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川和壮壮都上三年级,两家很熟。一天,两个小家伙为了踢足球打了起来。壮壮个小但是却很凶猛,大川块头儿大拳头猛,最后却被壮壮打败了,哭喊着找他妈妈去了,因为壮壮用指甲在他脸上刮了一道。
不一会儿,大川妈妈就气急败坏地带着儿子去找壮壮的妈妈了。两人很快取得一致意见,严禁两个小孩子在一起玩儿。回家后,妈妈对大川面授机宜:“谁再打你,你就使劲儿打他。”没过多久,她的话就立竿见影了。没记性的壮壮又凑过来,大川以为他来挑衅,上去一下子就抠去了壮壮脸上的一块肉。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一般来说,孩子之间的“争吵打斗”与成人之间的“争吵打斗”性质不同,这种“争吵打斗”仅仅是一种游戏或嬉戏行为,吵完打完便烟消云散,转眼之间又会快乐地玩耍起来,所以家长没有必要去辨别孰是孰非,更不能教唆孩子用打架的方式进行报复。
其实,孩子打架是常常发生的事,即使是一点点小事,也能让他们大动干戈,甚至扬言以后再也不理会对方了。可是过后,他们往往忘了他们曾打得怎样的激烈或是怎样的恶言相对,不出24小时,他们又搭着肩膀称兄道弟了,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
孩子没有隔夜仇,作为老师和家长也不必过分紧张,更不可介入孩子的纷争,把原本简单的事搞得乱七八糟,让孩子之间的友谊受到损害,甚至害他们反目成仇!打架,也许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架打完了,矛盾也就化解了。
当然,作为家长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毕竟孩子的自我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比较差,一冲动,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危险”,因打架而出现伤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家长在平时应提醒孩子注意人身安全问题,让他们意识到打架的危险性,引导他们做事要冷静处理,不能动不动就动用武力。
父母该怎么办?
小孩子都很喜欢模仿成年人,不喜欢成人老把自己当小孩。父母可以抓住孩子这一心理特点,让他们意识到:打架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是小孩子的行为。他们出于模仿成人的欲望,自然会提醒和约束自己。以上属于预防性教育。
若是已经发生,而且事态轻微,就不必过分忧虑或紧张,这时只需要稍加引导就行了。训斥太过,只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或是把过错推给打架的另一方,导致问题严重化。
通常孩子较不会去分辨是玩游戏还是起争执,也许只是互相推挤比谁的力气大而已,但是看在大人的眼里就变成好像在打架一般。因此,对于孩子的打架,宜多观察后再下定论,以免因误会而大声责骂孩子,造成孩子的委屈。
若是喜欢常跟别人打架的孩子,身为父母或师长,首先应了解孩子是因何原因起争执,并要向双方说明任何事不是光靠打架就可以解决的,还有许多的方法可以来处理争执,而且只要动手打人就是不对的行为。
对于不同的原因要给予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因在课业上没有成就感,才造成孩子想借打架来引起别人的注意,那么父母可以找出孩子的其他长处,给他发挥的机会,建立其成就感。对仗义执言的孩子,可以肯定其正义感但可以改变做法,可以告之,可先向老师报告取代当面冲突。至于讲话的口气不会修饰者,则告知孩子说好话对自己及别人都受用,可以举一些好话的案例来改变孩子说话的态度。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任性。与小朋友的游戏中遇到意见有分歧,就会出口骂人或动手打人。对于喜欢打架、骂人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分析其原因,然后针对各种不同的原因进行教育。
把打人、骂人当做好玩的事情。2~3岁的小孩把打人作为好玩,打了人后还觉得很开心,有的成人反而逗孩子说:“真有意思,来,再打一下。”时间一长,孩子认为打人很好玩。因此,一旦发生孩子打成人,应严肃对待,不予理睬,时间一长,他就会觉得打人没意思了。
由于父母过分溺爱,养成孩子非常任性。在与小朋友交往中发生意见有分歧,他不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而选择了打架或骂人的方式。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除了不能过分溺爱外,应该教孩子一些处理问题的技巧。
受了父母不良的影响。有少数父母本身举止不文明,双方爱吵架,甚至打架,摔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模仿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比较粗暴。有少数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非常粗暴,动辄打骂,使小孩在打骂中长大,于是他就认为只有用打骂才能解决问题。因此,为了使孩子不打架骂人,父母必须改进自己教育子女的方法。
18.书包落在学校里了
孩子不再丢三落四天天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可她就是有一个毛病,爱丢三落四的。前几天,她到表姐家去做客小住了几天,回来的时候却把书包丢在了汽车上。而且,天天经常早晨去上学的时候找不到红领巾,写作业的时候找不到文具,放学回家又找不到开门的钥匙。无论父母怎么提醒天天注意,但是天天这个毛病就是改不了,实在让父母感到头疼。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天天这样的孩子,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单纯,过分地训斥,其实,所有的人都会不时地丢东西,孩子因为小所以会把一些事情不放在心上。作为父母的要理解孩子,适时的帮助孩子改掉丢三落四的习惯,而不是一知道孩子丢了东西就劈头盖脸的责骂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害怕父母,甚至丢了东西害怕责骂而选择说谎,养成了说谎的坏习惯。
父母该怎么办?
一般都认为,丢三落四与乱放东西有关。东西用过之后随手一扔,等到下次再用时就找不到了。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提醒孩子物品摆放有序,东西用过之后及时放在回原位。
对于重要的贵重物品,不能一丢了就买,这样一来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改掉丢东西的毛病,还会使他认为什么东西都无所谓。只有当孩子感到东西丢失后很不方便,才可能尽量少丢东西或不丢东西,才会改正丢东西的毛病。
给孩子买一本挂历和一本记事本,帮他把所有的安排以及需要做的事情都写在上面。帮他养成一个习惯,每天在吃早饭的时候,都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写下今天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发现他忘记了什么的话,不要立刻提醒他,而是让他检查一下自己的记事本,看看有没有漏掉什么事情。
设定更加具体的要求。当有依据可以遵循的时候,孩子就会按照规矩做事,甚至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烈的责任感。如果孩子对早晨要做什么都很清楚的话,就不会忘记带午饭,不会把书包落在学校。把要做的事情都写下来。比如,回家;放好午餐包;吃点零食;完成作业;准备桌子;吃晚饭。如果在一周内每天的活动并不太一样的话,那么,你可以做几份表,“一、三、五”一份,“二、四”一份,周末一份。
对于那些父母怎么帮助克服,也改不掉丢三落四习惯的“马大哈”们,家长可要注意了。因为,你的孩子可能得了“感觉综合失调症”。而感觉系统失调则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运作。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认知能力。具体表现就是孩子学习能力较弱,心理发育迟缓、人际关系欠佳。感觉统合失调按照人体不同的感觉系统分为五部分。如果家长发现学龄前孩子有相应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给予针对性的训练,则有可能纠正。但要注意从简单到复杂,要保持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视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常会出现阅读跳行漏字、抄错数、做事缓慢马虎丢三落四。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可让他们多玩迷宫、涂色、点线连画和各种快速记忆游戏。
听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则多数表现为记忆力差,经常忘记老师口头布置的作业,他们上课时总是东张西望,爱走神。这样的孩子可以对他们的听力进行“轰炸”式训练,每天集中时间讲故事并让其重复或做组词造句及看图说话训练。
触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往往对别人的触摸十分敏感,易受惊吓爱发脾气,有攻击倾向。对这类孩子,家长不要在他发脾气时说教,经常让其进行游泳、跳绳等运动。可在家中进行刷身游戏,用毛巾、海绵、软刷子或刺球,以中等力度刷孩子的手臂、前胸、后背、足部。也可进行抓痒游戏,让孩子躺在床或沙发上,用手抓挠其腋下、胸口,根据孩子的反应来控制力量的大小和刺激的强度。
平衡统合失调主要是前庭发育不完善,这些孩子往往平衡性差,分不清左右甚至常穿反鞋子,喜欢或极度厌恶登高和旋转;双手协调不好,精细运动不佳,注意力分散自控能力差;爱搞恶作剧、浮躁。这类孩子可以经常玩摇摆毛巾被游戏,把孩子放在毛巾被或床单中间,父母各拉一头,左右或上下抖动,使其随之摆动。也可以让孩子拿着小球,一边摆动一边向固定目标投球,平时要鼓励孩子走便道牙子或独木桥、玩滑板和荡秋千。
本体统合失调的孩子多数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差,笨手笨脚,容易摔跤;做事拖拉、磨蹭,自理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唱歌跑调;喜欢让大人搂抱等。这类孩子可通过跳蹦蹦床、拍球、打滑梯、钻隧道、剪纸等游戏训练达到治疗目的。同时要锻炼其长期承担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取报纸、择菜或给花浇水等。
与其他疾病不同,感觉统合失调治疗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最有效的时机是小学三年级以前,一般而言,经过2至3个月持续运动和游戏训练,多数孩子完全可以改变。如果在家庭中自行纠正效果不理想的应到专业机构进行系统的儿童感觉统合训练,这种训练首先由心理专家测试评估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程度类型,然后制定相应的训练课程。训练课程是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
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治疗过程中家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首先自己要进行心理调适,不给孩子压力,使他觉得自己是有病的人。除必要的训练外,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融入小伙伴中,走出孤独与乏味,要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定期参加各类体育锻炼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