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孙女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一项艰巨而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光荣使命。所以做爷爷奶奶真的很辛苦!但是在辛苦中享受着孙女带给我们的那份快乐与温暖,甜蜜与幸福!每天都会因收获孙女童心的快乐而快乐。让我们的晚年过得更充实!更幸福!更有意义!
如果上帝允许的话,我们一定要助欢欢爸妈的一臂之力,陪伴呵护孙女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不能缺席于孙女的成长过程。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家人与老师细心、耐心的陪伴和教育,来共同分享孩子进步的点点滴滴。这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更有安全感,更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如果上帝允许的话,我们也要与孙女一起成长(大笑)。因为年纪大了的我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都不能适应欢欢成长的需要了,我们做爷爷奶奶也要与时俱进,在陪带孙女的过程中不断的去学习、去感悟、去实践,在陪带孙女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升华自己。
如果上帝允许的话,我们会用水滴石穿、持之以恒的教育理念,用循序渐进、一以贯之的耐力和信念,去抚育呵护孙女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的生命在第三代人身上延续,延续……
记录人:欢欢奶奶
这是一位伟大的奶奶,这是一位慈祥的奶奶,这更是一位与时俱进的奶奶。
我们天天在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因为这是历史的潮流。作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要与时俱进,也要像欢欢奶奶一样不断地去学习、去感悟、去实践,不断地去提高、去升华自己。
1.E时代的潮流奶奶
案例:
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这样给同学讲关于奶奶赶潮流的故事:
前几天,我发现书房的门一直关着,还不时地传来几声欢呼声。心里很是疑惑:奶奶在里面干什么呀!难道在上网?不可能,奶奶是绝对不会上网的……好奇心驱使我打开了房门,眼前的景象使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奶奶坐在电脑前,一手握着鼠标,一手紧握拳头,两眼紧盯屏幕,好像在玩什么游戏。我悄悄绕到她身后,啊!我差点叫出声来,原来奶奶在玩“植物大战僵尸”啊!她玩得那么专注,连我来到她背后也没发现。这时我看到奶奶快输了,禁不住叫出声来:“快!那边放‘坚果墙’,这边放‘樱桃炸弹’……”奶奶发现了我,欣喜地说:“小雨,快来帮我过这一关!”我熟练地操纵着鼠标,帮奶奶解决了难题。我惊讶地问奶奶:“你什么时候也研究起网络来了?”奶奶笑着说:“前段时间邻居王奶奶也刚学会上网。她对我讲,网络可神奇了,足不出户可以买东西,可以聊天,还可以看电视……我一听心痒痒的,到老年大学报了电脑培训班,学了不少,你玩的游戏,我也能玩了,还真有趣。以后你再也不用说跟我有代沟、没法沟通了吧?”
还有一次,妈妈发现家里的收纳箱坏了,正想去超市选购一个,奶奶知道了,笑眯眯地对妈妈说:“这个问题我来解决,看我的吧!”看着妈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奶奶把她拉到电脑桌前,打开电脑,在淘宝网商品搜索里输入了“收纳箱”字样。奶奶在一大堆五花八门的收纳箱图片中,选了一个紫色的箱子,转头问妈妈:“不错吧,就买这个。”奶奶又操作了网上购买手续。没过几天,收纳箱就送到家里了。瞧,奶奶也赶时髦成了网购一族了。
我奶奶就是这么潮流,这真是E时代创造E老人啊!
说起隔代带孙子,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老人思想陈旧、有代沟、跟不上时代潮流、不了解孙子的想法、沟通有障碍……不可否认,一些祖辈确实生活在新时代,却对新时代的观念的冲突、生活方法的改变、网络的盛行等等都无所适从。其实,生活中的许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思想还是很前卫的,他们有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有的是为了和孙辈减少代沟的影响,主动地学习外语、学电脑、了解一些时尚新词……
新时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要学会学习,和孙辈共同成长。作为祖父辈,应虚心接受一些新知识。可以选择适宜的学习途径,如看电视、报纸等,在短时间内接受尽可能多的信息。不能忽略了孩子这个重要的学习对象,多和他们交流分享,能获得在其他人那里得不到的资料,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2.我要给奶奶申请一个“唠叨”专利
案例:
一个小学生在作文《我的奶奶》里这样写道:
说实话,奶奶要是不爱唠叨,那的确是一个好奶奶。她一天到晚嘴嘀咕个不停,真让人受不了。
每天早上奶奶便开始了一天中的第一次唠叨:“快起来,赶紧穿衣服、吃饭……”我听得没意思,一扭头,又“呼噜呼噜”睡起来。过了一会,奶奶又来了,边看边催:“快起来,7点了,快穿衣服。”我慢腾腾地不想起来穿衣服,奶奶急了:“你都快10岁了,什么时候才能不让奶奶替你操心呀!”我穿好了衣服之后,洗漱完就去上学了。
我一上午也没有听到奶奶的唠叨。心里面呀,那可真舒服!可是,当我中午放学回家一进门,奶奶的“唠叨病”又犯了:“赶快换鞋!快来洗手……”“行了!真烦人!”我生气地对奶奶说。奶奶听了之后又唠叨起来了:“一个上午都在学校里乱摸,那些东西多脏啊,到处都是细菌,还不该洗吗?”说着便把我拉到卫生间里看着洗,嘴里还在说:“多打点肥皂,把手腕多洗洗,把指头尖多洗洗,洗完了多用清水冲洗。”
过了10分钟,开饭了,我由于早上没吃饭,端起饭碗吃起来,可就是这一顿饭也吃得不开心,奶奶在一边又唠叨起来:“多吃些青菜,别老吃丸子。”我装作没听见,奶奶不说了,我吃完饭,不高兴地上学去了。
下午放学回家,我刚放下书包,她就会一边帮我拍身上的灰尘,一边唠叨:“看,又把一身弄得那么脏!快去洗洗手再来吃饭,吃了饭到房间里做作业去!”作业刚写到一半,奶奶又唠叨起来:“细心点,别出错,写完后检查。”我又开始写起来。写完后就去看电视了。我正看着电视,她又说开了:“离电视远点!要是近视了,整天戴着眼镜多不方便。看一会儿就行了!”结果奶奶检查完,出了许多错题,奶奶又唠叨开了:“你写完后检查了没?你老是一做作业就出错,怎么办呀!”我听了很不高兴,可还被奶奶抓去书房改错题。
双休日,我要出去玩,奶奶又会再三嘱咐我:“别到马路上去,马路上车多。玩一会儿就回家啊!”
我怎么有这么一个爱唠叨的奶奶呢!奶奶,我给您申请一个专利吧,什么专利呢?哈哈!唠叨专利!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人上了一定年纪之后,爱唠叨是老年人的一种生理表现,尤其是老年女性。
也许案例中的奶奶并不觉得自己唠叨,只是出于关心而经常提醒孩子罢了。其实,唠叨和经常提醒是有很大区别的。经常提醒是家长的责任,对孩子积累经验、减少失误、提高自控能力都是有益的。而唠叨的结果则是使孩子反感,严重的会影响到和孩子的关系,破坏教育效果;同时也影响了家庭祥和、温馨、活跃的气氛,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唠叨是一种发泄内心压力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说对于唠叨者本人是有益的,尽管唠叨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但对于孩子来说,爷爷奶奶的事事唠叨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
对于一些人来说,唠叨可能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因为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说的话、办的事不放心,才会不断重复,软弱和紧张型的人也特别容易唠叨。孩子如果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后也会容易重复这种模式,也容易成为一个不自信的浮躁的人,时时觉得自己不安全,很焦虑,内心总是有种莫名的恐惧感,总觉得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另外,会对现实产生无力感,觉得自己什么事都有人操心,和自己无关,无法担当自我责任。其次,过分唠叨最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往往会反其道而行之,和孩子的关系容易疏离。爷爷奶奶觉得这样是爱,孩子却不这么认为。而且以后孩子如果遇到各种不良情绪,也不愿跟他们诉说,一方面怕引来他们的唠叨、抱怨和指责,另一方面认为跟谁说都没用,内心产生无助感。
那么,爷爷奶奶怎样做才能在教育孩子时避免唠叨又给予有益的提醒呢?
首先,要互相理解。
爷爷奶奶应该认识到自己爱唠叨这个特点,同时也应该明白唠叨并不能解决孩子所有的问题,更应该理解现在的社会环境变了,毕竟和过去自己年轻时不一样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已经过时了,如果整天唠叨,孩子听多了也会烦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唠叨自然会减少一些。对于孩子来说,要懂得、理解、体谅爷爷奶奶的唠叨是因为步入老年时期后,人的行为和情绪特点发生的一定变化,尤其奶奶更为明显。这是生理变化,并不是有意识的。只要能够体谅爷爷奶奶唠叨的苦衷,而且明白他们也是为自己好,自然也就不会烦了。
其次,要相互信任。
爷爷奶奶要相信孩子虽然还小,但是能够处理好自己的问题,一定等他们自己来讨教,即使如此,也要点到为止,讲究方法,不要没完没了。孩子也要尊重爷爷奶奶,不要发火,更不能烦他们。如果发现爷爷奶奶想唠叨,不妨转移话题。
再次,制定良好的家规,不必事事叮嘱。
爷爷奶奶没完没了地反复叮嘱,不但干扰了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还会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出现逆反心理。爷爷奶奶可以和孩子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家规和家务分工制度,给孩子创造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环境,而爷爷奶奶只负责监督和检查。
最后,养成说话干净利落的好习惯。
一些爷爷奶奶生怕孩子不听自己的话会吃苦头,因此就会不由自主地多次重复,这样反而使孩子认为:听不听大人的话无关紧要;不按大人的话去做,最多再听听他们的唠叨、发火,自己不会受到任何处罚。所以,爷爷奶奶必须养成任何事情只对孩子说一两遍的习惯,让孩子知道不听话会带来什么后果,学会自己承担不负责任的后果。
3.不要总拿我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
案例:
周末妈妈带欣欣去奶奶家,大伯家的哥哥在练琴,欣欣于是也跑了过去,不过照例是玩玩弹弹,不时偷个懒,讲点条件。爷爷奶奶见欣欣这样,就又教育了她两句,也依旧是说:“你怎么这么不认真,你看哥哥练琴多认真,你怎么就老想玩呢?”之类的话。练完了琴,爷爷把欣欣叫到身边,要和她说说话。他问欣欣:“欣欣,爷爷给你拿了乒乓球拍子,你练颠球了吗?”欣欣回答:“我没时间。”然后就跑开了。爷爷接着问:“你一天都干什么呀?你比哥哥还忙吗?你看哥哥现在打得多好呀。”欣欣没有理爷爷,继续在小屋找她爱玩的玩具。
过了一小会,奶奶又接着问欣欣:“欣欣的唐诗背的怎么样了?你哥哥可是3岁的时候就会背唐诗三百首呢。”欣欣小声的回了一句“我也会呢。”奶奶像没听到似的继续问:“欣欣这次英语考试考了多少分?”欣欣扬小笑脸兴奋地说考了98分,“才98分啊,哥哥考了100分呢。你怎么不学学你哥哥,你就知道玩……”
眼看着欣欣的小脸由兴奋变成暗淡,妈妈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为什么要总拿我的孩子跟别人比。于是,没等奶奶的话说完妈妈就找借口离开,拉着女儿赶快出了门。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的目的,是在于让“不同”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案例中欣欣的爷爷奶奶一直在说欣欣:琴没有哥哥弹得好、乒乓球没哥哥打得好、成绩没有哥哥考得好……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
当孩子经常被说成不如别人的时候,她也知道大人说的是事实,无力反驳和辩解,只能感到气馁,对自己丧失信心。尤其是在一个家庭中,当一个孩子被作为另一个孩子的标准时,时间一长,被比下去的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排除在这个家庭之外,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是“没用的”,是“不被喜欢的”,他们很有可能产生“反正我怎么做也比不上别人”“我做什么,他们也不会喜欢我”的心理。孩子一旦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自卑感会越来越重,会越来越没有斗志和热情。也许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但是因为这种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作怪,长大后一无所成。
针对欣欣的案例,需要三方真诚地沟通,而且都要适当地作出改变。
第一,对于欣欣来说。
一方面应该实话实说告诉爷爷奶奶,当他们总是拿自己和哥哥比较时心里很难过,而自己更需要的是他们的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仔细想想爷爷奶奶说的话,哪方面确实是自己的缺点,可以坦诚地向爷爷奶奶承认自己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够好,但是感谢他们能够提出来,自己会改正的。
第二,对于妈妈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