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他“犯事”后,跟爷爷奶奶说依然没多大效果,老师只好千方百计地找到老郑远在他乡的父母的电话,并且当着老郑的面拨通他父母亲的电话,并让他自己跟父母说自己的“罪行”。尽管不知道电话那头他的父母对他说了些什么,但那次通话的教育效果却出奇地好,之后的一周他几乎能自律,可是好景不长,一周后,他又开始故意滋事了。当老师再次找他谈话时,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居然主动提出让老师给他父母打电话告状!后来老师才了解到,爷爷奶奶为了不让他经常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就没有把电话号码告诉他,那一次的通话,是父母外出打工后和孩子说话时间最长的一次……
原来,平时只要他犯一点错,爷爷奶奶就会打他,甚至说如果老郑再不听话,就叫他爸爸妈妈回来狠狠地揍他。老郑因为太想爸爸妈妈,又不能给他们打电话,想起爷爷奶奶的话,以为自己只要不断地犯错误,爸爸妈妈就会回来。只要他们能回来,哪怕是打他、骂他,他都愿意。
单从表面看,老郑是我们常说的“欠管教”类型的孩子,传统经验是“严加管教”“以暴治暴”“孤立冷落”。为什么这些手段会失效呢?透过他种种恶劣行为的表面,我们来看看问题的实质,你会发现一颗脆弱的、急需安抚的心。心理学研究证实,在儿童的人格发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亲情教育非常重要,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老郑与父母关系疏远,沟通渠道被堵塞,亲子关系消极,他内心倍感孤独,极为缺乏应有的幸福感、安全感。他需要不断地从自己制造出的冲突中战胜“假想对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获得满足,更重要的是想以此来引起不在身边的父母的注意。但是这种行为的副作用是同伴越来越少,越来越孤独,精神越发空虚。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他的恶劣行为愈演愈烈,并且屡教不改。而在此时如果能和父母亲沟通,哪怕是听听爸爸妈妈的骂,也会使他感到亲切,能有效安抚他渴望关爱的心。这也就是为什么通话后,他能安分守纪的原因了。由此可见,后来的主动挑衅行为是他为获得沟通权利的一种错误方式,目的不是伤害同伴,而是为了能让父母回来看看自己或是和“最亲近的陌生人”说上话……从这个角度去想,你是否发现老郑并不是“小霸王”,相反是一个需要关爱的弱者,一个想念自己爸爸妈妈的孩子。
从老郑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有人养,却没人教!父母为生计所迫,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年幼的孩子只能交由祖辈看管。很多留守儿童都觉得自己很孤单、寂寞。有了困难,有了挫折,无处可诉,无人可帮助。而祖辈由于各方面原因只养不教,甚至是只会养而不会教。老郑的爷爷奶奶在他犯错后,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教育他改正错误,只是单纯地沿用他们教育子女时的办法——打,甚至用孩子父母的权威来“威胁”“恐吓”。可是事情却恰恰相反,这些“威胁”“恐吓”却成了孩子想要达成愿望的工具。
留守儿童父母之爱严重缺失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也不是一两个人、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所以在这里只能提一些建议,以利于孩子能够更健康地成长。
第一,祖辈带孩子惩罚要适当。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要知道,孩子做错了事是应该受到惩罚的,但是用刻薄、恐吓的话语来责备孩子,则是万万不应该的。体罚也应该是适度的,经常性地对孩子施以体罚,就不再是教育孩子,而是虐待孩子了。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情绪、情感体验都是浑然天成的,更是刻骨铭心的,如果对孩子施以讽刺挖苦、威胁恐吓、甚至是动手打骂,会给孩子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和躯体折磨。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灵就会发生扭曲,很容易造成成人以后的种种性格缺陷。
第二,祖辈主动让孩子和父母联系。
爷爷奶奶应该主动提醒孩子父母多关心关心孩子,即使不能经常回来也要多给孩子打电话,或是爷爷奶奶主动给孩子父母打电话,让孩子和父母有一个及时的沟通。这样,就不会再有像老郑这样,为了让父母回来或是听到父母的声音而表现出种种恶劣的行为的孩子了。
4.孩子堕落是谁的错
案例:
天明,男10岁,是一个性格开朗且胆子特别大的男孩。瘦小的个头与同龄孩子相比显得异常的突出。硕大的眼睛,但却缺少光泽。一件极不合身的起着毛球且脏兮兮的破T恤挂在身上,脚上踩着一双比他脚还长出差不多一半的夹板拖鞋。脚趾甲也好久没有修剪了,伸出长长的而且向下弯曲。
年仅10岁的他抽烟、喝酒、打架、上网无所不做,是个极为不老实的家伙,而且听他说话总是觉得天花乱坠,丝毫没有什么羞耻之感。他还经常欺负班上的女生,甚至是与老师顶嘴。问他为什么会喝酒、抽烟、打架他还说不上个理由,他只觉得因为别人这么做他也就学样而已。爸妈都在外打工,家中剩下年过七旬的奶奶和他。可年老体衰的奶奶哪有什么精力顾得上他,就是有这份心也还是管不住这个调皮的孩子。即使在和大人说话时他举止神态都显得非常气派,可他又何尝知道在10岁这个本该是天真烂漫的年纪,自己根本就不应该有这样的举止神态呢?又有谁能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
除了这些,他对学习也没什么兴趣,成绩从没有及格过,大多是二三十分。对他来说,读书是一种痛苦,他的理想就是早点出去打工。即使有好心人告诉他小小年纪以后不要喝酒、抽烟、打架、上网,答应的到很是爽快,但是没人教、没人管的他又是否能做到呢?
这是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看看我们身边那些这个年纪的孩子,他们有着父母的呵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吃着各种营养大餐,玩着游戏……谁能想象到同样一个本该享受着父母之爱的孩子,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抽烟、喝酒、打架、上网无所不作,却丝毫没有一点羞耻之心。
孩子的堕落到底是谁的错?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那年老体衰、无力管教的奶奶?还是孩子自身?
调查显示: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他们中有的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有的还要干些维持生活需要的劳动,有的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因此对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管大大减少,甚至完全丧失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学好学坏无所谓。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再加上无人管教,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规则、道德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有的留守孩子厌学、逃学,乱花钱,爱上网,甚至有偷窃行为等,逐渐变成了“问题孩子”。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不重视,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天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他所表现出的行为让人很震惊,然而,他自己本身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抽烟、喝酒、打架,只是看别人这样自己也得这样。
像天明这样和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的孩子,我们无法说让年老体弱的奶奶再付出怎样的努力来管教孩子,只能希望孩子的父母、学校老师以及社会,多给这些孩子一些关心和爱护,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5.我是留守儿童——我的安全谁做主
案例一:
2010年2月18日下午,居住在浙江天台县下路王村的蔡家5名孩子外出玩耍,随后就再也没有回来。22日,5名孩子的尸体在龙珠潭水库下游鱼塘蓄水池被发现。
新华网报道:2月23日,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甘棠镇田陈村发生一起火灾,导致4名儿童死亡。其中,最大的7岁,最小的才4岁。4名遇难儿童中,有两人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均常年在广东打工,春节也未回家。孩子由祖辈代为管教,而祖辈时常缺乏精力看管,以致发生事故时也浑然不觉。
近年来,由于监护人保护不力,或因年长,或因经济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等多方面原因而产生的留守儿童溺水、火灾、烫伤、触电、车祸、死亡等意外事故频繁发生。有研究证实,照顾者为祖父母以及照顾者文化程度低是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此外,得不到亲情照顾也容易产生安全问题。
如何避免留守儿童意外伤害?
(1)让孩子尽可能早地记住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的全名及工作单位,告诉孩子在遇到危险时,怎样拨打紧急呼救电话。
(2)防止玩火,让孩子懂得玩火的危害性。
首先,加强对易燃物品的管理。对火柴、打火机等火源,对汽油、煤油、酒精、松节油等易燃物,都应收藏好,以防孩子因玩火而造成火灾。教育孩子发现未熄烟头要及时灭掉。
其次,要教育小孩不要在室内或火炉旁燃放鞭炮,放鞭炮要远离棉花、木材、刨花、稻草垛等可燃物。在加油站、煤气站、液化石油气站等危险区域内,绝对不准燃放鞭炮,不得吸烟或点燃火种,不能在森林地带、荒坡野外玩火,不能在没有家长、老师带领下擅自进行野炊活动。
最后,指导孩子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和液化气灶具。冬天,要教育小孩不要用灯泡、电熨斗等取暖,或者用来烘烤衣被。不要用纸做灯罩,纸灯罩容易着火。要教育孩子正确使用电取暖器。用完电器或人不在家,一定要断掉电源,以防不测。在使用灶具方面,农村烧灶、烧炕要做到:火着人在,人走火灭;灶前光,留水缸。使用液化石油气灶,要先点火后开气,使用完毕后,必须检查液化气瓶总开关和灶具开关是否关严,以防漏出气体,造成意外。液化气残渣应交液化气站处理,不得随意乱倒,以防着火、中毒等事故发生。
(3)从小教育孩子不在河边、水库游泳,也不要在河边、水库打打闹闹。
要教孩子溺水后的自救与抢救的办法,要教育孩子在溺水后,首先不能惊慌失措。要大声呼救,并憋住气平躺在水面上,顺水漂流,等待救援或漂到岸边。其次是尽量将头部升出水面,看身边有无木板、竹竿等物。有人游来救援时,要与之主动配合,不要一把抱住,以防“同归于尽”。
(4)湿手不要去摸电器的开关、插头,更不可将手指、别针、回形针等放进插座,以免触电。
告诫他们不要触摸破损电线,不要在高压电线或变压器附近玩耍,一旦发现电线断裂下垂,应绕道行走并告诉大人。
(5)教给孩子急救护理的方法。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灾难,小灾小难也是常有的事。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层次教给一些急救护理的知识,让孩子学会如何去自救自护。如被困在失火的房屋里,应立即用浸湿的毛巾、衣物捂住口鼻,选择窗子逃离;若遇上洪水泛滥,应尽量往高处跑,别忘带上能浮于水面的物品;若遇上地震,要赶紧跑出房屋,跑到最开阔的地带去,来不及时则只能寻找柜、床底下、墙角等地方暂避。
(6)教育孩子不参与危险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