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丽在高中学习成绩总是排年级第一名,老师经常在班上表扬她,同学们看她的眼神里也总是充满着羡慕。她功课好,所以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去问她。刚开始,她虽然不情愿,可还是有求必应。
后来,她就干脆拒绝了,原因是惧怕别人超过她。同学们经常议论:“她怎么那么小心眼啊,你看人家张秋桐,学习虽不如她,可也没像她那样。”渐渐地,她的成绩依然优秀,老师依然在班上夸奖她,只是校园里的她永远只是孤单一人,身边不再有围绕她的同学……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小心眼、思想狭隘在思想上表现为:遇到一点委屈或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有的孩子听到老师或家长一两句批评的话就接受不了,甚至痛哭流涕;有的对学习、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失误就认为是莫大的失败、挫折,长时间寝食不安。这些情况在女孩子中比较多见。它在行为上又表现为:人际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义气”,只同与自己一致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这些情况在男孩子中表现突出。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需要走的路也很漫长。思想狭隘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仅会使自己陷入懊恼、忧伤的恶劣心境中不能自拔,甚至还会因为不能冷静坦然地面对社会而产生迷茫。因此,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消除狭隘心理,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
父母该怎么办?
父母要加强孩子的人生观教育。通过人生观教育,使孩子明确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充分挖掘生命的潜能,为社会做贡献,给别人、给后人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有了远虑则无近忧,把眼光放得远一些,自己一时的得失就算不上什么了。引导孩子把眼光放远,心胸拓宽,事事从长远考虑,处处以集体为重,对整体、全局有利的人与事就能容忍和接受了。总之,家长要教育孩子把眼光从狭隘的个人小圈子中解放出来,抛开“自我中心”,就不会遇事斤斤计较,“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
家长需要纠正读书为上的错误思想,对孩子全方面培养。家长片面追求孩子的分数,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教育会造成孩子唯书是背的心理定势,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孩子们死读书,读死书,知识面窄,思维缰化,久而久之习惯于以书本知识代替一切,对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弹性较大的事情也拿严格的书本知识不折不扣地要求、衡量和评价,出现偏激的认识。
而一味的要求孩子考上好大学、出人头地的思想,则会让孩子误解为把高考视为人生中唯一奋斗的目标,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极易导致同学出现互相倾轧、互相嫉妒、彼此敌视的不良心态,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家长应该不仅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同时也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健康少年。同时,家长也要全方面培养孩子的各项发展,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提高家长自身素质,优化家庭教育。家长担负着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在对孩子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影响着子女的性格。因此,家长要给子女提供模仿的榜样,必须首先优化自己的性格,给子女以良好的熏陶和感染。家庭教育力求采用民主型教育方式,养成子女诚实、开朗、团结协作、亲切友好的优良性格。
帮助孩子加强交往,摆正孩子的位置。孩子狭隘心理往往是与“个体与环境间缺乏交流”相关的,交流的缺乏,导致心胸的狭隘;而狭隘的心胸,又造成自我封闭,限制交往的开展,如此恶性循环,个性就在狭隘的坐标系统中进一步强化。为此,家长要帮助孩子扩大交际面,加深孩子与外界的了解与沟通,使孩子更透彻地了解别人与自己,增长见识,拓宽心胸。坦诚的态度、宽阔的胸襟必迎来各方朋友互通信息,彼此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青少年狭隘心理的产生是后天的因素:
封闭的生存环境
目前的青少年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早在学前阶段就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的天真烂漫,以及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在狭小单调的空间里,他们缺乏和同龄小伙伴的群体嬉戏、追逐、游玩,缺乏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学习机会,无论是玩具、糖果还是父母的宠爱,他们都完全独占,因而,很难培养出“谦让”、“爱别人”、“互相帮助”、“与别人合作”等精神,也不懂与别人分享的乐趣。他们心目中只有自己,极易形成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的狭隘、自私的性格。
入学之后,在父母“殷切期望”的砝码之上,又加上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双重压力使孩子的眼中只有“高分数”、“第一名”。为了它,学生放弃了班务工作,放弃了课外活动,放弃了电影、电视,放弃了适当的家务劳动,放弃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总之,为了登上金字塔尖,他们可以放弃一切。诸多的放弃使孩子的生活空间大大缩小,最后只能退缩在作业、练习、书本之中。长此以往,孩子的知识结构残缺,眼界狭窄,个性偏激,心胸狭隘,人情冷漠,心情抑郁,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失衡心态又极易造成“意识狭窄”,出现狭隘的思维。学生为追求“第一名”而表现出的孤注一掷,为取得高分数而付出的全身心的努力,又使他们极为担心失败,害怕挫折。
为此,他们嫉妒超过自己的人,敌视与自己展开竞争的人。一方面他们为维护自己心目中完美的自我形象而表现出自负;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现实中的不完美而深感自卑,为掩盖自己的欠缺而自我封闭,为防止别人的进步对自己构成威胁与伤害而担忧、猜疑……虽然竭尽全力,虽然长期经受着多种矛盾、冲突的吞噬与煎熬,也总达不到十全十美的境界。于是,他们开始身心失衡,认识偏激,稍不如意即暴躁易怒,带有强烈的神经质特点。
家长的性格特点及教养方式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意识、道德观念首先通过家庭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赏罚褒贬,他们的世界观、信仰、思想、作风、接物待人的态度对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选择性的儿童来说,起着性格上的奠基作用。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生活在“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家庭里,接受父母所谓的“为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教育,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为人生信条,那么,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人,必定是个心胸狭隘的人。所以,许多孩子的性格完全是父母性格的翻版也就不足为奇了。
认识上的挫折经历
青少年阅历浅,经验少,生活条件优越,成长过程顺利,平时受父母保护较多,缺乏社会生活的锻炼,缺乏独立思考、计划、安排的机会,初次遇到问题,容易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想得过于顺利,以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参与实践,免不了出现貌似“果断”的言语和行为。由于缺乏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虽快不准,带来的是挫折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