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的修养
14514400000025

第25章 修身(6)

两个老百姓不停地争夺或者争利,最后两个人一块儿羸弱;一对夫妻整天吵架,这个家庭好不到哪儿去,也发展不起来;一个家族内部争斗不止,最后必然破败;一个单位的人整天内斗,单位最后都会毁掉。交让而争处卑,委礼而受寡,即不要总是争权夺利,而是要相互谦让,这个单位才能安稳。与其争夺碗中仅有的一点利益,莫不如团结起来到外面争取更大的资源,天下之大,无所不有,何必斤斤计较眼前这一点小利?庄子说争起来,好比两个国家在打仗,一个国家在蜗牛左面触角,另一个国家在蜗牛右面触角,为了蜗牛触角间那一点地打得是人仰马翻,血流成河,根本没意思。鲁迅也很看不惯中国人的这个劣根性,中国人整天争来争去的那点东西,无非就像苍蝇在争那一点血,发现一滩血以后都凑上去,乱哄哄。这都是在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特别在意的东西,其实是最微不足道的。

遇到利益不争,遇到责任和义务而立刻起而行之,不推诿、不塞责、不敷衍,久而久之,人心允平,社会风气便会焕然一新。

迁善,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自我满足,是德行的内化。善良的行为不是表现出来让人看的。老百姓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用佛教的话说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但现在好多人却不是这样的,做了一件好事要是大家不知道,便主动要求对方写个表扬信送到单位去,这不是行善,而是求名。朱熹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朱子家训》)。做了件善事担心大家不知道,这不是真正的善;如果做了件坏事怕别人知道,这便是真正的大恶。这是因为君子有了过失,就像天上的日食、月食一样,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改过之后,人人还会仰视他。

迁善,也是改过的一个过程,只有不断地改过,我们才能迁善。孔子就说“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这是最好的品质。大家读《三国演义》时佩服诸葛亮,因为他从来不犯第二次错误,过而能改,这也是他赢得尊重的一个原因。

三、睿智

浑厚不是说傻里傻气、糊里糊涂,而是外厚重而内精明,内精明,即睿智、干练。具体怎么做呢?

一是人情练达。真正有修养的人、能够做出一番事业的人走的每一步路,都可以成为后世的法则。《中庸》讲: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只有修成了君子,然后做人做事,才能为天下表率,而赢得尊重。

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开拓自己的眼界。只有看过最贫穷的地方,人才能产生使命感;只有到过最繁华的地方,人才会知道如何发展。人不能一味地追求繁华,有时候繁华不属于自己;也不要一味地厌弃贫寒,那恰恰是起步的基础。因为社会有问题,才给我们无穷的机遇,我们要从贫寒走向繁华,再从繁华回归平淡,如此修养,便见惑不迷,见利不争,见怪不怪了。

人情,是人之心性情欲,知道他人所思所想、所怨所恨,便能设身处地,知道如何说,如何做。练达,就是看问题要能看穿、看透、看破。

我们常说,人的认识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小孩子基本如此,高中阶段以前的人大多数也是这样。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读书就是字面意思,看人也是听其言,信其行。

第二个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对人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困惑,原来认为讲得非常对的地方,现在认为不对了。原来社会和书上写得不一样啊,原来很多的常识,不是这么回事啊。似乎有很多地方并不了解,那是因为我们一直用一个视角来看这个世界。我们现在从小学到大学,对社会的理解,不外乎来自三个方面:书本、父母和老师的说教、电视剧,工作了以后才发现,有时书本上的话只是理论,父母和老师的话他们自己有时候都不信,或者也做不到,电视剧全是偶然的幸运或者累积起来的痛苦,现实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

第三个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既然改变不了社会,那就改变自己吧。当自己的想法改变了,世界也就改变了。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身边的朋友、老师或者同学,当你对他微笑的时候,他就对你微笑;当你对他哭泣的时候,他就对你哭泣。应该阳光灿烂一点,每天早晨起来,面带微笑地对同学说声早上好,可能同学对他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发自内心充满阳光的时候,他的内心便会自觉地产生微笑。从这个角度讲,修养变得很容易,我们不仅要修服饰和面容,最重要的是修内心。我们常说,看女孩子,二三十岁时看是否漂亮;三四十岁时看是否有气质;四十多岁则看有没有修养;五十多岁以后,则看有没有智慧。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要慢慢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德行。

人情练达,就是要知道安详为处事之法,做事时要学会安详,不着急,慢慢来。涵容为待人之法,要多包容别人,自己则恬淡一些,不羡慕、不嫉恨。恬淡为养心之法,通过自己的学习,养成一个好习惯。一个人能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基本自我就修成了。

二是事能洞明。简单来说,就是理解社会的运行模式。世上的万事万物非常复杂,人不可能事事洞晓,可人最可怕的就是被蒙蔽了一辈子,那就一点一点学吧。孔子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要主动了解这个世界。张载说得更有哲理:“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横渠易说·系辞上》)先要有自知自明,知道何去何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是万事通,问什么,他都知道,外号叫“谷歌”、“百度”,其实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做事,必须把问题精确下来,往深处思考,就能想得更透彻。如果觉得自己无不知,实际上很无知。只有他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时候,才会有动力增加自己的知识。

小孩子经常问爸爸、妈妈:“这是为什么?”他们知道自己不知道。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这就会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尤其是在高中或大学的时候,觉得什么都懂,有时看别人简直是“愚蠢”,很out。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才发现有些东西不精确、不准确、不明白。一般考研时,大家会遇到这样的经历,经过半年复习,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其实这恰恰说明他已经学好了。有时老师问:“考得怎么样?”有的学生会说错了一道题,结果考得还行。有学生则自信满满地说挺好,实际上一塌糊涂,因为他不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那么,怎样才能积累大量的知识呢?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就是要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再加上多实践。不要认为大学期间就是学知识、考试、写文章,有的同学可能还要读硕士、读博士。要知道,我们写文章是服务于这个社会的,做学问也是服务于这个社会的,要能看得清历史、看得清世事,这样我们的学问才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三是内能守中。任何事业都要由人来做,任何成功都是能人做出来的。如何让自己具备做事的能力呢?

先要内求,就是先为做事储备好才能,是否具备了成事的基础。我们常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格言联璧·存养》)若有担当、有襟度、有涵养、有见识,即便一时困顿,也绝非一生无成。

平时一团和气,庸人常人看不出来,甚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家庭,一个单位或是一个社会总会有艰难、困顿的时候,这最是英雄鹤立鸡群、脱颖而出的时候,敢于站出来,力挽狂澜,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道义担当。襟怀,也只有在逆境顺境中才能看出来,有的人喜欢打顺风球,只能在顺境中做事,而在逆境中要么一蹶不振,要么一事无成,那是缺少开阔的襟怀,患得患失,愈来愈下。涵养的高下,在于喜怒转换之时,浅薄无聊之人,得意忘形,失意手足无措,不要因喜得祸,不要因怒生事,才是真风度。一个人的见识高下,不是关起门来自吹自擂,而是能否为大家所接受、所认同。真正有见识的人,是意见领袖,是公众言论的代表,只有公之于众,所有人都觉得是高瞻远瞩,才是真有见识。

守中,就是通过自修,做到言有简徐。该说的不说叫失人,不该说的说了叫失言,既不能失言,也不能失人。心能光明,内心里面要有阳光照进来,没有阴暗的想法,一辈子不要有坏心眼、歪主意。量能阔大,要有心胸去容别人,最终达到志能坚毅,事能妥当。

四是外可担当。通过修炼内心后,我们要尽量让自己变得有担当感,不仅担当起自己家庭的重任,也能担当起这个时代的重任,要把自己的理想落到实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都希望自己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理想很遥远,怎么办?那就要提升自己。明代的吕坤说:

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说第一等话,抱第一等识。

要立志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一等事可能不是经天纬地的大事,只是修身立业的事,那也要做得漂漂亮亮。人的一生,做十件不好的事,都不如把一件事做得干净漂亮。

担当是与守中密切相关的,内要做到“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格言联璧·存养》)。不欺骗自己,更不欺骗别人,不要为自己失误找借口,不要认为所有人都没有看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外才能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兄弟,无愧于妻子,不愧于别人,一生才能坦坦荡荡。然后我们方能立业,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不负所学,终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