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陪孩子长大: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14503800000055

第55章 每次考试前我就头晕——孩子得了“考前焦虑症”怎么办

小岚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学习成绩一向很优秀,在班级经常能排进前十名,家人都希望她能考入重点大学。去年离中考还有两个月时,小岚突然说自己头痛、心慌、身体不适,无法参加学校月考了。从那以后,只要一提高考,小岚就面色发灰、惊恐不安,后来就开始不吃饭,还说自己头疼、肚子疼。无奈之下,家里只好为小岚了办理了休学手续,让她在家休息,连高考也没参加。

不料今年高考临近时,小岚又开始一听到考试就头晕、惊恐,甚至有几次都晕了过去,没有办法,小岚的妈妈只好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临近高考,很多考生将要走向考场。在这关键的时刻,却有很多考生陷入了焦虑当中。如,有的人担心自己考试失败;有的临近考试了,却怎么也看不进书;有的人盯着书本,心却一阵阵地慌乱,一直在想“我该怎么办”……

参加高考的学生问题虽然各有不同,但其表现通常为尽管感觉复习的任务十分繁重,内心也感到时间的紧迫,但在行动上却怎么也紧张不起来,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地复习。因此,他们内心十分烦燥不安,对时间的白白流失非常懊悔,并对自己的这种状况百思不得其解。这实际上是考前的一种焦虑反映。

引发考试焦虑症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对升学的担忧是导致孩子心理紧张的主要原因。上高三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有升学的渴望,希望考上大学,特别是考上名牌大学。然而,高考毕竟有很强的竞争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这就必然引起考生对升学的担忧,从而导致他们内心不安、焦急与紧张。

高考科目多、任务重,搞题海战术是导致孩子考试焦虑的关键所在。一些老师为了抢时间,提高自己所任学科的成绩,大量订购复习资料,搞题海战术,结果孩子只能靠拼脑力、体力来应付,每天除吃、睡外,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做题、背资料上。当孩子长期辛劳而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时,往往会失去学习兴趣与信心,陷入极度悲观、焦虑之中,个别孩子甚至会逃学、出走。

家长的过高期望与要求,给孩子增添了焦虑情绪。家长通常对子女的学业要求很严,期望过高。同时,家长对教师水平的评价也是以孩子升学率为标准的,从而促使教师与家长一起对孩子施加压力,这就促使孩子产生考试焦虑症。

父母该怎么办?

很多家长不知如何疏导孩子情绪,为了不给孩子增加压力,不断提醒孩子“不要紧张,放松心态”、“考不好没关系”,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焦虑感。有的家庭,因为孩子进入高三就改变日常生活环境,全家人小心翼翼,这种氛围更会强化孩子的焦虑情绪,担心家人付出那么多自己日后无法回报。

孩子在这种环境下习惯于压抑情感,与家庭沟通不良,不安全感和独自承受的焦虑情绪就会在偶尔因睡眠问题导致考试失利的触发下倾泻而出。如:总是担心别人会怎么看自己的笑话,老师对自己是否会失望,父母对自己是否满意,甚至想到以后的生活,从而导致“考前焦虑症”。

高考的焦虑和压力是每个孩子必须面对的问题,家长不要因孩子出现焦虑便认为不正常,过分担心。事实上,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和能力的发挥。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焦虑情绪反而会把问题放大,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把焦虑程度恢复到正常水平。

避免加压不是说对高考导致的情绪问题避而不谈,其实孩子在经历高强度压力时,内心很希望父母能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当孩子出现性格改变、烦躁、爱发脾气,家长不要刻意回避或对孩子指责攻击,也不要马上要求孩子讲明缘由,最好的方式是沉稳地陪伴,待其情绪得到宣泄后再尝试去了解其心结所在。

不论孩子的情绪是否稳定,家长应试着做一个倾听者。沉着和陪伴表达的是:“我很在乎你”、“我想知道你遇到了什么事”、“虽然你现在的状态让我觉得不安,但无论怎样,我都爱你”。当孩子接受了父母的这些表达,感到安全和可信任后,和他讨论怎样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就是一件简单且能促进亲子关系的事了。

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制定一个合理规范的作息时间。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每天的大致安排,促进与孩子的交流;另一方面,具体化的目标比较具有可实现性,也可让孩子感到踏实。最好能设置阶段性的目标。如,孩子这一周的学习任务有哪些?我需要付出哪些努力来达成哪些目标?目标不宜过高或过低。每周安排一定的放松活动,给孩子自主的生活空间,把安排的决定权给孩子,不要一味地把所有事都设置好,或提供很多孩子不需要的东西,应尝试去体会孩子真正的需要,做到平等地交流。不要总是去评论、批判,更多地要尝试换位思考,体会孩子的感受。过分紧张时,你可以尝试做一些让呼吸和身体放松的运动,最好配合轻柔的音乐,效果更佳。

家长要引导孩子面对现实,放眼未来。告诉孩子无论高考的结果有多么糟,这件事都已经成为生活中的过去时,我们都要一起面对。可以和孩子探讨第二年复读的计划,也可以考虑先就业再上学,讲明学习的途径很多,成才的标准也不是只有高考成败这一项。

孩子高考前几天的调节策略

作息时间的调节

制订作息时间计划。考前最后一个星期,学校几乎都会停课,让孩子自己回家复习,这时需要意志力坚持最后的冲刺。应该把每天的复习功课、文体活动、休息与睡眠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并制订出计划贴在容易看见的地方,防止在家忙乱地复习,使生理节奏感与心理节奏感增强。

调整生物钟。按照高考上午开始时间与下午开始时间复习功课,有助于进入高考状态,充分发挥已掌握的知识。

调整睡眠。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晚间睡眠调整到10点左右,早上6点或6点半起床。

考场心态的训练

以高考心态做试卷。考前以高考的心态做试卷,到高考时就才会有平常心。如果认为自己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卷子了,临考前一个星期不做,看看就行了,可能会导致考试时手生,影响发挥。

不想考试后的事。由于高考是一场持久战,在看到黎明的曙光时,容易展望未来,但这时还不是展望的时候,提前去想考后的安排容易分散注意力。考前是集中心思、全力以赴迎考的时候,千万别高兴得过早。

不再做难题、偏题、怪题,以免自信心受打击,因小失大可不划算。

最后的冲刺

抓住最佳记忆时间。心理学研究证明,早晨起床后半小时和晚上睡觉前半小时由于不受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的影响,记忆效果最好。因此,应在早晨起床后半小时及晚上睡觉前半小时复习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内容。

身体状态的调整

参加自己喜欢的文体活动,以便调节情绪、消除疲劳、养精蓄锐,以稳定、饱满的情绪迎战高考。但参加体育活动时,切忌剧烈运动,防止受伤。另外,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胃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