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如何让青少年幽默乐观
14515200000020

第20章 现学现用幽默技巧36法(3)

这人便向友人要一把锯子,友人很奇怪,这人回答说:“我是想把这杯子无用的上半部锯掉。”这位先生面对友人的吝啬不好直说,转弯抹角,几句妙语既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也讥讽了友人的小气。有一客人见主人招待他没有菜肴,便跟主人要来副眼镜,说视力不好使,带上眼镜后,大谢主人,称赞主人太破费,弄这么多菜,主人道:“没什么菜呀?怎么说太破费?”

客曰:“满桌都是,为何还说没有菜?”

主人曰:“菜在哪里?”

客指盘内曰:“这不是菜,难道是肉不成?”这则笑话一波三折,客人嘲讽主人,手段高明,令人叫绝。

旁敲侧击法运用在生活中,一般有“含笑骂人”之功效。前几年,流行喇叭裤,有一小伙子的喇叭裤又长又大,一天,他母亲给他洗裤子,要他拿把剪刀来,他不解,问母亲拿剪刀干什么,母亲回答说:“你这‘扫把裤’用来扫地还不差,如果下面剪成条条,地板会扫得更干净。”小伙子笑了,笑得很不自在。直话曲说,而且要尽量避开锋芒,说得委婉风趣,这就需要具有临场应变的机智。以上几例中的主人公的聪明才智表现在:既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意思,又显示了自己的宽容,钝化了锋芒。这正是旁敲侧击的幽默效果。

断章取义法

断章取义法是指通过对字、词、句等要素进行“歪解”而产生荒诞意义达到自圆其说的一种幽默技巧。成功地运用这一幽默术,往往能够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有一次,马克·吐温和主张一夫多妻制的摩门教徒争论一夫多妻制的问题。

马克·吐温说:“一夫多妻,连上帝也反对。”

那位摩门教徒问:“你能在《圣经》中找出一句禁止一夫多妻的话吗?”

“当然可以。”马克·吐温说,“马太福音第六章第二十四节说:谁也不许侍奉二主。”马克·吐温使用的正是断章取义法,从而于嬉笑中表达了观点。他的这则幽默不由得让人想起一个相声:某人自诩常听有关三国的京剧,渐渐地摸出了许多门道,知道很多人物的职业,如赵子龙是卖年糕的。为什么呢?因为有京剧唱“赵子龙老迈年高”!只不过这里是从谐音入手罢了。

断章取义幽默术的关键在于能否荒谬断章,经过你的断章后所产生的意义与本义相差越远或越荒诞,就越幽默。它的目的性隐含于这种“断章”中,有时你也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恰当”断章,当你的需要由于你的“断章”而被表明或被满足时,幽默的情趣就油然而生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吝啬鬼财主叫伊哈给他当雇工。

“好哇,可你给我多少工钱呢?”

“工钱?”财主眉头一皱,“我给你吃喝,给你住,给你穿,怎么样?”

机灵的伊哈眼珠一转就一口答应下来,并写下契约。人们都为伊哈捏了一把汗,因为那个老吝啬鬼可恶着呢!

当天晚上,伊哈吃了东西,躺下睡觉,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十点钟,还没起床。财主大发雷霆,跑来训斥他:“喂,你想睡多久?我看你是发神经病了吧?”

“咱俩究竟谁发神经病?”伊哈说,“我吃了喝了,又住下了,现在遵照契约,正等着你来给我穿哪!”财主的意思是只管伊哈的吃、住和穿,却不付工钱,而伊哈却故意断章取义,用幽默的智慧战胜了吝啬、奸诈的财主。

其实断章取义法可以用在多种场合,家里、办公室中、课堂上、聚会上……到处都充满着机会,只要抓住时机,巧妙断章,荒诞取义,开怀一笑之余,也会为沉闷的生活抹上光彩的一笔。

釜底抽薪法

釜底抽薪法是指首先就某一问题提出一种假设,取得对方的承认,然后将这一假设中的某个部分抽掉,从而达到证明自己某种要求合理性的目的。这种幽默技巧重点在于推理过程中对某一条件能巧妙“抽”法,难点也在于一个“抽”字上,如果“抽”得巧妙,“抽”得准确,则可以立刻穷人以理,驳人以趣,相反,则会兴味全无,缺乏幽默感。杰克逊来到某游览地的一家旅店,要求给他开个房间。

“请问,你办预订了吗?”接待员问。

“预定?没有。”杰克逊回答说,“我每年这个时候都到这儿来,已经10年了,我从来不用预订房间。”

“对不起,”接待员说,“今天确实是全满了。如果你没有预订的话,我们没法给你安排房间。”

“听着!”杰克逊说,“假如有人告诉你,说今天晚上总统要来这儿,我敢打赌,你一定会痛痛快快地拿出一个房间来。”

“那当然了,因为他是……”接待员解释。

杰克逊打断他说:“好了,我告诉你,今晚总统不来了,你把房间给我好了。”杰克逊正是利用了“釜底抽薪”术将对方引入圈套的。首先,他作了一个假设,即“如果总统今晚要来,办事员一定会设法为他安排房间”;第二步,他使得对方也将这个假设加以接受。至于对方为这一假设的成立准备作出的附带说明,绅士是置之不管的;第三步,釜底抽薪,即在以上的假设中抽取了“总统今晚要来”这一部分,而将自己“替补”进去,这样就达到穷人以辞的目的了。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两兄弟在一起吃饭,盘子里只有一大一小两条鱼。哥哥先把大的那条鱼夹了,弟弟十分不快,说道:“你怎么能抢先夹那条大鱼呢?”

哥哥笑道:“假如你是我又怎么做呢?”

“我当然夹那条小的。”

“那好哇,你抱怨什么呢?那条小鱼我给你留在那儿呢!”在这里,哥哥也是用假设釜底抽薪的办法,问弟弟“假如你是我又怎么做呢”,弟弟自然要发扬孔融让梨的风格,不好意思说要大的。这时候,哥哥突然撤去“假如”,并指出按弟弟的方案也会出现现在的结果。这种釜底抽薪的办法,实际上是以退为进,让对方防不胜防。

总之,釜底抽薪法就是一种将自己与对方共同接受的观点进行某种成分上或性质上的抽换代替,从而达到自圆其说的目的。幽默的力量离不开语言,但光有语言还不够,一则深刻、含蓄的幽默往往是语言和逻辑推理共同组合的产物。釜底抽薪法是这种组合的典型技巧。

欲抑先扬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只要充分调动起你的思维,就既能让你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又能让你的实际目的达到。幽默的最高境界即在于此。请看下面的例子:一个小贩推销自己的香烟。一天,他在一个集市上大谈抽烟的好处。

突然,从听众中走出一个老人,径直走到台前。小贩吃了一惊。

老人在台上站定后,便大声说道:“女士们,先生们,对于抽烟的好处,除了这位先生讲的以外,还有三大好处哩!”

小贩一听这话,连向老人道谢:“谢谢您了,先生,看你相貌不凡,肯定是位学识渊博的老人,请你把抽烟的三大好处当众讲讲吧!”

老人微微一笑,说道:“第一,狗害怕抽烟的人,一见就逃。”台下一片轰动,小贩暗暗高兴。

“第二,小偷不敢去偷抽烟者的东西。”台下连连称奇,商人更加高兴。

“第三,抽烟者永远不老。”台下听众惊作一团,小贩更加喜不自禁,要求解释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老人把手一摆,说:“请安静,我给大家解释。第一,抽烟人驼背的多,狗一见到他以为是在弯腰捡石头打它哩,能不害怕吗?”台下笑出了声,小贩吓了一跳。

“第二,抽烟的人夜里爱咳嗽,小偷以为他没睡着,所以不敢去偷。”台下一阵大笑,小贩大汗直冒。

“第三,抽烟人很少长命,所以没有机会衰老。”台下哄堂大笑。此时,大家一看,小贩已不知什么时候溜走了。这则幽默一波三折,层层推进,一步一步把听众的思维推向迷惑不解的境地,在把听众的胃口吊得足够“馋”时,才不慌不忙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按照惯常思维,抽烟是应该遭到反对的,因为抽烟的危害人所共知,当老人一言不发地走向大谈抽烟好处的商人时,一般会认为老人要提出反对意见,而老人却也大谈抽烟的好处。商人和听众一样大惑不解,因而急切地想知道原因。最后,老人以幽默的话语作了妙趣横生的解释,既让听众开心,又让听众从商人的欺骗性话语中走出来,意识到抽烟的危害性。因为他所说的三条好处其实正是抽烟的危害之所在。同时,正面揭露了商人的谋利目的。

夸张怪诞法

夸张之法,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这里所说的夸张与修辞格的夸张有些不同,是指讲话者把自己的经历或能力或所见所闻用令人吃惊的语言渲染、吹嘘到离奇怪诞乃至荒唐的程度。

夸张可以用来讽刺怪诞、吝啬与愚昧。齐国有一位健忘症患者,病情严重,他妻子叫他去找有名的郎中艾子。他骑着马拿着弓箭就出去了。不一会儿他因为要大便,就把马拴在树上,箭插在地上。大便完了以后,他看到地上的箭吃了一惊说:“好危险,哪里射来的箭,几乎射中我。”他又看到树上拴的马,大喜说:“虽然受点虚惊,可捡到一匹马,还是很值得的。”他拉起缰绳就要回家,脚却踩在自己拉的大便上,跺脚骂道:“真倒霉,踩了一堆的粪,把脚弄脏了。”

他打着马回到家里,却不知道这是什么人家。他妻子大骂他一顿,这个人又很惊讶,说:“我并不认识你,为什么要骂我?”这个故事把健忘症的言行夸张到了怪诞的地步,自然会招致一连串的笑声。

正话反说法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有些话不方便直接说出来,这时你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正话反说。这种幽默法门,是通过自己的言语导入一个荒谬的境地,让对方听出你的弦外之音。《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楚庄王有一匹爱马,给它穿上带有刺绣的衣服,放在装饰华丽的屋子里,喂它吃枣脯,最后马因肥胖过度而死。楚庄王让群臣为马发丧,要以大夫规格,用内棺外椁而葬。大夫提出异议,楚庄王下令道:“有敢于对葬马之事再讲者,处以死罪。”

优孟听说后,跑进大殿,一进殿门,便仰天大哭,楚庄王十分吃惊,忙问何故,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心爱之物,我们堂堂楚国,要什么东西没有?而今却要以大夫之礼葬之,太薄了,我请求大王以人君之礼葬之。”

楚庄王听后,一时无言以对,只好打消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本来楚庄王要厚葬宠物,而且不容大臣提出异议,可优孟含蓄的规劝的使之改变了初衷。

《五代史·伶官传》中记载的一事也十分有趣:庄宗喜好田猎,在中牟打猎,践踏许多民田。中牟县令为民请命,庄宗发怒,要杀他。

伶人敬新磨得知后,率领众伶人去追赶县令,将之拥到马前,责备他说:“你身为县令,怎么竟然不知道我天子喜爱打猎呢?为何让老百姓种庄稼来交纳税赋,而不让你治下百姓忍饥去荒废田地,让我天子驰骋田猎?你罪该万死。”

于是拥着县令前来请求庄宗杀之。庄宗听后无奈大笑,县令被赦。以上两则故事中,优孟和敬新磨为了达到各自的劝谏目的,取得和君王谈判的成功,都运用了反话正说的幽默技巧,就是使用与原来意思相反的语句来表达本意,表面赞同,实际反对。在谈话中,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往往能收到直接表达所起不到的作用。

自吹自擂法

有时,自己夸耀自己,与现实形成反差,幽默就从其间产生。自己夸耀自己的本事,毫不脸红,却不免言过其实,瞎打误撞,与事实有出入而自己津津乐道,就会透出浓浓的幽默情趣。萨马林陪着斯图帕托夫大公去围猎,闲谈之中萨马林吹嘘自己说:“我小时候也练过骑马射箭。”

大公要他射几箭看看,萨马林再三推辞不肯射,可大公非要看看他射箭的本事。

实在没办法,萨马林只好搭箭开弓。

他瞄准一只麋鹿,第一箭没有射中,便说:“罗曼诺夫亲王是这样射的。”

他再射第二箭,又没有射中,说:“骠骑兵将军是这样射的。”

第三箭,他射中了,他自豪地说:“瞧瞧,这就是我萨马林的剑法。”萨马林本不谙射箭,无意中吹嘘了一下,不料却被大公抓住把柄,非要看他出丑不可。好在萨马林急中生智,把射失的箭都推到别人的身上,仿佛自己射失是为了作个示范似的。终于射中一箭,才揽到自己身上,夸耀一番。他谙熟自吹自擂的幽默,总算没有当场出洋相,说不定还会令斯图帕托夫大公开怀一笑呢。

自吹自擂的幽默作为一种“厚脸皮”的幽默技巧,能广泛地用于日常生活中。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情势,都可以毫不脸红地把自己吹嘘一番,当然,你所“吹”所“擂”的东西应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差异,并且表意明确,让对方很容易就通过你的话语看出你的名不符实,这样,幽默才能顺利产生。再看一则例子:杰克自以为下棋极精,老爱吹牛,总是不服输。有一次,他与人连下三盘,盘盘皆输。过了几天,有人问他:“那天的棋下了几盘?”

他回答说:“三盘。”

人家又问:“谁胜谁负,能告诉我吗?”

他脸不红心不跳地说:“第一盘我没能赢他;第二盘他又输不了;第三盘我想和,他却不干!”杰克棋艺不精,脸皮倒也不薄。连输三盘的战局,经他的口一说,不小心还真被他糊弄过去。杰克也不乏幽默感,他能抓住输棋这个时机,自吹自擂,创造一种氛围,给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使自己从输棋的困窘中走出,人们也为之莞尔。有两个人相互吹嘘自己国家的桥高。

甲:“在我们国家的那座桥上,一个人如果想自杀,十分钟后才能落水淹死。”

乙:“这算什么?在我们国家的那座桥上,一个人跳下去自杀,你猜他是怎么死的?他不是淹死的,而是饿死的。”

有两个人相互吹嘘自己国家的机器技术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