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的修养
14514400000039

第39章 读书(7)

第二,定性质。我们读书的时候琢磨一个问题要从性质的角度去思考。比如20世纪世纪80年代,“文革”刚刚结束,很多文学家写文革时候心灵遭受的创伤、灵魂遭受的折磨、精神受到的压抑,甚至肉体受到的摧残。这个时期反映这些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的人把它们叫做“伤痕文学”。后来人们开始反思中国文化中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究竟是人性之恶,还是制度之恶?很多作家认为人性之恶得到了张扬,这样的作品也出现了很多,大家就把这些作品也作了一个概括,叫做“反思文学”。这都是从性质角度来辨别作品。小说发展到当代有了不同的路线,有些小说是作了陌生化的处理,建立起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场景,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其中就没有制度和纪律,完全按照人品、按照功夫说事儿,总是展示出正义最终战胜邪恶、所有的傻人都有傻福的情景。也有一部分小说走写实的路子,比如王朔的作品就是把人放到现实生活中去写,现在流行的新历史小说也是如此,《明朝那些事儿》中一开始就写“朱元璋同志”,这便是把朱元璋放在当下语境中了。发现这些现象,就是对小说从性质的角度进行解读的。

第三,论关系。常用的关系有三个:一是因果关系。所谓因果关系,就是两个不同现象之间的影响关系。比如魏晋时期的玄学为什么会形成,表面上看是历史原因,即社会黑暗的产物,其实深层的原因应是学理原因。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已经感觉到天性和礼乐之间发生了冲突。天性是自然,礼乐就是名教。具体来说,就是人正在自己制造的矛盾和冲突中生存。这个问题庄子已经意识到了,但他没有深入讨论。魏晋士人在为《庄子》作注的时候重新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就从行为艺术和哲学方面试图思考解决,从而导致了玄学的兴起,这两者之间就有因果关系。

二是对立关系。有些现象是对立冲突的,但凡是有冲突的双方都会有一个共同的背景或者前提,有对立者就必然有统一,统一之中才能有对立。我们写文章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使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冲突双方的共同点。

三是总分关系。有些概念的范围很广,我们可以先确定其界限,然后在这个范围之内再具体划分,总分关系体现了一种统摄的关系。比如山水田园诗,在唐朝,山水田园诗人有两个代表人物,即王维和孟浩然,但他们两个也有不同之处,可以进一步区分。再如,提到边塞诗人,首先就要想到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人、唐朝的边塞诗人和宋朝的边塞诗人。

第四,建系统。将各种现象或者概念等分门别类,比如宗派法,后起的诗人从前代哪些诗人中有所学习和借鉴。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曹植的诗风受到《诗经·国风》的影响;王粲“其源出自李陵”,把他和李陵划分到一起,这都是系统的方法。

第五,析隐秀。有些现象是表面的,有些是深层的,但我们在谈论表面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把深层的现象加以概括处理。我们常说“诗分唐宋”,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唐朝的诗都是唐诗,唐诗中有一些是宋诗的作法。宋朝人吕本中在《江西诗派宗社图》中提到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一祖”是杜甫。杜甫的一些诗作,正是宋诗笔法。杜甫以后也有一些唐朝诗人是如此,这就是唐诗中有宋诗。宋诗中也有唐音,如北宋初年的西昆体、晚唐体,北宋中叶的张耒、南宋的杨万里、陆游等都在学习唐人作诗,尤其是陆游,他的善于幻想是学于李白,语言通俗是学于白居易,笔法严谨则学于杜甫。如果能够把这些内在的现象总结出来,就能看出文学的发展线索。这便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

二、研究

读书思考了,就会有自己的想法,有了想法就像研究研究,那么,如何去提炼观点呢?

第一,“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江西诗派”作诗的方法。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是“思想是别人的,语言是自己的。”现在很多的本科生写论文的时候,基本上是找出几篇论文,然后拿出来拼凑而成,而拼凑之后就容易流于抄袭。所以我们要先学第一步“模仿”,模仿别人的东西里没有自己的新观点。有的论点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我能否用自己的话说得更严密、更精确。如果没有读完类似的文献就贸然动笔,便有可能犯抄袭的错误。因此,我们应该把主要想法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尽管没有创新,但是语言是自己的。我们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通常会面临这个问题:虽然我们没有新观点,但是可以把别人的观点完全用自己的口吻说清楚,而且说得比前人更好一些。这是我们所说的最基础的方法。

第二,“点铁成金”。这也是来自黄庭坚的做法,他说从别人的地方找到一个词汇、一个观点,经过锤炼之后用得比别人更好。“他是铁,我是金。”这就使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具备第二种能力。看名家的书,或者看一些学者的论文或者专著,或者听老师的讲课,有时候名家、学者或老师谈到一个问题会点到为止,也许某些话在他们的话语、论著或者论文中仅仅是个普通的观点,但是我们应该把问题提炼出来接着去写。例如,钱钟书的《管锥编》是评点式的,“点到即止”。有很多看法值得深入讨论,毕竟钱先生没有时间去一一道来,初入门者可以由此深入讨论,至少可以确保观点不至于太缪。我读孙鑛《文选评》时,看到孙鑛点到了《古诗十九首》的“浑雅”之美,然后自己去分析琢磨诗中哪些体现了“浑”,哪些体现了“雅”。我便从三点、四点、五点去论述,最后证实这个结论。明清时期的那些先生们读了一辈子的书,有很多经典的概括,但是他们没有详细论述,现在就可以由你、我去论。书里边很普通的观点,我们便可以把它变成一个题目来写。这个观点没有人提过,所以我们写出来也算是学术训练。

此后照这个方法写了好多文章。例如,裴度在给李翱的信里用“文字为意”来批评李翱。皇甫湜和李翱都是韩愈的学生,皇甫湜学得了韩愈的“险”,李翱学得了韩愈的“奇”。所以裴度批评了韩愈的“文字为意”,就可以专门讨论“文字为意”与中唐文风的新变。还有,我们读书的时候总看到“诗言志”、“诗缘情”,但是大家都忘了《诗经》中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到了汉朝的乐府,又有一句话叫“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有的诗歌是因为“事”写出来的,我们都称这些为“诗缘事”。把他的理论中很小的一个词作为问题展开去讨论,这就是做论文的一个好的切入点。

“夺胎换骨”模仿之后的“点铁成金”阶段,是要考查一个人会不会读书、会不会思考、是不是个有心人。比如中文系的本科生,能否解释一下“身体健康”的含义?其实,“身”指躯干,“体”指四肢,所以孔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四肢孔武有力谓之“健”,身体愉悦谓之“康”。还有“朋友”,语文老师就要说清楚: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语文老师需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的名词,如精神、气韵、意象、意境,要较真儿地问什么叫“意境”?什么叫“意象”?如果我们深入去研究这些概念,它都有很多的理路,我们则需要查很多资料。如果你一旦有了这些问题,就会出现胡适说过的“你的问题就是箭靶子”,翻书中看到这本书的这句话和我的问题有关,那本书的那句话和自己的问题有关,不停地找问题,你的知识就越滚动越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

第三,“老吏断狱”。“老吏”就是“年老的官吏”。中国古代官员办案的时候,有经验的官员会很鞭辟入里地告诉你:“谁,犯了什么错误。”如果狱吏年轻,则会犯糊涂。有经验的年老的狱吏思考这个问题时,会很清楚的三言两语即分辨出:你的话什么意思,他的话什么意思,你俩到底谁有罪谁无罪。

小的时候听到的一个故事,说有个读书人很聪明,常代人写状子。有一次,一家的羊到另一家麦地里啃麦苗。他要同时帮助原告与被告双方写状子。他为原告写的状子是这样的:“前腿趴,后腿蹬,羊吃麦叶如拔葱。”这就是说羊啃麦子很厉害。而被告的状子则是:“十冬腊月,地冻如铁,羊吃麦子,只叼浮叶。”同样的一件事情,他为原告、被告都写出道理来,这就说明他能准确把握住要害。

我们读书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李白是两入长安,还是三入长安?陶渊明到底活了56岁、63岁还是76岁?《楚辞》里《九歌·东皇太一》篇中的“东皇太一”是媒神、风神还是最高的帝王?还有《西游记》的主题是阶级斗争说、游戏说、童话说还是心性说?我们要当个会断狱的法官,不论是作研究还是读书,都要学会判断,要分析谁说得对、谁说得不对,还要分析对在何处、错在何处。

对于不同的观点,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支持或者反对;二是调和。具体来做,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调和。比如《孟子》,老一代的学者中,有人说是唯心主义的,有人说是唯物主义的,但我们不能说既是唯心的,又是唯物的。我们需要观点的调和:是以唯心为主,以唯物为辅;还是以唯物为主,以唯心为辅。第二种是支持,即是这些观点中你赞同谁的观点。比如说甲、乙、丙、丁四个观点,你同意乙的,你就可以重新论证乙的观点更正确的。找到了乙的观点有五条证据,你还可以给补充2~3条证据,让乙的观点更加正确。

第三种是反对,经过研究发现所有人的观点都有问题。比如《楚辞》中有“二湘”,有人说湘君是娥皇、湘君是女英;有人说湘君是舜、湘夫人是娥皇;还有人说湘君是山神、湘夫人是水神……总之有四五种甚至十几种说法。湘君和湘夫人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应该算一下湘君走的路线,这就需要有地理概念。湘君是从九嶷山下来,沿着湘江一直走,最终到了洞庭湖,而湘夫人就在洞庭湖,最后湘夫人和湘君一起上了九嶷山。我们能够通过两首诗中描述的地名,发现这条路线就是这样的:湘君住在九嶷山上,然后来到洞庭湖,湘夫人是在洞庭湖,最后上了九嶷山。

那么,九嶷山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在《离骚》中发现,当时的九嶷山是楚国的一座神山。楚国人说“上山”,都是指往九嶷山上去,“下地”也都是从九嶷山下去。因此说,九嶷山就是天上人间的一个通道。那么,湘君和湘夫人到底是干什么的呢?《湘君》里边讲,湘君顺着山到了洞庭湖,在洞庭湖的泽中一座方丘上他们相会了。“泽中方丘”是做什么的?据《礼记》记载,古代会在泽中的方丘上去祭拜天地,说明湘君是去“祭地”。祭地的目的就是祈祷风调雨顺。

我们再来看看湘夫人说的话,湘夫人说:“罾何为兮木上?”说渔网为什么会挂在树上?“麋何食兮庭中?”麋鹿为什么会在院子里?“鸟萃兮蘋中?”鸟巢为什么在水上?为什么夏天会有冰?这描述的明显就是一场下了冰雹的大洪水。有洪水之后要祈求把洪水退掉,这就需要到泽中方丘中祈求地神。所以又有了这样的描述:把我的玉佩抛到水中,把我的衣服埋到地下。看了《礼记》,就知道这就是祭地的常用仪式。到了汉朝的时候也是如此,祭水的时候,把玉佩用衣服包起来沉到水底;祭地则把衣服包在布里埋到土里去。依据这些记录和观点的综合分析,从而了解“二湘”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