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的修养
14514400000026

第26章 修身(7)

要有担当感,需要克服人性中的很多磕磕绊绊,要意识到很多问题。一是轻财足以聚人,要想团结别人,就不要把财看得太重;二是律己足以服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到令行禁止;三是量宽足以得人,要想别人跟他一块成就事业,就要有度量;四是身先足以率人,要想率领别人一块做事,就要身先士卒,这都是做人做事的一些规则。看似容易,实则都要克服自己心性中的弊端,如贪利、放纵、狭隘、畏缩等毛病,走向无私、严谨、博大、果敢的境地。

四、诚信

诚信是中国人最推崇的美德。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诚信,才能交友、才能成事。

要诚信,首先就要真诚。孔子相信人人都有这种美好的德行,他说“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时候我们觉得世间道德败坏的事情很多。网络上报道有的老太太摔倒了,别人帮助扶她就被讹上了,然后要钱。这样我们难免觉得人心坏了。实际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是很少的,因为她讹了别人,所以她成了新闻,如果现实生活中都是这样的话,她还会成新闻吗?我们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想明白。有时候当他在路上摔倒了或滑倒了,肯定有同学会帮他。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帮助别人、援之以手的现象随处可见。我们要相信这个社会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

作为一个教育者,尤其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每一个人都有培养成功的可能,每一个人都能改过。教师跟警察不同,跟法院不同。法院容易把人当成坏人,在他眼里每个人可能都是嫌疑犯。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相信每个人都能学好,比起过去,我们看得更多的是将来。要像孔子那样有教无类,只要他有一颗向上的心我就教他、培养他、指点他。

孔子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值得一提了。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上,将来要做工作,靠的都是信誉。一个人的钱丢了,可以再捡回来;身体有病,可以治好。唯有信誉,被毁掉了就很难去弥补。试想,周围的朋友、老师、工作单位都不相信自己,这样的人还能做什么事情?他跟别人的承诺,别人从来不挂在心上,或者别人跟他的约定,他也不严格遵守,这就完了。

“信”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对别人要有信誉,一个是对自己要诚实。“内不以自诬,外不以自欺。”对内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对外也不要欺骗别人。有时候我们会自己欺骗自己、宽恕自己。人是需要有些自我解嘲来缓解压力,但一定不要把这当成逃避责任的借口。一个人靠机巧,不如靠修为,不如藏拙、讲究诚实。

《礼记·中庸》里讲“诚”,是我们修养好的德行的一个标准: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只有至诚才能够把握天下运行之大道,才能够明白天下之所以为天下的根本,才能够知道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原因。至诚,就是用诚心去体察,用诚心去为学,用诚心去修身。

《中庸》讲的“诚明”和“明诚”,其实是修身的两种做法,“诚明”是说一个人只有很诚恳,他才能明白尘世间的很多事情,才能够明白自己内心里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有时候不明白自己心里的想法,“明诚”即是说只有他心里面明白了自己的想法,他对待别人、对待自己才能做到诚实。

《礼记》注里讲“大人无诚,万物不生”,就是说一个管理者,如果没有诚实、诚信的品德,就难以服众;一个格局比较小或者是牟利的人,如果没有诚恳,就很难把事情做成;就算一个农民,如果不诚恳,就不能把庄稼种好。所以,如果他能诚心对待自己、对待朋友、对待家人、对待顾客,就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用诚来感动别人,别人一定用诚实、诚恳回报他;靠权术、靠心计来驾驭别人,别人一定会用权术来对待他。

由此问个问题,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为什么秦国很快就灭亡了?

除了仁义不施、攻守异术之外,秦国用人学说是死结。立国时,秦王治国用的是韩非子学说,但用其术而不用其人,李斯杀了韩非子。法家用人的原则是“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慎子·因循》)。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利用别人而为自己的私欲服务的时候,不要相信别人做事是为了自己好。李斯看人时都看到人自私阴暗的一面,他劝谏秦王要相信所有效忠秦王的人不是为了秦国好,而是希望从秦国拿到自己的俸禄。所以秦王就靠土地、赏赐、官职,包括刑赏来驾驭天下。法家重视法、术、势。什么叫“势”呢?国君要高高在上,把握好自己的权势,不要轻易地给手下。“术”就是用一些心术,也是我们现在说的阴谋技巧来驾驭臣下。比如发现了赵高违法,要把赵高拉下去处死,赵高就马上求情,一求情就饶他不死,下次一起追究。总是通过恩威并施的权谋,让手下人敬畏,这是很可怕的,手下人自然跟他之间没有恩德。

秦始皇在任用害死韩非子的李斯前,曾任用了将他扶上王位的吕不韦。但吕不韦功高盖主,当时天下大事都报告给吕不韦,而不报告嬴政,所以秦始皇把吕不韦杀了。后来,秦始皇任用了他认为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赵高,谁知道他一死,赵高就篡改诏书,杀了扶苏,立了一个很不争气的胡亥。胡亥即位后吃喝玩乐,赵高觉得控制不了,就又杀掉胡亥,立了王子婴。秦始皇当初根本不会想到,在他死后这些人控制了国家的局面,全因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君臣情、知遇之恩。

秦用恶人,看似能够驾驭,但绝对不可信用。中国人强调的诚信,包括不欺己、不欺人。

曾国藩讲自己立身,要不妄语,不胡说八道。妄语有两种:第一是吹牛,第二是有些事情不能轻易地去讲,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去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曾胡治兵语录·诚实》)国家之所以能够站立,社会之所以能够和谐,就是因为政府的信誉在做担保,现在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就是因为一些人或一些群体缺乏一种信誉。有时候官员说的话,老百姓不一定相信,和社会诚信的丧失也有关系。

正是因为“诚”,曾国藩*从一个农民之子变成了影响一个时代的人,那么多人团结在他周围,那么多人在最危难的时候陪伴在他左右。当时太平军力量非常大,除了他的军队,中央军几乎抵制不了。与其说曾国藩靠的是朝廷给他的司令员的名分,还不如说基本上完全靠自己的威望。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谥文正。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我们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评价的话,曾国藩做到这一点,靠的是什么?人格魅力。假如他想办个公司,有了董事长的头衔,但在他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的时候,想让别人跟着他干,靠的是什么?就是他的信誉和诚实、诚恳。那时候不像现在做生意还有点设备、厂房、资产等,也不是开公司不行最后赔点钱这么简单的事情。曾国藩什么都没有,而且那些人是明知跟着他可能送死,最初的时候他总打败仗。太平天国运动很激烈,他辛辛苦苦培养了一支部队,就像我们现在拿了几十万、几百万装备了一个部队,一仗打过去,全军覆没了。但即便如此,还有那么多人跟着他走,这就很值得研究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学习,不光向自己的朋友学习,向自己的同学学习,更要善于向自己的对手学习,向历史上优秀的人物学习。

我们姑且不论现在的历史书把曾国藩定位成反面人物,他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经验,而他的经验就是“诚”。他说:

勤字可以医惰,慎字可以医骄,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立意要将此事知得透,办得穿,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复贺耦庚中丞》)

勤奋可以治疗懒惰,谨慎可以治疗骄纵。但这之前一定要有“诚”,没有“诚”,他勤不起来,正因为他对事业有那种热忱,然后他才能勤奋;正因为他对自己的事业如此敬重,如此珍惜,他才能谨慎。对自己的东西不珍惜,就谨慎不了。

中日甲午海战的时候,日本人派他们的军人来中国,就像我们现在海军交流似的,结果他看到了清朝的水兵,把洗完衣服搭在炮杆上,弄得军舰脏兮兮的,他马上知道这支部队没有战斗力,对自己的军舰都不爱惜。想想一个军舰在海上的话,它就是士兵全部的身家性命,它沉下去了,一舰的人都活不了。所以,现在的解放军要求把床单铺得特别整齐,然后把被子叠得跟切出来的豆腐块一样,天天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这是在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对待任何事情都要一丝不苟,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很谨慎、慎重,即便自己的内务也要如此,虽然看着是一件小事,但这是一种作风,实际它也是部队的战斗力。

只有重视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才能谨慎对待。有时候有同学申请奖学金,填表填得特别仔细;有时候给老师交作业,作业就画得龙飞凤舞,甚至有的连自己名字都不好好写。做学生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地练习,至少要把自己的名字练好。因为,他的名字就代表着他自己,把名字练好、签好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尊重。他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时候,谁还能尊重他人呢?曾国藩说,正是因为“诚”是勤和慎的前提,我们要想做事,立意就是想问题、思考问题,要想此事吃得透,办得成,精诚所致,金石亦开,一定要把诚实问题解决了。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

胡林翼是曾国藩的得力干将,也说:

唯诚信之至,可以救欺诈之穷。欺一事,不能欺之事事,欺一时,不能欺之异时。不可不防其欺,不可因欺而随心所办之事,所谓贞固足以干事也。(《曾胡治兵语录·诚实》)

这句话翻译成现在的话怎么讲呢?一个人可以欺骗所有的人,可以在一个时间欺骗所有的人,或者说一个人可以永久地欺骗另外一个人,但他不能在所有的时间内欺骗所有的人。就是这个道理,这就告知后人不要耍小聪明。诚实的人面对欺骗的时候,是痛苦的,但是他的诚实不会因此而减少;聪明的人受了骗,他也是痛苦的,但他有时候聪明会因此而增多。

大家觉得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还是聪明的人呢?诚实的人,有真正的大智慧、大胸怀、大格局,但是看起来木木讷讷的,好像总吃亏,其实最后他反而得到的最多。相反,那种跳梁小丑、脸上写着“聪明”的人,往往成为最后的受害者。王熙凤这么聪明的人尚且如此,大家哪一个可以跟她相媲美呢?所以,我们与其聪明不过别人,倒不如在诚实上比别人做得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