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的妈妈说:“女儿自从上初二开始越来越注重打扮了,以前都是我给她买衣服,但是在她进入初中二年级后,突然提出自己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样的衣服,而且总是说:‘同学们都有这样的衣服,所以我也要穿。’每天早晨起来,她就待在洗漱间里半天都不出来,每次都在镜子前面做各种表情,给自己梳各种各样的发型。每天要花很多的时间在梳妆上,有时候早上拖拖拉拉的,弄得上学都迟到,衣服更是想要一天一换。最近,她又说自己胖,每天晚上都不吃饭,回家不先做作业而是转呼啦圈,说是要减肥。她一米六多的个子才90斤,根本就不胖。看她这个样子我真的好担心,不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就会相继进入青春期。在这个时期,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的许多变化,其中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孩子比原来爱美。
例如:有些男孩子不再像过去那样邋遢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衣服也要“挑三捡四”了;女孩子特别爱照镜子,喜欢穿时髦衣服,用妈妈的化妆品等,这都是孩子模仿成年人的标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例外,上述表现都是正常的。但对衣着打扮过分投入,以致不能专心学习,或者是有浓妆艳抹、烫发、戴首饰等不符合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行为,那就是过分爱美了。
青春期孩子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比较“爱美”了,爱打扮自己了。青春期之前,父母怎么打扮他们都可以。但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在关心自己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把一些兴趣和时间用在如何打扮自己以及别人是怎样打扮上面。在穿衣、发型等装饰上,表现得比较“时髦”,尤其在外表上,特别引人注意;喜欢得到别人赞扬以及不甘心落于人后的愿望,是根深蒂固的。对于女孩子来讲,把兴趣用在外表形式打扮上,是有其特殊的心理功效的,那就是:吸引异性的注意,引起同性的羡慕。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她们就感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父母该怎么办?
探究原因后,如何来引导好孩子的行为呢?
青春期的孩子在追求美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偏执倾向。孩子爱打扮、注重自身外表的修饰,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孩子们年龄小、阅历少,对美的本质认识还较肤浅,在追求美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偏执倾向。例如,盲目节食减肥保持苗条体形,穿着打扮上过分追求成人美,追随时尚、刻意修饰、矫揉造作,也就失去了少年纯真、健美和青春气息。
针对孩子的爱美心理及对美的认识上的偏差,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要使孩子明白美是一种寄寓在和谐、统一、协调、相宜之中的。一个清丽的女孩把自己打扮得珠光宝气便俗不可耐,与中学生的身份极不协调,这又美在何处?盲目节食减肥即使减肥成功,却成为一个体弱多病、弱不禁风的人,还有什么美可言?家长要使孩子明白,美不仅仅停留在外表上,而是主要体现在其内在品质上。一个人如果光外表是美的,而他在言行上却流露出粗俗的举止,给人的感觉是极不舒服的,更谈不上有任何美感。中国有句话叫“秀外慧中”,“秀外”即外表美,“慧中”即心灵美,只有既“秀外”又“慧中”,做到内外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美。
同时,家长也不要对孩子对衣服的选择进行一味的否定。孩子会自己挑衣服,应该肯定她有主见,但要引导她选择适合自己身份的衣着。并且家长要和孩子多交流、沟通。比如家庭的经济情况可以对孩子公开,让她了解;也可以向她说明买太昂贵的衣服,家里条件不允许,对她来说也没必要,取得孩子的理解。这样,孩子就会在选择服饰上有所考虑。
此外,家长要提醒自己不要太以孩子为中心,不要事事都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来说,适当地进行吃苦教育还是有必要的,并且从社会的角度、安全的角度来说,也别让孩子穿太昂贵的衣服。
看似简单的穿衣打扮,会影响孩子一生。着装是一种综合艺术,色彩、线条、结构等对儿童的行为、心理有很大影响。着装也可以说是成人对儿童早期审美教育的一种物化行为,这种教育和引导从儿童的视觉渴望那一刻开始,伴随孩子一生。3~5岁的孩子,对色彩的认识逐渐成熟,这是培养儿童对色彩感受、形状认知变化、衣物贴身感受的时期。
当儿童具有一定行为能力时,服装的装饰和款式逐渐让他们在穿衣行为中获得知识积累,从而完成着装教育。在不同家庭环境下,由于父母职业、年龄、性情、审美的不同以及家庭文化、经济状态等不同,儿童会形成不同的服装心态和理念。所以,父母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着装教育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