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导游小姐走近老人,微笑着说:“这是武夷山对您有情啊!它想拽住您,不让您匆匆地离去,好请您多看几眼。”短短的几句话,就像和煦的春风,把老人心中的不快吹得无影无踪了。
请君入瓮法
“请君入瓮”, 其中“瓮”是指大坛子。这个成语,出自《资治通鉴》,讲的是关于唐代酷吏来俊臣的一个典故。
武则天执掌朝政时,有人告发大臣周兴,武则天令来俊臣审问周兴(周兴平日也惯用酷刑,跟来俊臣一向交好)。来俊臣假意请周兴喝酒,席间他问周兴:“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周兴说:“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烤,把犯人装进去,什么罪他会不招认呢?”来俊臣就命人搬来一个大瓮,四面加火,对周兴说:“奉皇命审问老兄,请君入瓮。”周兴吓得连忙磕头认罪。
根据这个典故,我们后人就沿用“请君入瓮”来指设好圈套等别人来钻。把这种计谋用在幽默上,它就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意味的幽默技巧,或者说是语言技巧。它的突出特点就是:用故弄玄虚的连续的问或答,使对方一步步进入自己的话语迷宫,营造出一种幽默的氛围,同时使他人开窍。下面这个故事就运用了这种幽默技巧。一考生骑驴赴京赶考。路上问一个放牲口的老汉:“嗳,老头儿!这儿离京城还有多远?”老汉看他穿戴得倒是挺排场,就是问路不下驴,说话没礼貌。老汉心里想:这算什么书生!老汉本来不想理他,可又想教训他一下,就答道:“京城离这儿180亩。”
书生感到好笑:“喂牲口的!路程都讲‘里’,哪有论‘亩’的?”
老汉冷笑道:“我们老辈子的人都讲里(礼),现在的后生娃没有教养,不讲里(礼)!”
书生脸一沉,说:“你这个老东西,怎么拐着弯骂人呢?”
老汉说:“喂牲口的老东西本来不会骂人。只是今天心里不痛快,我养的一头母驴,它不生驴仔,偏偏生下了个牛犊。”
书生不明白老汉的意思:“你这个人真是稀里糊涂的,生来就该喂牲口。天下的驴子哪有下牛犊的道理?”
老汉还是耐心指教书生说:“是呀,这畜生真不懂道理,谁晓得它为啥不肯下驴咧?”
书生听出了话里的意思,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走了。幽默的表达是含意内蕴的。故事中的老汉,通过曲折的暗示故弄玄虚,吸引对方思绪,诱使对方上当,这是把请君入瓮法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艺术使幽默更加显露出它固有的机智与思辨色彩。由于这个原因,在生活中的舌战场合,这种巧设圈套的幽默技巧也被广泛地应用。有一次,小姜到菜市场买鱼。他走到一家鲜鱼摊前,看到摆的鱼虽然不少,但都不是很新鲜。小姜提起一条放在鼻子前闻了一下,果然有一股臭味,看来鱼放的时间不短了。
谁知摊主看到他这么一闻,便非常不高兴地问道:“哎,你这是干什么?我的鱼是刚刚打上来的。”
小姜并没有和摊主争辩,也没有指责他的谎话,而是顺口说了句:“我刚刚是和这条鱼说话呢!”
“嗯?”摊主觉得小姜这话挺有意思,不禁来了兴致。想刁难小姜一番,于是就说:“那你和鱼说些什么话呢?”
小姜说:“其实也没有什么,我想到河里游泳,所以向那条鱼打听一下现在的水究竟凉不凉。”
“那鱼怎么说呢?”摊主已经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周围也已经聚集了一些围观的人。
“鱼对我说,很抱歉,我不能告诉你。因为我离开河已经十多天了。”小姜淡淡地说。
围观的人哄然大笑,摊主脸上的笑容却早就不见了。幽默的小姜表面上装作没有发现鱼是变质的,通过和鱼对话这件非常荒谬的事情来化解鱼摊主的戒备情绪,并一步步诱使鱼摊主进入自己的圈套,正是运用了请君入瓮的幽默技巧。鱼摊主在整个过程都被小姜牵着鼻子走,完全陷入一种被动的状态中。
运用这种幽默技巧必须突破常规思维,出奇制胜地将对方引入你的圈套中。对方则是按照正常的思维去推理,根据你的设计,对方最后必然进入你的圈套之中。法国寓言家拉封丹习惯每天早上吃一个土豆。有一天,他把土豆放在餐厅的壁炉里,想热一下再吃,等他回头去拿的时候,土豆却不翼而飞了。
于是他大喊:“我的上帝,谁把我的土豆吃了?”
他的佣人“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说:“不是我。”
“那就太好了!”拉封丹高兴地说。
佣人不解地问:“为什么?”
“因为我在土豆里放了砒霜,想用它毒老鼠。”
佣人顿时面如土色,连忙承认自己吃了土豆。
拉封丹笑笑,对她解释:“放心吧,我不过是想让你说真话罢了!”如果拉封丹果真在土豆里放了砒霜,那这个故事就不好笑了。这个故事的幽默之处就在于拉封丹运用了请君入瓮的方法,诱使佣人说出真话,承认错误。运用这种幽默技巧还可以在特殊情况下给自己留有余地,使事情进行得更加顺畅。罗斯福任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服役。一天,一位朋友向他问及一个秘密行动计划,罗斯福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你能保守机密吗?”
“当然能!”朋友保证。
罗斯福微笑告诉他:“我也能。”这里罗斯福故弄玄虚,巧妙地为友人设下圈套,为自己解脱困境,即使朋友发觉上了当,心中也明白这是善意的欺骗,这种幽默反而能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请君入瓮的幽默技巧能够体现出一个人高超的智慧。这种幽默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施用此术的人总是能在与对手的较量中占据主动,先发制人。从一开始,就稳固地占据主动地位,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让对方总是跟着他走,这样,最后的一击才会显得幽默有力和富有戏剧性。
声东击西法
声东击西法,是指目标在西而先假意向东,出其不意地给对手一击。它实际上是一种含蓄迂回的幽默技巧。斯克尔顿是位著名诗人。一次,他去赴宴,酒喝多了回不了寓所。于是,他住进了一家小客店。半夜,他渴得厉害,大喊伙计要水。但没人应他,他又喊自己的马夫,马夫也不在。“怎么办呢?这样下去可不行!”他灵机一动,大喊道,“救火啊!救火啊!”顿时,全店乱成一团,所有的人都起来了。他继续喊,不一会儿马夫和伙计便拿着蜡烛冲了进来:“火在哪里,怎么看不到呢?”“在这,”斯克尔顿指着自己的喉咙,“火在这里面,快给我端水来,浇灭它!”声东击西幽默术宛如武侠小说中的虚晃一招,二者都是利用对方对外界事物的第一反应做文章,以自己意图之外的东西去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让人防范或拒绝,再以实际的意图“攻”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只不过一是为了产生幽默,一是为了在交手中获胜。
声东击西幽默术很有些“兵不厌诈”的意味,它利用人们的预期心理,“指”向“东”方,当人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时,忽然又反打“西方”,这样在“东”“西”的一反一复中,不和谐的因素产生,幽默的酝酿也就成熟了。
因为声东击西幽默术含有欺诈的成分在内,这固然能“骗”住对方,从而产生幽默,但若经常玩这种诡诈的把戏,别人就不会认为这是幽默,反而要怀疑你的人品了。这样,幽默的目的没有达到,还失信于人,实在是得不偿失。因而我们不能把声东击西法当成法宝,不厌其烦地搬出来使用,而应当适度掌握分寸,不然牧羊小孩那“狼来了”的悲剧说不定就会重演。
东拼西凑法
东拼西凑法,就是把两个以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截然不同的内容、互不相关甚至互相矛盾的概念硬凑合并列在一起,以造成正反跌宕、不伦不类、滑稽可笑的效果的一种幽默构成方法。它的幽默构成的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故意违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把不同类别的诸种事物任意无序地组合在一起。
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按照正确而正常的逻辑思维、谈话,一旦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听见或发现这种违反逻辑的矛盾及不和谐的并列,便会在出人意料的句序中发出会意的微笑,幽默、滑稽、讽刺、调侃、诙谐便由此诞生了。
东拼西凑式的幽默,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操作的简便性。运用东拉西扯可以创造一种幽默氛围,调解交际情趣。你想调侃自己,不妨这么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托尔斯泰、高尔基和鲁迅,我就是最好的作家了。”
如果你想调侃一下别人,你就可以这么说:“喂,我这一生最佩服的就是希特勒、高俅、秦桧和老兄你了!”把众所周知的几个名声不好的人物与你要贬抑的对象扯在一起,自然而然便把他也放到了一个名声不好的境地,他会在又气又笑中真的佩服你的幽默与机智。
运用东拼西凑的技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若拼凑起来的各方没有意义上的关联,也应有句式的统一,即指字面上的部分类同,而意义上的似是而非。
二是各方面虽是拼凑起来的,但细推敲应有意义上的关联性。运用这种方式要注意同属概念、事物间的本质差异,差异越大,对映衬的效果就会愈加鲜明,收到的幽默趣味也就愈浓郁。
所以,运用此法最关键是要把握好个度,在种属不同的前提下找准与该种属相类似的“插入词”,要求是种属概念截然不同,字面形式极其相似。
返还矛盾法
幽默不难,但适当地把握尺度,使得反击十分巧妙,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接过对方侮辱性的话语故弄个玄虚,突然一转,击中对方,这样的幽默由于突然的对转就带上了戏剧性。一家大旅店,旅客看到墙上有臭虫,就打电话把老板叫来。机灵的老板对墙上望了一眼说道:“您只要仔细看看,就能发现这臭虫是早就死了的!”
第二天早晨,旅客又把老板找来:“我要再谈谈臭虫的事情。”
“您明明知道这只臭虫早就死了。”
“不错,是死了。不过您可知道,昨天夜里是为死者开盛大的追悼会,它的亲属们都来饱饱地吃了一顿!”用幽默的语言,用艺术的推理方式还击,比直接还击要含蓄得多。正因为含蓄,才可以把自己尖锐的意见包含在其中。而这些字眼又是从对方口中接过来,以逻辑的方法回敬过去,对方因此就无法再反击,除了认错,别无他法。
返还矛盾的规律要点是等量回敬。如果对方的攻击是侮辱性的,则还击也是侮辱性的;如果对方的攻击是调笑性的,还击的幽默语言同样也是调笑性的。某人家里有客人,主人问客人:“您在咖啡里放几羹匙白糖?”
客人开玩笑地说:“在自己家里时放一羹匙,在别人家里作客时放四羹匙。”
主人忙说:“嗯!嗯!请别客气,那您就像在自己家里时一样好了。”客人的玩笑无失礼处,主人的还击也没有丝毫恶意。顺势而攻,借题发挥,同样是玩笑而已。
家庭生活要温馨、和谐、幸福,做到这一点,家庭中成员之间就需要有较平衡的心理关系。然而这不是很容易的事,常会产生家庭心理平衡偏差。因此,调节失衡心理偏差,对解决家庭不和有决定性作用。
冲突难免,要学会寻找调节之法。一般方法,很难跳出自我的圈子,一味想顾全自己,结果是适得其反。而返还矛盾则是有效的调节方法之一,其特点是能使对方被自己的攻击语言和行为套住手脚,自感理亏而心服。
拐弯抹角、曲折暗示是另一种幽默的艺术形式。
通常,幽默避免直截了当地表达,直抒胸臆是抒情的效果,而不是幽默的效果。一般来说幽默都以间接暗示,诱使对方顿悟为上。如有隐衷,拐弯抹角道出比一吐无余更有韵味。
也许你觉得对某种不可改变的事情不满意从而感到困窘。如果你直接把它表达出来,这并不能显示你有什么过人之处;如果你能用曲折暗示的方式,说明你对困窘似乎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那你就是一个懂得幽默艺术的人。
社交场合中难免会发生冲突,由于某种原因,你必须对朋友当场提出批评时,不妨采取曲折暗示的方法,这样既能表达你的意见,又能避免短兵相接,激化矛盾。
以谬还谬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荒谬古怪的人和事,要么是对方故意难为你,要么是对方无意冒犯你。如果对此针锋相对,拍案而起,总觉有失风度,因此不妨运用以谬还谬的方法,让对方去体会他自己要求的不妥之处。19世纪末,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信,来信者说他胸中残留着一颗子弹,须用X射线治疗。他请科学家寄一些x射线和一份怎样使用X射线的说明书给他。伦琴提笔回信:“请把你的胸腔寄来吧!”X射线是绝对不可能邮寄的,如果科学家直接指出这个人的无知,也未尝不可,但就没有幽默情趣。这位科学家避开了正面交锋,采用了以谬还谬的方法,让对方领悟到自己要求的荒谬。
下面这位荒谬者更令人头疼,编辑的幽默当属妙绝。某刊物的编辑,在读完一位作者的两篇来稿后,发现几行简短的附言:
“我将在收到退稿的当天夜里,站在本市最高的建筑物上,把退稿撕成碎片,随风飘散,然后,我就双眼一闭——好好地想一想。”
面对这位作者荒谬的来信,编辑回复:“大作已拜读,经研究决定,退你一篇,留下一篇。这样你在今夜站在高层建筑物上,好好想想时,只要闭上一只眼睛就够了!”两人幽来默去,假里藏真,颇有一番嚼头。面对作者的荒谬要求,编辑用心良苦,以荒谬回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