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的小敏总是觉得自己的爸爸很严厉,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严格。有一次,小敏因为马虎做错英语选择题,爸爸就要求她把所有的英语卷子重新做一遍,为的就是让小敏记住教训,避免下次再犯。还有一次,小敏模拟测验得了95分,高高兴兴地跑回家告诉爸爸,没想到爸爸不但没有表扬她,反而说:“为什么还差5分?怎么没得100?”
小敏觉得很难过,尤其是当看到好朋友芳芳得到父母的表扬时,更是羡慕不已。她不明白,为什么芳芳没有她的表现好都能够得到夸奖,而自己却只能受责备。小敏开始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行,都会犯错。
小敏整天闷闷不乐,在班里也越来越不愿意说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考试过分紧张。班主任感觉小敏的情绪不太好,所以就找到她谈心。当老师把小敏最近的表现以及她的想法和感觉告诉小敏的爸爸时,小敏的爸爸吃了一惊。他一直认为对孩子要求一定要严格,如果从小不严格,长大后就会没有规矩。学习也是如此,初中的基础没打好,会影响高中甚至上大学后的发展。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小敏爸爸的想法并没有错,规则确实需要从小建立,学习习惯也需要从小养成。但是如何建立和养成呢?严厉苛责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小敏爸爸的初衷显然是好的,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被孩子所理解。
所谓自我认同,即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它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与外界反馈存在密切联系,因为,此时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客观评判的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他们对自己行为判断的重要标准就是他人的评价,尤其是最亲近的人的评价,比如父母。
经常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会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被喜爱的;反之,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批评,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没有能力的、不被喜欢的,进而导致自卑、怯懦、退缩等心理行为问题。因此,适当地表扬对于孩子自尊、自信和自我认同感的建立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父母该怎么办?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同和肯定,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更是如此,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极好的推动力。当孩子的良好行为被肯定时,他们就会倾向于再次表现这些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好孩子都是被夸出来的”。家长的赞扬会使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喜爱、认同和接纳,这不但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还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忽视孩子的不足,过度赞扬同样可能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所谓“赏罚分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就应该肯定,做得不足的地方需要家长指出并帮助孩子改进。
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70%左右的孩子处于“认同感混乱”状态,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方向是什么,他们不去思考或者没有能力思考这类问题;30%左右的孩子则处于“提前结束”状态,他们以为自己已经明确了未来的方向,但实际上没有经历过思考过程,把父母的安排误认为是自己的决策了。
进入青春期后,部分孩子开始主动思考这一类问题,思考人生的价值,寻求合理的答案,这称为“延缓偿付”状态。这个过程是十分困惑的,甚至是内心痛苦的,所以,有心理学家称这种状态下的孩子是处于认同危机之中。孩子内心痛苦的程度与是否长期处于这个状态之中有关,如果很早就开始思考,却迟迟得不到答案,就会产生强烈的痛苦感,而且出现自尊水平下降、亲社会性表现减少、外在表现还不如青春期前时的情况。当这种痛苦很强烈的时候,孩子会急于摆脱,因此可能胡乱选择自己的人生,甚至走上反社会的生活道路。
当思考获得结果以后,孩子想明白了人生的价值,确定了生活的目标,对自己有了明确的定位,这就称为“认同感获得”状态,困惑消失了,心情也轻松了,孩子也就成熟了。
可以看出,认同感获得状态,是最没有心理障碍的状态;提前结束的状态,暂时不会有问题,但很可能迟早会进入延缓偿付状态;认同感混乱状态,孩子的心理一般不会有严重问题,但情感冷漠,对未来无动于衷,也是一个不利于发展的状态;最后,延缓偿付,是进入认同感获得状态的必经过程,但也是一个心理脆弱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时间太长,会发生严重问题,这时就需要外界帮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