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小刚特别不情愿早起。就在妈妈半拽半劝扶他起床时,小刚突然大喊一声:“×××,我不想起来,就是不想起!”一时间,妈妈呆住了。她百思不得其解:家里从来没人说过粗话,更别说这种带黄色字眼的话了。儿子是跟谁学的?该拿他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10岁左右的孩子对性的概念懵懵懂懂,粗话对他们来说更像一种发泄情绪的符号,他们并不明白其代表的确切含义。
有统计显示,目前在中小学生中,说粗话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与学生从电视、网络、杂志等多个途径接触成人世界有关。由于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所以不少人错误地认为,说粗话就比别人威风、厉害,能一句话将对方噎得无言以对,是有本事的表现。于是,孩子听见一个词后,尽管并不了解其意思,也盲目模仿。
面对孩子第一次说脏话,家长们通常表现得相当惊愕,而后严加指责,认为孩子“不学好、小流氓”,还不停追问孩子是从哪里学的。这样反而会起到强化作用。
父母该怎么办?
说粗话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是缺乏教育的表现,它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发生在孩子身上,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
学着说粗话。没有是非观念,是儿童的特点。别人骂,我也跟着骂,这是孩子学骂人的一种普通心理。作为父母,要分清孩子是跟谁学的,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被迫骂人。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小伙伴之间:因为两人发生了矛盾,以牙还牙,结果受了欺负,只好借骂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时,父母千万不能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通,或袒护自己的孩子,而要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教孩子用谦让的态度来解决小伙伴之间的纠纷,并应明确表态。孩子怕失去父母的爱、怕失去小伙伴的心理,会促使孩子改掉自己的不良言行。
习惯骂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口成“脏”的孩子虽为数不多,但影响不好。对这样的孩子,应采用暂时的冷漠,不理睬他,用不高兴的脸色、严厉的语调等来对待,这些都会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抑制、减少他的不良行为,从而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孩子刚学说话,好奇心强,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尔听见别人说一句脏话,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跟着学了。父母切忌觉得挺好玩而故意引逗他或哄然大笑,这样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应该告诉他:“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宝宝不学。”把不文明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有的父母平时不太检点自己的言行,孩子受其影响,也学会了说粗话。这样的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严于律己,从头做起,为孩子营造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其次,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教孩子学习礼貌用语。如果父母偶尔再犯,那么就应该坦诚地跟孩子检讨:“刚才是由于不高兴,说出了那句话,我们是不对的,你也不要学,今后我们谁都不说这种话了。”
总之,孩子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难免会受到各种不良言行的影响,说粗话也是如此。父母对此要采取一些相应的防范措施:一方面,要尽量让孩子避免接触周围不良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听不见脏话,学不到脏话;另一方面,又要增强孩子的“免疫”力,教孩子明辨是非,告诉他们,骂人、说粗话是不文雅的行为。
另外,父母要关注孩子周围小伙伴的情况,为孩子选择讲文明、懂礼貌的伙伴,以减少相互学骂人的机会。不良行为一旦成了习惯,克服它是要有一定的过程的,在帮助孩子纠正骂人的坏习惯时,也可以鼓励孩子通过努力改掉坏毛病。例如,可把“不骂人”列入“一天行为要求”中,如果孩子做到了,就一定要表扬,坚持下去,定会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