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来不拿欣欣跟别人比较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是,面对爷爷奶奶对欣欣自信和自尊的“打击”,只是选择带孩子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妈妈也应该和爷爷奶奶沟通一下,首先,告诉他们总是拿欣欣和哥哥比对欣欣其实是一种伤害,可能会使欣欣变得很自卑,甚至会自暴自弃。其次,告诉爷爷奶奶不能总看到孩子身上不如哥哥的地方,也要看到她的优点,否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正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大人眼中的好与坏,是比较主观和简单的,孩子的能力会以很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并不是琴没有哥哥弹得好、乒乓球没哥哥打得好、成绩没有哥哥考得好,就证明欣欣不如哥哥,欣欣身上也有哥哥所没有的优点。
第三,对于爷爷奶奶来说。
总拿欣欣和哥哥比,可能主观上是为了激励她向哥哥学习,想法是好的,但对孩子的自信和自尊都会是很大的打击。如果爷爷奶奶真的是疼爱孙女的话,就要多看看孩子的优点,换一种方式来进行激励。
4.虽然我小,我也有自己的隐私
案例一:
谁让你翻我的包了,你侵犯我隐私
“不就是看了看他的包吗?居然发那么大脾气。现在的孩子真是难管了。”周末,小武姑姑回家看望爷爷奶奶,一见面就听见奶奶的诉苦。
小武的爸妈在外地工作,所以一直跟着爷爷奶奶在一起。有一天,放学回家后,奶奶叫小武赶紧做作业,他说在学校就做完了。奶奶不放心,在小武看电视的时候,翻开了他的书包,找作业本看。结果,小武看到奶奶翻自己的包,一下子就冲过去,把包夺下,并且叫嚷着:“谁让你翻我的书包了?你侵犯我隐私!”奶奶一听,顿时血压就上去了。一场“战争”就此开打,奶奶说小武不好好学习,小武说奶奶侵犯人权了。辩论到最后,小武自己打开包,让爷爷奶奶看了个遍,以证明没有“秘密”,但是当天就“绝食”了一顿饭,以表示抗议。
从心理学上讲,孩子有了秘密是一个长大的标志,没有秘密的孩子是不会成熟的,同样对家长没有秘密的孩子永远也不会长大。
奶奶想检查贝贝的作业,于是去翻书包,这也是奶奶关心孩子的一种表现,但是这种方式是错误的。尽管小武在奶奶眼里就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但是,奶奶应该意识到,他也在慢慢长大,需要自己的空间和别人的尊重。
案例二:
我是你爷爷,你以后别想跟我谈隐私
涛涛现在上六年级了,一回家就喜欢关上门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爷爷觉得很奇怪,不知道孩子在里面干什么。他总是没事推门进去看看,涛涛对爷爷的行为很反感。有一天,他对爷爷说:“爷爷,以后进我的房间能不能敲一下门啊?”
爷爷一听就生气,说:“我是你爷爷,你有什么要隐瞒的,进孙子的房间还要敲门,真是白养你了。”涛涛也很生气,说:“我就不能有一点儿自己的隐私吗?你太不尊重我了。”爷爷一听,就更生气了,说:“什么隐私,我是你爷爷,你以后别想跟我谈隐私。”
从此以后,涛涛回家干脆就把自己的房门锁上,爷爷怎么敲门也不开了。
很多孩子都特别反感大人翻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或是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等等,而家长这么做,主要是想借此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担心他们有什么事瞒着大人,以有利于及时教育。家长的想法没错,因为孩子毕竟还是需要大人来教育、引导的。但是,翻书包、偷看日记的做法却只能加大和孩子的心理距离。
孩子有了自己的秘密和隐私,是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孩子渴望被尊重、被承认,尤其是在面对自己的秘密和隐私时,更希望能够得到尊重和保护。家长不尊重孩子的秘密和隐私,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那么,怎样做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的隐私呢?
首先,在生活中,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
当孩子希望自己的房间没有人打扰时,就不要随便进入;当孩子希望拥有记录自己秘密的日记本时,就不要偷看。
其次,家长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尊重孩子。
家长平时可以多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以及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如果孩子告诉你一些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耐心地给他们帮助,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以后也会越来越信任家长。
另外,做事前要征得孩子的同意。
当家长需要进入孩子的房间时,应该敲门,并礼貌地问他:“我可以进来吗?”得到孩子允许再进去。这样,孩子进其他人房间也会先敲门再进入。
当孩子写日记或者写信时,如果家长想看,必须经过孩子的允许。可以这样说:“孩子,在写什么呢?我可以看看吗?”当家长想帮助孩子收拾房间、书桌或者书包时,最好让孩子知道。
5.打开家门,让孩子呼吸自由的空气
案例:
小婧的爸爸妈妈都是地质勘探员,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在野外工作。因此,小婧没满周岁,就被寄养在外公外婆家。小婧的外公外婆都是退休教师,外公退休后仍被学校返聘,于是,外婆就在家全心全意地抚养和教育小婧。
外婆一生教书育人,自然特别注重言传身教。所以,她虽然已经退休了,但还是一直坚持有规律地读书学习,这对小婧的影响很大。在小婧很小的时候,她就经常模仿外婆看书的样子,有时还能一个人坐在那里,自己翻看图画书。在小婧咿呀学语时,外婆就开始给她讲故事。小婧特别喜欢听故事,只要外婆给她讲故事,她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所以,外婆每天都要给小婧讲好几个故事。并且,不只是单纯地讲,而是每讲完一个故事,还会问她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让她思考作答。到了小婧两岁半时,外婆又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她学讲故事。刚开始,小婧讲的故事丢三落四,可外婆从不批评她,反而经常拉着外公一起坐下来,认真地听她讲,还经常录在磁带里,放给小婧自己听,或寄给小婧的爸爸妈妈听。后来,小婧讲故事越讲越好,每天都要在家表演一番,给外公外婆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
在小婧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外婆也进行了一些早期培训。从她两岁半起,外婆就开始手把手地教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早晨起床自己拿牙刷,挤牙膏,用杯子接水,自己刷牙,自己拿小脸盆接水,用小毛巾洗脸。小婧三四岁时,外婆又教她吃饭前要把碗筷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从幼儿园回到家里自己换上拖鞋;每天自己穿衣服。外婆真不愧是个好老师,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很有一套,特别懂得鼓励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第一天教不会,第二天再教,仍不会第三天再教……而且从不责骂孩子。所以,外婆让小婧学什么,她都愿意学。
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小婧模仿着外婆的一言一行,因此,她的生活习惯也和外婆一样。平时喜欢安静地呆在家里看书读报,不喜欢出门活动,很少与外界接触,电视、碟片、书籍还有外公外婆就是她的玩伴。而且,外婆还常告诫小婧,外面比较危险,路上汽车很多,出门千万小心;外面骗子也比较多,有许多专门拐卖小孩的坏人,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讲话等。所以,小婧从不单独走出家门,也极少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在外公外婆的眼里,小婧是一个聪明懂事、文静可人的“乖乖女”。
上幼儿园期间,小婧就明显比同龄小朋友要懂事、乖巧,学什么都认真用心,做什么都完全听老师的。每当听到外人夸奖小婧“人见人爱”时,外婆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这可是她辛勤调教的成果啊!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婧上了小学,她的主要精力就放到学习上了。因为外婆认为,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小婧真是争气,一个学期下来,各科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可是,细心的老师发现,在学校里,小婧虽然成绩优异,但性格比较孤僻,不爱讲话;胆子也很小,就是在课堂上也从不主动举手发言;没有要好的同学,总是独来独往。
小婧相对于许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幸运的,有一个懂得教育的外婆含辛茹苦地在培养她——使她学到了很多知识,自理能力也不错,人际交往没有冲突。
但仔细分析,却不难看出其中的问题:老年人相对更愿意过一种平和宁静的生活,而成长中的孩子却充满生机,他们每天都在发育,需要更多的身体活动和交往活动来刺激成长,从而使他们日渐成熟。如果孩子和年轻父母在一起,就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小婧的身体活动需要和交往活动需要,无疑被外婆忽略了,外婆用自己对社会的体验,妨碍了让小婧自己去体验社会。再加上小婧本身就是一个气质类型较为稳定、动力较弱的女孩子,因此,造成她交往不主动,发言不主动,较为孤僻,胆子比较小,这对她适应社会有一定影响。
小婧在外婆的教育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无疑是一个乖巧、可爱、懂事的孩子,这是外婆最大的骄傲,但是,对于小婧性格孤僻、不爱讲话、胆子小等情况,外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外婆要多带孩子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多与外界接触。
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不仅对孩子的骨骼生长非常有好处,也有利于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每天晚饭后,带小婧出去散散步,认识一下周围的邻居。如果允许的话,可以祖孙一起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郊游、放风筝、钓鱼等。
其次,多给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