,我只有背到呕心沥血了。”大词小用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日常生活中不时运用,往往别有趣味。如两个人闹了矛盾不再往来,可以说:“他们已经断交。”如果后来和好了,可以说:“他们又恢复了外交关系。”
苦中作乐法
在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中,幽默能帮助你排解愁苦,减轻生活的重负,用幽默的态度对待生活,使你不会总是愤世嫉俗,牢骚满腹。
当一个人想说笑话、讲讲小故事,或者造一句妙语、一则趣谈时,最安全的目标就是他自己。取笑的是自己,谁会不高兴? 马克·吐温曾经讲过这样一句妙语来取笑某位政治同僚:“他是一个谦逊的人,他拥有许多让他谦逊的事。”马克·吐温这一句妙语中的“他”如果改为“我”,会显得更有力。因为,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每当你想批评、抱怨,或提出改正的建议时,“我”的观点必然是最理想的。
如果我们都树立以自己本身作为幽默力量的目标,就可以只传达信息、表达看法而不攻击到别人。“自负的人胃口太低,对他自己的兴趣比对我还大。”
“我并不老,才到人生盛年而已。只是我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才到盛年。”还有许多著名人物,特别是演员,都善于以取笑自己来达到与别人的沟通。他们利用一般认为并不好看的面貌特征,来幽自己一默。一位肥胖的女演员说:“我不敢穿上白色的游泳衣去海边游泳。我一去,飞过上空的空军一定会大为紧张,以为他们发现了某个国家。”
英国作家济斯塔栋曾经风趣地说:“我比别人亲切三倍,因为我要是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位,那一下子可以坐下三个人。”名人不仅以取笑自己的面貌,来达到完美的沟通,还常常通过虚构故事来取笑自己。在广播节目上,杰克·班尼与弗雷·亚伦对听众虚构他们之间有仇。弗雷坚持杰克的幽默是看稿子念的,有短剧作家为他写好了稿。弗雷打趣说:“杰克·班尼在吃了匈牙利大餐以后都没办法让自己打出一个饱嗝来。”林肯总统常通过开自己玩笑的方式来与听众沟通。有一次,他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一个丑陋的人,一天在森林里漫步时遇见一个老妇。老妇说:“你是我所见过的最丑的一个人。”“我是身不由己。”他答道。“不,我不以为然!”老妇说,“至少你可以做到待在家里不出门啊!”长得丑本是一件苦事,可是林肯却拿来调侃逗乐,充分显示了他开阔的胸襟和非凡的人格魅力。连续下了几天的大雨,某公司同事们见了面,一个人说:“这天怎么老是下雨呀?”
一位老实的同事按常规作答:“是呀,已经6天了。”
一位喜欢加班的同事说:“嘿,龙王爷也想多捞点奖金,竟然连日加班。”
另一位关注市政的同事说:“房管所忘了修房,所以老是漏水。”
还有一位喜爱文学的同事更加幽默:“嘘!小声点,千万别打扰了玉皇大帝读长篇悲剧。”连续下雨造成诸多不便,本是一件让人烦心的事,可是幽默的人却能从中寻找到乐趣。这就是苦中作乐法的魅力所在。
重音移位法
语言中的重音,往往表达一种逻辑意义上的强调,如果故意避开对方表达中的重点,而强调非重点,对其本义进行别解或误解,则可产生幽默滑稽的效果。贫寒的房客对房东太太说:“你的房子怎么又漏雨了?”
房东太太讥笑道:“凭你付的房租,难道还想漏香槟酒不成?”很清楚,房客的问话中,强调的重点词是“漏”,而房东太太则非常规地强调“雨”字,因而有了“你还想漏香槟酒不成?”的抢白。一位外国使者看见林肯在擦自己的皮鞋,赞扬说:“啊,总统先生,您经常自己给自己擦鞋子吗?”
“是啊,”林肯答道,“那么您自己经常给谁擦鞋子呢?”林肯巧用“自己”在不同位置重读所表示的不同意义,重点转移,妙语生辉。
下面再看两个发生在小朋友身上的幽默。老师:“小龙,你为什么上课吃苹果?”
小龙:“报告老师,我的香蕉吃完了。”
父亲:“你小子真没出息,我在你这么大的年纪时,可没撒过这么大的谎。”
儿子:“那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撒这么大的谎呢?”两位小朋友的回答都有点“文不对题”,但他们都在不经意间运用了重音移位的幽默技巧,因此表达天真而滑稽。
拐弯抹角法
拐弯抹角法是指遇到一些难以言传的情形时,采用与主题毫不相关的一些话语,再巧妙地转一个弯,与主题发生联系以产生幽默的一种方法。它常利用风趣的语言来反驳某种观点或对某件事情表示不满,是一种含蓄迂回的幽默技巧。一个秀才说话喜欢拐弯抹角,一天,他骑着马到朋友家讨酒喝,朋友说:“我有一斗酒,可惜没有下酒菜。”
少年说:“这好办,就把我的马杀来煮着吃吧!”
朋友很惊异地说:“那你骑什么回去呢?”
少年随即指着院子中的鸡说:“我骑着它回去好了。”
朋友恍然大悟.不觉失笑。他想故意再难为一下这少年,说:“鸡可以杀来下酒,就是没有柴烧好它。”
少年说:“这还不容易,把我的衣衫脱去烧吧!”
朋友笑着问:“那你穿什么呢?”
少年指着门前的篱笆说:“穿它。”秀才就是利用拐弯抹角的办法把自己想以鸡下酒的念头以幽默的方式明确地表达出来。面对朋友的诘难:没有下酒菜,他说杀他的马,这自然让朋友过意不去,便问他骑什么,于是就有骑鸡的回答。他的意思谁都明白是要让朋友杀鸡款待他,不好直说,就用拐弯抹角的方法说出让人为之失声大笑的话,却是彼此心照不宣,而又有着十分动人的幽默力量。
转弯抹角幽默术要取得幽默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转的弯与所抹的角和实际情形之间的反差。这含有设置悬念的味道,一开始你的话离你所想表达的意思相距十万八千里,让对方摸不着头脑,强烈地想知道下文,然后你才转弯抹角地把话题拉近,最后将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却往往与对方所期望的情形有较大的出入,期望与现实产生冲突,幽默也就应运而生。
转弯抹角幽默术能起到指桑骂槐的作用。它特别适合于那种你心怀不满而不便明说的场合,有时候你又不得不说,只好把话题绕远,再向主题靠近,犹如剥笋一层一层地把笋壳去掉,最后才露出笋的本相一样,直到最后方表明自己真正的意思。因为绕了一些圈子,说了一些题外话,别人对你所表露出来的反对或不满就不如你直接说那般难以接受,并且幽默也在其间充当了缓和剂,不至于让你和别人的矛盾激化。在笑声中,谁能再板起脸对异己分子加以回击呢?主人请了一位客人来家里吃饭。客人酒醉饭饱仍不想告辞,主人终于忍不住了,指着树上一只鸟对客人说:“最后一道菜这样安排,我砍倒这棵树,抓住这只鸟,再添点酒,现烧现吃,你看怎样?”
客人答道:“只恐怕你没砍倒这棵树,鸟早就飞跑了。”
“不,不!”主人说,“那只是笨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离开!”当然,运用这种幽默虽然能够婉转地提出意见,但还是容易得罪人。所以如果不是特别要好的朋友或者你已经打算跟他绝交,那么在话说出口之前,一定先开动脑筋,从正反各方面多角度地考虑情况,选择最适宜当前情形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传达自己的意思,避免可能产生的矛盾,并博人一笑。这也正是幽默的一个重要作用。
停顿反转法
通常所说的顿歇即停顿,是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顿歇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像下面一段文字。“世上如果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倒霉了。”
这句话有两种停顿方式:
第一种:“世上如果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倒霉了。”
第二种:“世上如果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倒霉了。”停顿不同,意义完全相反。
作为幽默技法的顿歇,意思是停顿后反转,即故意把一句完整的话拆开,给人一个悬念,将其注意力引向某一方向,然后通过停顿,反转出趣味来。某司令员对部下说:“一个人一杆枪——”战士们欢呼雀跃,激动不已。
“这是不可能的。”战士们大为失望。
“两个人一杆枪——”战士们鼓掌。
“但这也是不可能的。”战士们垂头丧气。
“三个人一杆枪—”战士们不抱什么希望。
“还是可能的。”大家惊喜,毕竟有枪了。
“但是木头枪。”司令员又说。这里,司令员运用“滚雪球”的方式,采取停顿方法造成出乎意外的语义突转,趣味横生。一次, 会上发言。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今天,我要讲很长的话——”全体与会者发出叹息。
他接着说:“大家是不欢迎的。”听众释然,鼓掌。这里,发言者运用停顿有意设下圈套,让人感觉到其发言很长,不料停顿之后意义突转,语义前后反差强烈,产生幽默效果。
停顿法多用于相声、小品等演出场合与生活中的逗笑场合。如相声《海燕》中有一段:甲:她们都牺牲了——
乙:啊?!
甲:一顿午饭。
乙:唔,你一块儿说不行吗?吓死我了!生活中可运用这种方法逗乐,如:“来了的和尚未来的工人都要努力学习。”在“尚”后停顿,幽默效果自然而生。
平时,在表达幽默故事时,要停顿适时,述说平稳,加强语义落差,表达起伏跌宕,将笑声推向极致。
文字拆析法
汉字历史悠久,形、音、义丰富多彩,令众多才子佳人、文人骚客细细玩味,慢慢品评,作出了五花八门的文字游戏,玩出流传千古的文字幽默,妙语惊人,诙谐滑稽。
把字的形、音、义按特殊的情境拆析组合,使其产生新奇的含义,令人觉得幽默有趣。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与黄庭坚平时对酒当歌,游戏言辞,其乐无穷。有一次,黄庭坚请苏轼赴宴吃鱼,发出请柬,上面不写“鱼”而写“半鲁候教”,意即准备了“鲁”字的一半给你吃。
过了几天,苏轼也请黄庭坚吃鱼,请柬写的完全一样。这一天,黄庭坚来到苏轼家,苏轼把他安排在院子里晒太阳,不提吃鱼之事。黄庭坚很纳闷,一问,苏轼解释说:“‘鲁’的上半截你已请我吃过了,我今天请你吃下半截。”这种游戏在乾隆皇帝与纪晓岚之间玩得更是绝妙:这天,纪晓岚陪皇帝过中秋节,很想念自己的家与亲人,被皇帝看出,皇帝说:“纪卿,你似有所思所想,莫不是一口心十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聪明绝顶,以联相对:“皇上,臣久居朝中,思亲心切,若蒙圣上恩准省亲,可谓片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圣王!”这里,双双巧用文字游戏联对答问,平添乐趣,令人拍案叫绝。
玩文字游戏还可借声音组合进行,绕口令就是一种,让易混的近音、同音字反复出现,频频拗口,致笑力很强。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5斤鳎(tǎ)目(比目鱼)。
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
南边提拉着鳎目的喇嘛,要拿鳎目换北边别喇叭哑巴的喇叭。
哑巴不愿意拿喇叭换喇嘛的鳎目,喇嘛非要换别喇叭哑巴的喇叭。
喇嘛抡起鳎目抽了别喇叭哑巴一鳎目,哑巴摘下喇叭打了提拉着鳎目的喇嘛一喇叭。
也不知是提拉着鳎目的喇嘛抽了别喇叭哑巴一鳎目,还是别着喇叭的哑巴打了提拉着鳎目的喇嘛一喇叭。
喇嘛拿眼瞪鳎目,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这样的绕口令,快速读来,非常拗口,兴味盎然。
故意误解法
事物的内容靠形式来表现,不同的事物可以有相同的表现形式。一个人低头看地,可能他是在寻找东西,也可能是头疼难忍。一个人抬头望天,可能是鼻子出血,也可能是在数星星,当我们看到事物不同的表现形式时,要调查清楚。了解其实质,如果想当然,按既定经验判断,就会导致错误;如果故意别解和误解,则产生幽默。
生活中,所以利用这种别解方式来消除烦恼,去掉难堪,表达着乐观与博大。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老太太在游武夷山时,不小心被蒺藜划破了裙子,顿时游兴大减,中途欲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