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的修养
14514400000023

第23章 修身(4)

曾国藩曾经告诉他的家人:

古人曰钦、曰敬、曰谦、曰谨、曰虔恭、曰祗惧,皆慎字之义。慎者,有所畏惮之谓。居心不循天理,则畏天怒;作事不顺人情,则畏人言。少贱则畏父师,畏官任。老年则畏后生之窃议。高位则畏僚底之指南。凡人方寸有所畏惮,则过必不大,鬼神必从而原之。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曾文正公学案·谦谨》)

“慎”,在曾国藩眼中,原来有如此多的意蕴。钦、敬,是高度重视,极其敬爱;谦是谦虚,谨为谨慎;这些都是“慎”的意思。总而言之,是要心中多存几个“慎”字,内心充满敬畏忌惮。如果做事能够合乎天理,做事才能心安。我们常说,做事有“五知”:天知、地知、神知、你知、我知。做事唯求要合于天地良心。不能够按照天理做事,天就会恼怒,一定要戒慎之。

做事如果不顾人情,容易招致非议,也是要谨慎对待的。自己地位低、资历低的时候,要想着敬畏父母和老师的言语教导。人常常是年轻气盛,总以为父母、老师等长辈的言语教导是多余的,只有在年龄渐长、经历渐丰之后,才能体会到父母和老师都是很睿智的人。父母和老师经历的人情世故,要远比自己丰富,对他们的教导要敬畏,更要努力践行。

“畏官任”,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敬重那些管理自己的人,也可以理解为长辈们。人做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一定要善于从长辈师长那里、从地位高的人那里来学习、了解,并最终掌握处事的规范和做事的方法。人到老年,就要多想一想自己会不会遭到年轻人的非议。因为年轻人在不停地成长,就像早晨的太阳,希望终究在年轻人那里。年轻人要善于从老年人那里学习东西,老年人则更多的要为年轻人成长创造条件,要想明白新旧更替的道理。坐高位的人,要谨慎于下属的意见,多体察下情,才能使行为措施得当,才能受到拥护而成事,这话对我们现在的管理者们也是有益的。不管人处于何时何事,在心中一定要有忌惮,何事可做?何事不可做?人都要有道德的底线。只有如此,即使有过错也不会太大,不至于灭身毁家。

§§§第三节省思

省即反省,思即思考。一个人一生中都在不断成长,幼年有幼年需要成长的地方,中年有中年需要成长的地方。成长不光是身体、知识的成长,更重要是修养、德行、格局、境界的成长。人的职务会随着修养提升而不断提高,事业会随着境界扩展而不断扩大,人的格局、心胸不断拓展,整个人生都会因之而不断进步。在这个过程中,省思是很重要的前提。如果一个人总是觉得别人在犯错误,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其成长将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不能反思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一、知耻

儒家把这种省思的功夫,称为“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孟子·尽心上》)人要有耻辱之心,对于不知道的东西,对于自己不足的地方,应该有羞耻感。人常有知耻的精神,才能不断反省自己,从而不耻下问,求得知识、能力和修养的完备。

君子、小人的差别,在省思上也是分出上下的。孔子认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君子遇事反求诸己,遇到麻烦,首先要想这件事情能不能去做,该不该做。如果能够胜任,就一定要力行之;当事情做完而没有做好,先要反思自己的过失在于何处,作为以后的教训。小人却正好与此相反,平时不修身、不努力,遇事总是在乞求他人的帮助,一旦做不成功,便怨天尤人。小人在生活中总是盯防着别人,自己不能做的事,也不能让他人做;自己不能得到的东西,也不能让他人得。君子力行而省思,小人畏难而浑噩,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其实,很多的道理我们都能明白,但往往是轻轻放过而不能践行,这对我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真正要做成事业的,立志要在这个社会上卓然自立的人,一定要在众人都放弃修为的时候坚持修为,在众人逃避责任时坚持努力。他人都在吃喝玩乐,自己却能静下心来励志读书,修养自己。眼前好像没有幸福快乐,但长久之后就必将脱颖而出。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某种风气,都绝不可能持续十几年而不变。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流行“文学青年”,谁能留个长发站在花丛中朗诵自己的诗,就会受人崇拜;90年代的风气改变了,全民经商,那些拿着旧式大哥大,仰脸在街上喊“我最近没空”的人,很受别人羡慕;当下的社会风气很浮躁,但这种浮躁不可能再持续多久,因为社会总是在进步的。

不光是学术界,在任何界别,都有混世魔王。要知道,一个人欺世盗名可以持续三五年,但不可能持续一辈子。长江后浪推前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只有真正的精华才能保留下来。能在当下静下心来好好地做事情,不随波逐流,将来一定能在同代人中卓然自立。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

我们讲国学与人生的修养,讲的就是人的修养和作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不息的内在气质和内在要求。历史上那些有所成就的人,他们的言语、行为总是在启发我们,教给我们一些为人做事最基本的道理。比如我们讲了很多曾国藩的言语,不是要我们去学他的权谋,而更要看他是如何做人的。一个人德行不好,没有朋友、亲信,没有愿意为之赴汤蹈火的人,权谋就是无用的。当今太平盛世,阳谋就是最大的权谋,不要存心去学那些所谓的技巧,好好做人才是根本。人生于世,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传奇机遇,只有用修身才能改变自己,而不能通过所谓的权谋。权谋技巧并不是谁都可以用,行为不正,最终反自受其果而害了自己。

要能知耻而后勇,第一,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忠言逆耳利于行”,人最宝贵的朋友就是能向他指出错误的人,一定要认真对待。人就像一个网兜一样,如果能不停地补上漏洞,每补上一个,就完美一分、强大一分。当他对自己的过失都能弥补、所有的漏洞都能补上以后,他就可以独当一面了,容纳的就不仅仅是水,还有整个天下和事业。

第二,要靠自己的省思,内省无咎。反省以后,自己内心就没有愧疚,一个坦荡的人是无往而不利的。我们理解孔子所论的君子、小人,就在于为人格局与气象的差别。小格局的人做事,大格局的人做人。一个人努力地修养品行,总有一天大家会认识到,这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他的人生与事业将是处处逢源的。

二、改过

反省自我,有时候是在与他人的对比中完成的。《尚书·伊训》里讲: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人不要总是对他人求全责备,而是应该不停地反思自己、检束自己。看到他人的缺点与不足,就要反过来检查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从而约束自己,这才是修身的正途。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氏传·宣公二年》)。这是大家都熟知的话,告诉我们,人都可能犯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恰恰是追求完善的过程。不能因为他人有了一点过失就抓住不放,要有宽容之心,期待他去改正。自己也要因之而受到教育。而要能够改过,省思自然是题中之义。陈寿说: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三国志·魏书·王昶传》注引《魏书》)

人总可能遇到被他人误解的时候,甚而还要遭受他人的诽谤,这时候人就要反求诸己,首先去调整自己,才能使他人对自己的误解与愤恨自然平息。作为一个将来要担负家国责任的人,更应该有这种清醒的认识,有这种大的德行。

现实生活中,要找出别人的错误和不足是很容易的,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就太难了,能发现不足而勇于改正的人,则更是难能可贵。儒家常讲的“勇”,不只是对别人的武力相加或者意气用事,而是对自己的勇于省思与改过。遇上那些做得好的人一定不要妒忌,而要想如何才能做得如他一般,埋下头踏实地继续去做;遇上不如自己的人一定不要嘲笑,而要想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糊涂、类似的昏庸、类似的可笑之处,要好好地反省自我。

《延寿药言》中讲:

责人时须想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律己时须想着: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这是很朴实又蕴涵很深的道理。责怪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想人非圣人,谁能没有过失呢?约束自己的时候,一定要在每一个小节上都重视,不然毁掉的就是自己大的德行。自省为内在的修养功夫,其在每一时每一事上,在对待他人上,都能表现出来。

袁采在《袁氏世范》里面说得很认真:

人之处事,能常悔往事之非,常悔前言之失,常悔往年之未有知识。其贤德之进,所谓长日加益,而人不自知。

为人做事都是要时常反思的,反思自身的种种不足,才能幡然醒悟继而德行日进。静坐思之,能悔恨往事之非,对以往所做错误之事要细察之,自我检点而吸取教训;要常悔前言之失,言语上不能谨慎也是一大缺点,要反省到言为心声,内心谨敬才能言语无失;也要常悔知识不足,对一事一物不能透彻理解,就要发奋攻读,并在生活中处处留心,才能扩充知识与见识。

如果能像这样的坚持,一年为期,再回首来看,就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如此坚持一年的进步非常大,而坚持十年的进步就足够我们一生之用,就能把有的人一生走的路走过去,还能向前发展。有的人整日也是在学知识、学修养,却不能停下来反思每一阶段的成败得失,漫无目的,这样的成效是很低的。人的德行在省思中每天都增加,有时候看似没有过失,也要能够去寻找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或补救、或完善,知识、学问和修养才会不断进步。《训俗遗规》有言曰:

待己者,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者,当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对待自己应当从没有过失中寻找过失,这不但是修养自己的德行和才学,而且还能够免除祸患,因为这是未雨绸缪的先见;对他人则宜从其过失中寻找为其开脱解释的理由,也许是误解、是偶尔失误,又何必抓住不放呢?能这样宽厚待人,就能够解除掉很多怨恨。比如有的人对他不满,背后加给他很多是非之语,他能一笑置之,还是很真诚地对他,就能使他解除怨恨而心服他。

三、检点

张居正*是明朝的良臣,权倾朝野,为人臣之极。从他论学问中,可以见出他对自己的修养要求。他讲: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

学问做到形不愧影工夫,此圣门教人慎独之功。

他在这里把做学问与修养结合起来,讲为学与做人是不可分的。我们现今讲学问,大多只讲学知识,而不讲做人,这是不对的。俗语讲:“经师易遭,良师难逢。”教人背记之学的老师太多,而能教他做人的老师却太少,这也是很大的一个原因。

中国的经典中有谈哲学问题、思想问题,但处处都落脚在教人如何做人、如何修养上,很多哲学的思考都是服务于修身、做人、处事,以让人从善敬德。张居正此处讲做学问要做到一个形不愧影的工夫,就是一个上不愧大德、下不愧良心的要求。拿到做人上来看,每一事毕,人总是要反思一下,而能内心光明无丝毫愧疚,才是真正的至上境界。*

古人常说: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格言联璧·存养》)

我们常常是被胜利冲昏头脑,愤怒的时候不顾一切,懒惰的时候百事俱废,放肆的时候又毫无约束。所以要修养自己,一定要常存检点之心,时时刻刻都注意收敛,随时随地给自己留有余地,这就是我们讲的省思。省思并不是激切的痛恨与自责,而是在于时时刻刻的约束与收敛。常言曰: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格言联璧·持躬》)

不自重者行事就易于轻浮,往往因不检点而招致他人的侮辱;不自畏者,难以有敬畏之心,不能约束自己的欲望,最终会招致很大的祸患;而那些不自满的人,能对自己苛求而行事谨慎,这样的人容易得到很多的益处;那些不自以为是的人,能抛弃掉表面的虚荣,放低姿态而处处留心请教学习,一定能达到事事通晓的博大见识。人要能时时自思自己是否有不自重、不自畏的毛病,要能时时巩固自己不自满、不自是的优点,就没有理由不努力,没有理由不进步。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要把自己放到社会的后面,毁谤众人以高显自己,这样的事情一定不能做。社会中也自有一种道德之理在,无视道德规范而只思回护一己之过,这样的事情也一定不能做。内在修养自己,外在取得与社会的协调,这才是省思的大用处。

§§§第四节浑厚

中国文化认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浑厚。一个人若要能有担当、成事业,第一等资质是深沉厚重,第二等资质是磊落雄豪,第三等资质是聪明才辩。人能厚重,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心里有底,能够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