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由于条件的限制又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只好将他(她)们留守在家乡,他(她)们中的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养的。
如今在农村,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孙辈的“隔代教育”现象相当普遍,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就要承担起监护留守儿童的重担。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这种教育模式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如留守孩子亲情缺失、性格缺陷、道德滑坡、不爱学习、不遵守规则、心理脆弱、自我放弃……
1.奶奶说我妈妈不想我
案例:
王老师所带的幼儿园中班有个女孩叫凡凡,在她不到2岁时母亲去了日本,长年由爷爷奶奶照顾她。虽然爷爷奶奶很疼她,但由于缺乏母爱,凡凡平时很少讲话,在幼儿园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玩,非常自卑、封闭。
一次上画画课,凡凡的彩色铅笔断了好几根,没办法用了,另一个女孩看到后,主动拿出自己的彩色铅笔给凡凡,王老师看在眼里特别高兴,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互相帮助。可是刚一转身去看别的小朋友画的图画,就听见身后哗啦的声音,原来是凡凡把彩色铅笔都扔在地上了。王老师问凡凡是怎么回事,她头也不抬,也不说话,借给她彩色铅笔的小女孩说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自己只是说了一句“这是我妈妈新给我买的彩色铅笔,借给你用吧”,凡凡拿过后就给扔在地上了。
为了具体了解凡凡的情况。王老师便做了一次家访。在与奶奶的交流中得知,凡凡的妈妈去日本已经2年多没回来了。王老师问凡凡跟妈妈的关系怎么样,奶奶只好说了一件事情:今年春节,妈妈打来越洋电话问候凡凡,她却说什么也不接电话,爷爷奶奶催了她几次,后来她还大发脾气,摔了很多玩具并嚎啕大哭。王老师问凡凡为什么这样做,是不是太想妈妈了?小凡凡竟流着泪说:“奶奶说,我妈妈不想我!”
王老师于是又和奶奶谈了谈,奶奶才说,凡凡妈妈刚走的时候,凡凡天天问妈妈去哪儿了,奶奶告诉她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得很久以后才能回来,凡凡又问为什么妈妈不给她打电话,奶奶只好骗她说她妈妈不想她。平时,如果时间长了凡凡妈妈不打电话回来,奶奶也会唠叨几句“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想,都一个月了,也不知道打电话问问”。就这样,“我妈妈不想我”就成了凡凡幼小的心灵上的一块烙印。只要有人一提起“妈妈”,她就会生气,发脾气。
奶奶无意中的几句话竟然对一个孩子产生了这样巨大的影响,母爱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由于孩子父母关爱的严重缺失,再加上奶奶“口不择言”使得凡凡认为妈妈不想她,从而对“妈妈”这两个字都变得极为敏感。
有调查发现,尽管外出父母中有31%的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有36%的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父母探家情况多为半年或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致使一些孩子孤独、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相信像凡凡这样的留守孩子有很多,也相信像凡凡奶奶这样的留守监护者也很多,无论孩子父母还是负责照看留守孩子的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甚至是其他亲戚,很少有人真正地深入过孩子的内心,去真正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渴望。
有位老师让学生画一幅浮雕画像或是给他们写一封信时,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走了,已经很多年没回来过,所以已经不记得他们长什么样了;有的孩子说不知道父母打工的地点,写了信也没用;还有的孩子说很羡慕别的同学有爸爸妈妈在身边,自己的爸爸妈妈有时候三四年都不回来看她,他们心里根本就没有自己这个女儿……这样孤独的孩子,即使父母从远方回来了,也弥补不了心中的创伤,父母之于他们也会常常显得陌生和冷漠。
所以,建议远在他乡的爸爸妈妈们多关心一下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成长,一句鼓励的话都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能够经常回来看看孩子,或是把孩子带在身边。
建议广大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对于严重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不要用那些诸如“你爸爸妈妈不想你”“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样敏感的字眼再来刺激孩子那脆弱的心灵。孩子健康成长不单纯等于吃饱穿暖、没病没灾,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就需要在照顾孩子生活的同时,也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及时排除他们不良的想法。就像凡凡的奶奶,如果早点发现因为自己的话使凡凡打心里这么抵触、排斥妈妈,相信她就再也不会说那些话了,再针对凡凡对妈妈的抵触情绪加以正确的引导,也不会再发生后来的一些事情。
2.谁打你,你就打他,不能让别人欺负你
案例:
某幼儿园大班有个孩子叫成成,他的攻击性行为特别多,每天小朋友报告打人的几乎都是他。老师常常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同伴间要友好相处,团结友爱,可是几乎没有效果。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他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的一切都由奶奶看管,他们家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住的比较杂,居民素质普便不高,常常相互谩骂,甚至相互殴打,孩子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不但学了一口脏话,还学会了打架。他奶奶也是这么教育他的:人家打你,你就打他!你爸妈不在身边,更不能让别人欺负你。导致他总是以为人家欺负他,碰他一下他就出手还击,也错误地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打架,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用攻击他人来发泄自己的情感,偶尔受点小伤,他奶奶就找上门算帐。
“谁打你,你就打他”这种教育方式正在被为数不少的家长所应用,不但心疼孙子的祖辈经常这样教孩子,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也不例外。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次手工课上,一个女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她连忙问怎么回事,女孩哭着说:“我不小心碰了臣臣一下,他就打了我一拳。”她又问臣臣为什么要打人,小男孩振振有词地说:“我爸爸说了,谁打我,就让我打谁!”这位老师感到很惊讶,又问“你爸爸真的是这样说的?”“就是。”臣臣回答得特别肯定。
更有甚者,一位妈妈怕自己本来就很厉害的女儿被别人欺负,就经常告诉她:“谁敢欺负你,不许回来哭,你就打她,打到他再也不敢欺负你为止,打坏了妈妈去给他看病。”
可以想象,如果这些孩子就像他们爸爸妈妈教的那样,那么对他们以后一生的发展将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其实作为父母,有谁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但作为家长又有没有想过,大人的言行很容易影响到孩子性格、行为的变化。孩子的文明习惯是一种良好道德品质的表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他所处环境和周围接触的人密切相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行为榜样,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就是第一行为榜样,若不以身作则,对小孩加以正确诱导,就极易让孩子沾染不良习气。
就像成成的案例,奶奶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因为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怕孩子受别人欺负,为了让孩子自卫,而教孩子“人家打你,你就打他”。再加上所处的生活环境中,人人以骂人、打架斗殴为“家常便饭”,可是却导致成成在这样的环境下既学会了一口脏话,也学会了打架,即使别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也总以为别人是在欺负他,继而出手还击,最后成为极具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即使出了什么事情,还要强大的奶奶帮忙,使得成成在幼儿园更是肆无忌惮。
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孩子被人欺负了或者孩子把人打了。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打了人自知理亏,但心中也盘算着总比挨打强。而被打孩子的家长则愤怒了,自己的孩子怎么打都行,但容不得别人碰一个指头。于是,纵容、支招、理论、矛盾升级。其实,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行事方法折射出了家长的素养和教育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在不经意间,大人们正在用成人世界的世故举止左右孩子的是非观念与行事准则。
做家长的也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理智使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知书识礼,温和礼让,但一旦孩子挨欺负了,又担心孩子吃亏、受委屈,形成软弱的性格,于是告诉他要学会反击。学会了反击,一不小心矫正过枉,又担心他成了一个霸道、放任的人,得不偿失。所以家长的教育态度是需要谨慎拿捏的。
对于像成成奶奶这样的家长有以下几点建议:
建议一:从自身做起,要学会宽容、忍让。
有一句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用在孩子身上也算合适。其实在大多数时候,孩子之间的问题,只要对孩子的自信不构成伤害,对孩子性格成长不造成什么影响,家长是不必过于较真儿的。当然,有些时候家长也必须教会孩子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同时更多的还是要经常开导孩子,让他用宽容的心去看待这一切。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会慢慢学会保护自己。同样,一个在小时候称王称霸的孩子,长大后他要么被迫地接受改造,要么就会很自然地被人群孤立,因为武力在成人的文明世界里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奶奶要不想孙子将来成为被改造的对象或是孤立无援的人,就要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开始,改变“以武力解决事情”的倾向,更多地让孩子学会宽容、与人和平相处。
一个孩子具备了良好的性格和品性,会受益终生。吃“亏”是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个道理。看看我们成年人自己就知道,斤斤计较、凡事非要争一个短长的人未必能够成功,相反那些有亲和力、宽容、大度的人才会被大家所接受和喜爱。
建议二:条件允许的话,给孩子换一个生活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现实的,在孩子自己还没有真正形成是非判断的能力时,他们的言行举止、性格、习惯很大程度都在模仿周围的人。成成在那样一个生活环境中,相信即使奶奶天天教育孩子要宽容、讲文明、懂礼貌也会是枉然的,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影响远远大于成人。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还是给孩子换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议三:和老师多沟通,共同关心教育孩子。
在学校中,教育的责任与权力就落到老师手中,对待这样的孩子,苦口婆心的说教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一定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严慈相济,让孩子真正明白什么样的情况才是真正受到威胁,这时又该怎样正确地保护自己;还要让孩子融合到集体中,学习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正确解决和同学的问题,只有会正确解决问题的孩子才能走向成熟。
3.我不是要当小霸王,我只想要爸爸妈妈
案例:
郑晖,高高的个头,胖墩墩的,同学们都戏称他为老郑,是一名正在上五年级的学生,曾一度是一个令师生头痛的“问题少年”。原来他的成绩相当好,各方面表现也很好,尤其擅长表演。但进入高年级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郑开始在课堂上开小差,课后不完成作业,和同学打架,欺负小个子同学,说脏话,趁同学熟睡或不在教室之际偷盗同学的钱财或物品……几乎每天班主任都会收到来自同学、家长对他的投诉;几乎每周他都会制造一起针对他人的身体伤害,事情曾一度闹到校长处。经生活老师和同学举报后,班主任甚至校长都对其进行劝解和教育,收效甚微。
由于父母亲常年在外地,他由爷爷奶奶代管。约见他的爷爷奶奶多次均不见效,反而他会闹得更凶,因为每次被爷爷奶奶知道他又闯祸后都会结结实实地挨一顿打。在学校里,老师也曾经限制他课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他的交往对象。但一切似乎都不起作用,他变得越来越易怒、暴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