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补习回家的亚杰在回家的路上被奔跑的南岸撞倒在地。亚杰生气地爬了起来,和同学追住了南岸让他道歉。南岸不服气地拒绝道歉,亚杰和他的同学就把南岸围住痛打了一顿。不甘心的南岸,立即叫来朋友黄敏、着勒、崔宇三人,他们找到了尚未走远的亚杰理论。此后,两伙人扭打在一起,最后南岸因为人多获胜了,但是也因为打架他们和亚杰一起被警察带到了公安局。
警察问还在念初中的黄敏、着勒、崔宇为什么要和南岸一起打人,他们都说:“因为大家都是好兄弟,所以要讲义气,兄弟被欺负了当然要帮忙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或看到有不少孩子乐于“行侠仗义”。行侠仗义本来是一种好的行为,可是孩子这种不分是非、盲目行侠仗义的行为和心理,确实令我们感到担忧。
因为孩子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有时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可能会在好奇心、好胜心、盲目崇拜的不良心理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还有的孩子可能受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腐蚀和诱导,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畸形的追求,因此也可能产生盲目的行侠仗义的心理和行为,有时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
作为父母,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的孩子在外边打了架,挨打的同学到家里告了状。当你质问他为什么这样的时候,他却若无其事地回答:“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了朋友当然要打架。”你可能会被孩子不以为然的样子激怒。兴师问罪,动辄训斥,甚至打骂起来,或者索性勒令孩子以后不许同他的朋友来往。实际上,训斥也好、打骂也罢,决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反而会激起孩子反抗的心,甚至会再次和别人大打出手。
父母该怎么办?
遇到孩子和人打架这种事情,父母要冷静,要用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同孩子谈心。由于青少年的思想比较单纯,感情也比较真挚,因此,他们很容易把友谊和哥儿们义气混为一谈。孩子们出现这样的误解是合乎常理的,用不着动怒,关键在于教育孩子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这种教育应该是循循善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教育,以启发孩子觉悟。如,眼见朋友犯错误了也不指出来,反而包庇,表面上似乎是够朋友、有义气,实质上是在害朋友。
父母必须教育孩子为人要诚实、勇敢、正直,不能虚伪。要告诉孩子任何伪装的东西都是不能持久的。为了义气,相互隐瞒彼此的短处,相互包庇各自的错误,这些都是不诚实的表现。有时候,孩子们之间的所谓“义气”,事实上是害怕相互报复,明知别人的错误,但怕讲出来之后会遭到同伴们的殴打。对此,父母要教导孩子正直,敢于当面劝朋友,不护短。
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同伴真的做了坏事,那么就一定要查明情况,帮助孩子认识错误,主动承认错误。不能简单地训斥和打骂,或者不让孩子与同伴们在一起,那样只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反感甚至敌对的情绪。或者,孩子被强迫不能与同伴相处以后,有的会转入“地下活动”,使父母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也就无法进行教育。还有的则会索性不与任何同学来往,落落寡合,形成孤癖的性格,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友谊和“哥儿们义气”的区别:
青少年渴望友谊,但是常常误把讲“哥儿们义气”当成了真正的友谊。其实,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挚的情感,是一种高尚情操。友谊会让你赢得朋友,当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朋友会无私帮助你;如果有了烦恼和若闷时,可以向朋友倾诉。
而“哥儿们义气”源于江湖义气,它只为“哥儿们”私利而不分是非,不讲原则。他们以“哥儿们”相称,以“义气”相标榜,只讲“哥儿们”,常常干出一些蠢事,甚至不惜坠入犯罪的深渊。诚然,友谊需要互相理解和帮助,需要义气,但这种义气是要讲原则的。如果不辨是非地“为朋友两肋插刀”,甚至不顾后果、不负责任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这不是真正的友谊,也够不上真正的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