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的修养
14514400000036

第36章 读书(4)

对于这些道理,要能好好的体悟才能领会,要在字里行间见到真义理才行。闻道而行之,一定要把领会的道理用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人才能有实际的提高,不要做夸夸其谈、好做空头文章而言行修养不好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故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就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这些道理。比如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样的话,就要能去体会其中深蕴的高境界和大格局。如果总是想把别人踩在脚底下,自己也是难以树立的;只有合众人之力,个人才能够有所成就,人的力量只有集聚起来才能改变一个局部的环境,进而改变一个时代。

细细思虑之后能把这个道理想明白,运用于实际中,我们的心境、心胸能开阔很多,也利于我们行事。读书深悟道理,做到“心静理明,渐见意味”,这不但是读书而悟至理的意味,也是懂得人生意义的意味。“广求博取,日诵五车”是读书的初步,我们一定要在这个基础上做到专精,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去体悟、实践、运用,这才是读书的真正道理。

对于读书要专精,古人论述还有很多。朱熹在自编的《学规类编》里反复讲:“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苏轼谈读书之道时也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杂说送张琥》)所谓“博观而约取”,即是我们反复讲的“博学”,然后从中间找出有用的东西为自己所使用、所掌握。读书读得非常多,要对古往今来的人事都有认识与理解,渐渐地就能总结出前人成功的经验,能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成功很容易达到,这就是厚积薄发的道理。我们要多领会、遵从直接的指导,但更要依靠自己的领悟,来吸取书本中的间接经验。曾国藩教导自己的孩子,谓:“读古书以训诂为本。”(《曾国藩文集·家教》)就是要孩子读书时,仔细地琢磨每一个字词,把每一个句子都揣摩精透,这样的读书才是深入的。

张尔岐为明代学人,顾炎武赞之为“卓然经师”,其在《读书强记法》里开出了很详细的专精读书之法,详录于下:

强记之法,每读一书,遇意所好,即札录之。录讫,乃朗诵十余遍,黏之壁间。每曰必三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揜卷,辄就壁间观所黏录,曰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黏壁既满,乃取第一曰所黏者投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黏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曰。一年之内,约得千段,数年之后,腹笥自富。

我们如果能够照此行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境界是一定能够达到的。对于所读之书,一定要下这种精细的工夫,只有把至理都做到强记于心,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读书专精,要在自己有独立的精神,才能有所分别、有所取舍,读书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明末清初,被后人尊为“理学真儒”的张杨园在《养正遗规》中留给后世的笺言是:

洗心静气,以求其解;勿执己见,以达古训;勿傍旧说,以昧新知。

洗心静气方能做到心思纯净,称为“心到”,只有这样,才能把书中的道理切实的体悟明白。“洗心”就是要把心里面的杂念、污欲和成见都摒弃掉,这些都是读书的障碍。孩子们读书,一般都会记得很清楚,即使年龄渐长,那些知识也不易忘记。就在于孩子们的读书是没有功利心的,完全凭着兴趣来学。人在成年以后,阅历增加了,知识增多了,学问反而不能长进,就在于功利心、私欲心、成见心的阻碍。也许他人的观点、见解不及自己,但还应该在其中发现可资自己利用的东西。时刻想到超越他人当然好,心中要有这样一种理想,但在学习上还是要谦虚谨慎地对待每一个做学问的人、对待每一本书。先儒谆谆的教导我们,一定要做到“勿执己见,以达古训”,也是这样的期许。

读书不能先有成见,也不要固定了自己的认识与见解。读书做学问不能总是在和别人商榷,在批驳他人的观点。做学问最好在于自己立见,树立一种学说让别人来跟自己商榷,总是揪住别人的过失不放,就永远不能证明自己的高明。要想让自己的学问站得住脚,就要正面立论,多吸取他人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的立论,才是正途。

读书要自树立,就还要做到“勿傍旧说,以昧新知”。一代有一代的学问,一代有一代的气象,故而一代要做出一代应有的成绩。那些被我们尊崇的发现,比如圆周率、小孔成像等,在当时确实是人类很伟大的发现,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功绩。但是当这些知识成为我们习以为常之说,成为我们自小学就要掌握的一些常识的时候,我们就要想到自己的责任。我们作为知识的承继者,有责任把人类的认识向前推进。人类不能局限于狭隘的认识世界,为学者也一定不要局限于前人旧说,要敢于创新、敢于开拓。近几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发展艰难,还产生了“钱学森之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做研究者过分地尊从前辈们的结论,不敢、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去发展。我们可以学习前辈们的经验、精神、方法,尊重他们的人品和成果,但就是不能固守其结论。

人类认识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在推翻前人结论的基础上向前进了一步。只有不把原来的结论放在神圣的地位,我们才能把自己的学问研究解放出来,才能做出新的成绩。周朝的时候,一种学问可以持续八九百年而不衰;唐朝的时候,一种学问或学说还能维持二三百年;而到了明清之时,一种学说能够维持一百年就很了不起了;到了现代,学术上的一个结论也只能维持十年的时间,之后就会被超越。因为人类总体知识增加得越来越快,人也是越来越聪明。所以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前代人的结论不能成为这一代人最终的结论,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竭尽力量、不懈向前。

二、广博

读书讲求专精,就是为了建立起自己学术基础的骨架,框架筑起来的同时,还要靠更为广博的涉猎来填充之。读书的专精与广博,是不可分的,专精使人学问之骨骼变得硬朗,而广博则将使学问之筋肉变得丰满。做一领域的研究,只读本专业的书是不够的,到一定的时候就要追求触类旁通的读书。人只有触类旁通,方能在更高层面上写出更高立意的文章来,因为人的视角或格局,以及写文章的眼光,都会因为广博的涉猎而变得更加开阔和独特。

读书要求广博,首要者是要读全书。正如冯班《钝吟杂录·家诫上》中言:

读书当读全书,节抄者不可读。

“节抄”即是在一本书里找出感兴趣的东西,或者自认有益的东西,这样就能把书越读越薄。读书如节抄者,即是在读书的时候要思索,在心中概括出书中的意味,也可以记在书页的旁边。一本书读完,留下来也许只是十几句的心得,这已经是很难得的读书之法了。其次,是观其大要的精读。要求读古书经典的时候摘记名言,节抄意蕴深长的话语。

但这里讲读书不可专持节抄,什么意思呢?这其实是对专业研究者的一个要求。比如读唐诗,中小学生一般读《唐诗三百首》足矣;到本科阶段,就要读比较大部头的《唐诗选》,这还是“节抄”读书的阶段;而要想再深入研究的话,想以研究唐诗为安身立命的本领的话,就要把《全唐诗》*好好研读一下,这是做研究的基本要求。如果不通读《全唐诗》,就不能知道唐诗的全貌如何,做研究便是无稽之谈。就好比拿一片落叶,钻到屋子里面,以资研究秋天的景色,这是愚蠢的做法。或者说,不着眼森林而去研究一棵独木,越研究,思路就会越狭窄,我们要在研究一棵树的时候,逐渐关注到整片森林才行。读书亦是如此,广博就像秋天的景色、辽阔的森林一样,只有立意如此,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更富有层次感、更加深厚,成果也就更有价值。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900卷,共2529人的42863首。

读书欲求广博,就要有勤奋的精神,坚持翻阅大量典籍,万不能懈怠。明清之际大儒傅山在家训中言道:

读书勿怠,凡一义一字不知者,问人检籍。不可一“且”字放在胸中。(《十六字格言》)

读书中对于那些不认识的字,一定不要朦胧过去,要动手把它查检出来,日积月累,会发现不认识的字越来越少。如果把“且”字放在胸中,不但识字上懈怠,在探寻书本深意上也必定懈怠,不愿花费神思来细细地体悟。在读书为学上糊弄自己,这是很大的硬伤。做学问,不能放过任何一点疑问,有疑问就要立刻动手去查,查检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比如,顾炎武的《日知录》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很深的背景,如果我们读的时候能把这些话语的背景还原、弄明白,在这些小题目里我们也能领会到很深广的知识。郑燮《淮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中讲:“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过目成诵虽是一种能力,但真正的读书,并不一定都是要去背记,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在书海中泛舟求索。立志要做学问,或立志做一个博学的人,就不要以读书为炫耀能事,而是需要有沉潜下来的心境。

现在读书不成问题,书籍很多,要找书也很方便,知识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个人只要先把自己的心纯净了,足够努力地用心去读,知识自然就记在了心中,并不是非要有过目成诵的本领才行。我们要明白读书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读,要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有的人家境也许很贫寒,得到读书的机会着实不易,那就更不要浪费大好时光。我们看,那些武侠小说中描述一个人要想武功超凡绝伦,只靠在江湖上行走是不够的,靠整天的浮躁也是不行的,必须在一次失败之后陷入某种绝境,比如某个山崖之下,此时他往往会得到一卷武功秘籍。能够心无旁骛地凭着这本武功秘籍,耐得住寂寞而面壁三五年,然后一举成功,冲出江湖就会天下无敌。这些故事其实是我们生活的影子,要想超越他人,想卓然自立,就必须有这种陷入绝境也不懈怠、而面壁苦练的精神,认认真真地读书、求知识,早晚都会成功的。

要耐得住寂寞,就是要分清读经典之书与读社会大书的区别。社会教给人的是待人接物之学,有时候就难免于俗;而读书是让你长见识、拓心胸,提高自己的立意和眼界,是让人向“雅”的地方进步。既然是读书,就要按照读书人的要求来规范自己,而不要模仿社会中人的习性。不要到最后书没读透,社会的人情世故也没有弄明白,雅既不成,俗也不成。最终,社会上那些熟知人情世故的人把你看作是书呆子,真正从事研究的人认为你不过是学问的爱好者、门外汉。读书不是装点门面用的,只有读到自己的心里面,才能改变自己的气质,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才能真正地使自己对学问、对社会人事都能有真知灼见。

我们常言:

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格言联璧·学问》)

这就给我们一种警醒。读书广博,不在于你形式上买了多少书,走马观花浏览了多少书,关键在真正能领会其意味地读了多少书。人往往是在想读书的时候没有钱买书,有钱了却再不想买书、读书,这还是太过功利。我们要多利用公共的图书资源,不要以为图书馆里很多旧藏是无用的,只是到书店里追寻所谓的畅销书。以前的很多书,尤其是能被后人保留下来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之作。不能从图书馆众多的旧藏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书,还是说明自己的眼光不够,这便要沉潜下来,多读多记。能把广博之书都装在自己的心中,这样的人确实如面壁苦修而成功的高手,在学问上、社会中是无往而不利的。

三、涵咏

读书要涵咏,有两个意思在里面,一个既是对书要细细地读,细细地品味,不要只是流于表象,“咏”即是细细地琢磨的意思。而深层次还有一个“涵”的意味,就是要把书中的内容以及书中的境界,都内化为自己的身心修养。读书涵咏,历来被视为人生的大有滋味之事。程颐讲: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只有深入体悟,才是涵咏的真正含义。

读书,总是要有一定的追求才能涵咏、培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见识。陆游认为:“读书本意在元元。”(《读书》)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追根溯源。每一本书读完以后都要能心存疑问,并能把疑问变成自己进一步思考的线索和研究的动力。追根溯源,最终还是要我们能够通过读书来找到一种有意味的生活。

古人写书,大抵有三种情况:第一种书是用来表达的,人们用写书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感或见解,文学典籍就是此类。第二种书是用来总结的,比如历代的史书,就是在总结人类历史的规律。那些学术史,是总结经济的规律,法律的规律或者是物理、化学上的一些规律。第三种书是在总结和表达之外的,即是用来想象的。我们所读的很多作品,会给我们构建一个想象的空间或者构建一个思维的空间,而这种思维或想象的空间,实际上是当前很多科学所面临的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