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的修养
14514400000038

第38章 读书(6)

但是,如果我们只有一个“桩子”,只能围着这一个点来回转,摸不到头绪,这样做学问,想要成功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多打几个桩子。仍以《楚辞》为例,《楚辞》涉及了不少屈原的事迹,如果打算全面了解屈原,还可以读一读记载战国时期这段历史的书,比如《史记》,我们要知道秦国和楚国交战的情况,甚至要了解当时整个天下大势。

像这样,是选择和自己的兴趣点相关的书打桩子,我们也可以换一个兴趣点。读读《楚辞》,对屈原有所了解之后,也可以换一个和屈原没有直接关系的诗人看看。这就是重新找地方打桩子,如果打了三五个桩子,学问的格局也就能够建立起来了,因为看似毫无关系的几个桩子,其实它们中间有很多关联。举个例子来说,欧阳修是宋朝人,与屈原相距1000多年,但他和屈原一样都曾经被贬谪,只是欧阳修并没有像屈原那样投江,而是自得其乐。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我们去探究的。读过有关欧阳修的书,我们还可以找一个其他诗人去研究。这样一来,自己的学问体系就会逐渐建立起来,这也好比编篱笆,扎稳篱笆之后,就可以在篱笆中间编织,继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问之墙。当然,不一定做学问才能如此,只要是我们感兴趣的方面,都可以试着钻研,时间久了,会发现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老一辈学者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叫做“吊嗓子”。我们知道,戏曲家每天早晨都要到公园里练嗓子,坚持每天练习,做学问也是如此。打下桩子以后,想要让自己读书越来越深入,就要每天练习,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现在有些人很少读书,而是喜欢在闲暇的时间看电影,这虽然也是一个时代的风气,但是毕竟并非完全可取。读书与否能够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一个人如果经常读书,那么他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发生变化,与一般人不同。有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一旦有书本知识作为积淀,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营造出一种与他人不同的气质,谈吐不俗,遇见问题能够说出个所以然来,慢慢地,整个人的气质就会发生变化。

读书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准兴趣点“打桩子”,认真钻研,建构自己的学问体系。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与名家为友,或陶冶自己的情操,或提升自身技能,时间久了,便有自得之趣。

对于大学生来说,拿到一本书首先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思考呢?

第一,明体系。我们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知道这门课程的整体思路和内容分别是什么,这需要先明晰体系。比如说我们的文学理论,包括我们所说的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等,读完教材之后,或者在听完这门课程之后,就要明白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像小孩子堆积木一样,一个知识点就是一块积木,我们要知道每一块应该摆在什么位置,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有的时候,老师们讲课用幻灯片课件,就是用提纲挈领的方式,把体系勾勒出来。这些才是需要掌握的,而不是对教材的死记硬背。所以说,我们学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门知识、任何一本书,都要学会找出其中内在的逻辑体系,作为进一步拓展知识的基础。

第二,立根基。一门课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一本书中,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明白了这些,我们就知道了其中的观点,这就是立根基。举例来说,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里面分有五个部分,但归根结底就是围绕两点在做文章:第一,什么是好诗;第二,如何写出好诗。整个一本书,都是绕着这两个问题来组织的。我们先找出了这两点,就等于有了读书、思考的脉络,如何读,用什么方法读,都不会糊涂的。

第三,知途径。什么叫途径?就是这本书的起点和终点在什么地方。这是读书的入门门径,要知道一本书、一门课程在学术界地位的高低、分量的轻重。有些同学曾告诉我,他自己曾经读过很多书,说了很多书名。可是他讲的这些书的作者,在学术界都是三流甚至不入流的。这些人的观点连一家之言都够不上,甚至有的时候会把初学者引向偏颇歧途。所以说,我们在本科阶段首先要读一些基本书籍。研究古代文学的,读一读《文心雕龙》;研究古代历史的,读一读《文史通义》;如果对现代文学感兴趣,可以读“鲁郭茅巴老曹”这些名家的作品;当代的作家就更多了,要找那些一流作家的作品来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知晓了途径,根基也就打扎实了,我们会知道什么叫学术的格局、学术的事业、学术的眼光和学术的方法。这些都能够了然于胸,以后不论做学问、做事情,包括思考、写作,都不会出大问题。

第四,熟资料。什么叫熟悉资料?就是读完一本书,总要记住一些精彩的段落。在本科阶段想把《文心雕龙》好好研究一下,那就要时常翻看,读的次数多了,很多好的句子就能脱口而出,就会背下来。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看一些注本,像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詹瑛的《文心雕龙义证》,还有其他的很多相关的著作。仔细思考,会发觉这本书的一些注释有欠缺,那就查阅其他的注本,把许多注解放在一起去比较、研究,很容易分出高下,久而久之还能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便是学问。

我每年都和研究生在一起读书,找一本基本的典籍来通读,有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并不相同。比如读完《老子》,发现所有的人理解的老子和自己理解的并不一样;读完《论语》,发现别人讲的《论语》跟自己讲的《论语》也不一样;读完《文心雕龙》发现,很多研究《文心雕龙》的著作或者观点,跟自己想法并不同。这个时候说明,我们手中的资料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然后再去翻着看一看期刊上的相关文章,尤其是专家对这些问题有什么新的见解。这样一点一滴地深入,只要能够坚持下去,积累就会愈加深厚。只有对文献资料做到了然于胸,才能有自己的主见,能够科学判断,而不盲从他人的观点。

第五,通文字。要逐一知道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中的一字一句是什么意思。这是读古代文献的基础。我早年读书的时候,看过叶嘉莹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我们知道,《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律诗中的代表作。叶嘉莹以这八首诗为切入点,把历代研究者对它的注释资料逐个摘录出来,并加以归纳,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学问功底是非常扎实的。

后来读《楚辞》,当时用的是游国恩先生的注的《离骚纂义》和《天问纂义》。《离骚纂义》就是把历代《离骚》的注本找出来,对《离骚》每一句怎么注,每一个字怎么注,都进行整理。最后他加上一个按语来说明“我”是怎么理解的。《天问纂义》的大致体例也差不多。读过游国恩先生这两部书之后,《离骚》和《天问》重要注释基本了解了。后来,我在读《九歌》的时候,也试着把各种注本中的注释全部列举出来,然后比照着去看、去琢磨,很容易就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哪些观点别人说过,哪些观点别人没有说过;前人说过的,后人为什么否定他。读书要熟悉前人对字句的解释,久而久之,这些观点就变成了自己的见解,对于很多需要阐释的地方,就能下出清晰的结论了。

第六,知得失,学会去判断。比如一本书、一句话、一个典故有很多解释,甲怎么说,乙怎么说,丙怎么说。其实我们全部读完后会发现,甲说的有偏颇,乙说的有偏颇,丙说也有偏颇,甚至丙说的和甲说的正好相反。其中哪个观点最稳妥?这就需要我们自己进行判断。实际上在这个时侯,我们已经进入到研究领域了。即使人们非常熟悉的书,不同的人对它的看法也不一样。比如说《西游记》的主题,若既不是斗争小说,也不是神魔小说;既不是解道的书,也不是游戏的书,更不是童话书,那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就可以试着探讨谈论。当我们知道前人说的哪些是对的、哪些说是错的,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就不至于信口开河。所以,不管我们做何种研究,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谈话,首先要知道别人怎么讲,然后才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还要保证观点被大家公认。

从读书到学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去思考。不同的人看待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视角。有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解构,有的从文化学的角度去解构,有的则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解构,甚至有的会从人文的象征性和寓意的角度来解构,那么我们自己的想法呢?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在学习中不思考,就只能知道最浅层面的知识。我们一定要学会的是,在读完之后能够判断出它的得失。比如说一本小说,读完以后觉得结尾不好,哪些地方不太通顺,或者有些生涩,都可以作出自己的判断。

第七,能体验。我们读书,不要做书呆子。书读得越多变得越傻,最大的问题就是埋下头读书,不能直起身子去观察社会,不能直起身子去思考社会。什么叫能体验?比如我们读史书,读历史演义小说,或者我们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读的时候要思考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如果我是商鞅,变法成功后,我能不能保全自己?如果我是王安石,在变法的时候,遇到重重困难,应该怎么办?读戏剧,在读悲剧的时候,所有的悲剧人物都是因为性格或者性格中的某个缺点,导致了自己的悲惨命运,这个时候,我们要想如果自己是主人公,怎么能够避免人生的悲剧?读喜剧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无价值的东西是否可以不需要,如何避免出丑。所有的喜剧,都是通过一个假设的情节或预想的一个前提,让一个人出丑,或者无法自圆其说,最后被揭穿,成为笑柄。读小说的时候,可以把作品中的人物当成自己,考虑着自己如何能跳出主人公面临的窘境。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要把这个作品当成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缩影,在这种苦难的面前,我们怎么能够走出苦海?在失败面前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失败?作品往往和社会相联系,读书要把书中的内容和现实结合起来,思考倘若自己身处其中,应当何去何从。

第八,成才具。这是最后的一点,也是最需要突破的一点。我们读书的时候,一直要有这样的一个念头,读完这本书以后,或者学完这些知识以后,如何把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比如说我是学历史的、我是学中文的、我是学古代史的,甚至再狭窄一点说,我是研究先秦两汉的、我是研究庄子的等。我们是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一个人在学校上学只有十几年,这期间有老师指点,但剩下的时间就需要自学了。古人说“书中自有千钟粟”,这些书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最好财富,我们要通过书中的知识来滋养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能不断修养自己、提高自己。

总之,明体系,能从整体上把握内容和思路;立根基,可以发掘主旨;知途径,有益于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熟资料,才能独立判断前人的观点;通文字,让我们从字句方面理解作品;知得失,是要提出自己的看法;能体验,学会用书中的知识处理现实问题;成才具,用书籍提升自己的修养、学识和技能。

§§§第四节如何思考

除了辨别书籍的版本和内容的真伪,读书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想办法做些研究。研究的真谛,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求放心,明规范”。何谓“求放心”?年轻的时候不妨轻狂些,敢于突破旧说、自立新说,要有敢于怀疑古书的勇气。一个人在30岁之前就要敢于立新论。30岁以后做研究就要渐趋稳妥。讲求放心,即是心中有什么观点,就要敢于表达出来,然后去思考、去研究。何谓“明规范”?即是不能漫无目的地胡说,而是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成章。言之有据,就是自己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就是论证要有逻辑;言之成章,即是要能够用完整的文章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一、分析

大学生读书,应当如何学会研究呢?研究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思考问题。

第一,分类法。比如我们读古诗,会发现诗中的口吻不完全相同。古诗一般仅仅使用一种人称叙述模式,但有的时候也会突破人称的界限。我们熟悉的《陌上桑》中有这样一句话:“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其中先用的是第一人称,但是后边的内容就全部是第三人称了。这叫做叙述口吻间的相互渗透。这样的现象有很多,比如《史记》中,一般都用第三人称叙事,叙事结束后,司马迁最后写一句“太史公曰”,实际变成了第一人称。有的作品甚至直接用代言体来写,比如《连昌宫词》,文章开头是一个老头对“我”说话,而后面的主要内容其实都不是这个老头说的话,反而是“我”的话,老头只是一个引子。《庄子》中有很多孔子、颜回的言论,其实这些都是庄子自己的言论,仅仅借了孔子、颜回两个人的名义而已。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根据人称叙述模式对作品进行分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作家的性别、作品的主题思想等角度进行分类。总之,分类的方法有很多,自己可以灵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