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疑云
14497400000015

第15章 中国卷(15)

两人一商量,决定第二天清早一听到铃声,同时驾云来到山岗中段相会,既可比一比你我驾云的速度,又可与关羽赤兔马分个高低。

第二天,鸡叫头声,满岗铃响,两个山神迅速从山岗的南北两端腾空而起,恰在岗中相遇,人马未见,只有铃声,遂赋诗一首:“万颗铃声震天地,清脆悦耳世间稀,果然赤兔是宝驹,腾云驾雾追不及。”

后来,关羽兵败麦城,人被斩首,马也怄气死了,可这跑马岗附近居住的人们每天凌晨仍可听到铃声满山响,其声一瞬即起,一瞬即逝,很难辨知铃声起自何方,去往何方。后来人们把这关公的跑马岗叫做响铃岗,再后来逐渐被人误写为“响岭岗”。捉马洞近闻名的捉马洞位于风景秀丽的荆门城北仙居乡北河水库上游。云海间矗立着一座山峰,名叫飞云山。

传说在三国时期,蜀将关羽路过飞云山,赤兔马挣脱缰绳狂奔,千名军士穷追猛赶,但望尘莫及。忽然,赤兔马长啸一声,闪电般奔入一个岩洞,由于洞无出口,众将士才把马捉住。

后来,人们便根据此传说把这个巨大的岩洞称作“捉马洞”。

此洞地绝势危,易守难攻,堪称天然堡垒。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曾多次利用此洞屯兵修整。现在捉马洞以它的神奇传说和险峻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捉马洞洞口宽阔,可并列两部卡车进出。

洞外,藤葛盘根错节,古松挺拔,悬崖峭壁,山势峥嵘。洞内雾气弥漫。入洞四十多米,仍见暗河流水潺潺,碧波悠悠,犹如青龙潜伏。沿着暗河前进数米,水滴如珠,叮咚有声。每当山洪暴发,浊流从洞口喷出,高达数米,似黄龙翻腾。

捉马洞长5华里,一般高2米,宽8米。捉马洞内宽窄不一,开豁处犹如厅室,狭隘处不及门廊,蜿蜒曲折,洞中有洞。洞内景象万千,四壁偶有渍水渗出,溶成各式美妙图案,俨然是一幅幅巧夺天工的壁画,或似罗汉,或似雄狮,或似龙须,或似玉带,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耐人寻味。关坡荆门市城区南郊有个山坡,南接响岭,北接花子山,是荆襄古道上的咽喉要地。坡上有条青石板铺砌的古道,岁长月久,车奔马驰,青石板被磨得十分光滑。

据说三国时蜀将关羽曾在这一带山地驻过兵,这条古道是他经常往来的要道。因此,人们把这一带称为“关坡”。人们踏上关坡,只见四周怪石嶙峋,仿佛关羽当年在这里屯兵操练的情景又呈现在眼前。

有一首凭吊关羽的古诗这样写道:“关山望断许都魂,匹马单刀百万兵;五虎蜀将名第一,如何天下不三分?”曹武街武街位于今京山县城以东,是个四通八达的水陆通衢,因曹操在此扎营练兵三年而得名。

传说曹操为了统一天下,四处寻找练兵的场地。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他选择了现京山县城以东一块地方作为演练场所。

这里依山傍水,有“鱼迎上水,虎视远山”的地脉。曹操亲自带领兵士30余万,在这里演练排阵,做征战前的准备工作。他命令军士顺着由下而上的地势,造砖垒墙,结草覆顶,建成了 108座营房,势如游龙。主帅大营设在正中,在此练兵三年。

曹操东征后,江水泛滥成灾,这里由于地势很高,又有栖身之处,便住进了108户难民。曹操死后,儿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这里也因曹操曾在此扎营练兵,就命名为曹武街。

现在,这里已经发生翻来覆去的变化,曹武街由过去108户难民避难所,变成了一个繁荣的集镇。远远望去,整个集镇仍像一条游龙。青龙偃月刀关公有两件宝: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相传,这把大刀有千把斤重,当初是由两个小兵抬着的。后来收了千斤力士黑脸周仓,才专由他一个人扛着。

关公是丹凤眼,因为喜欢夜观《春秋》,所以两眼总是眯缝着的。当他睁开丹凤眼的时候,就意味着要杀人,这时周仓得赶快递刀;而当他挥刀开斩的时候,又是闭着眼睛杀的。刀来刀去,又狠又准,从不虚晃,真乃神人舞神刀。

说起这把神刀,却有一番来历。早先,天宫里有两条龙,一条金花老龙,一条青龙。

《关公降凡》这个神话故事讲过,关公是火龙星下凡,而金花老龙又是火龙星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说关公具有水、火两性:需要火,他就以火龙星的面目出现在夜空;需要水,他就还原成金花老龙腾云降雨。金花老龙和青龙十分要好,玉帝命令这两条龙管理北国(泛指黄河以北)的雨水。

因为金花老龙触犯了玉帝的圣旨,而被押上了断头台;青龙则因为金花老龙打抱不平,关进了天牢。所以,打那以后,北国的云也少了,雨也少了。

后来,金花老龙转世来到人间。桃园三结义时,刘备打了一柄双股剑,张飞造了一只丈八点钢矛,关羽却请铜匠铸了一把钥匙。

刘备问:“二弟,造这个何用?”

关羽往天上一指。

张飞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意思?”

关羽又往地下一指。说着,关羽将钥匙用马尾系紧,在手中甩了三百六十五圈,呼地往空中一抛,钥匙像带火的快箭,直上云霄。

顿时,从天宫里传来乒里乓嘟的声音。天牢豁然洞开,突然乌云滚滚,雷鸣电闪,一条青龙从天上向人间腾云驾雾而来,等落到面前一看,哪里是一条青龙,而是一把弯月大刀!场的人都惊奇地说:“真是一把神刀!”

更神的是,这把弯月式的大刀落地时,不是刀面着地,而是刀背着地,刀口朝上。古文字义中,仰面倒在地下的为天上的那条青龙变的,过细看,刀面上还有一条活龙活现的青龙在游动哩,所以叫它“青龙偃月刀”。

刘备和张飞这才知道:关羽往天上一指,是要打开天牢;往地下一指,是要用这把青龙偃月刀打下江山,复兴汉业。

揭秘定陵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项考古计划曾试图解开十三陵所有的秘密,但最终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宫被成功打开,这就是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陵——定陵。

十三陵建造于公元15到17世纪的明朝,它的创建者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朱棣亲自主持选陵址,并起名天寿山,从此,这里就成为明朝的皇家陵园。包括朱棣在内,共有13代明朝皇帝在这里修建了陵墓。到明朝灭亡时整个陵区的总面积已超过120平方公里,比当时明朝的都城——北京城的面积还要大。

十三陵的总体布局就像一棵大树,每个陵墓如同是树枝,大树的主干就是通向陵墓的神道。神道,是进入整个十三陵的必经之路。神道两边排列着十八对巨大的石像,这些文官和武臣的雕像,表示皇帝在死后仍是帝国的主宰。

按照中国古代皇陵的陵寝制度,阴宅仿照阳宅,十三陵的地面建筑全部仿照紫禁城的皇宫建造。外围是高大的城墙,城墙内的宫殿也严格地按照一条纵向的中轴线分布。在十三陵每一个陵墓的后部,都建有一个明楼。明楼下立有皇帝的墓碑,明楼后是皇帝的坟墓。

对十三陵的考古挖掘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这个计划的,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在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批准后,一次秘密的考古行动在1956年春开始了。

在挖掘计划中,长陵是首选目标。整个十三陵中,长陵规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然而,对长陵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最终,考古队决定,先另找一个陵墓进行试掘。经多方调查,明朝第十三代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定陵进入考古队的视野。

1956年5月,试掘工作正式开始。考古队在定陵宝城一处城砖脱落的相应位置挖开第一条探沟。探沟刚刚挖到1米多深,就在宝城内侧的墙壁上发现了一块砌在墙里的石条,擦去石条上的泥土,3个刻在石条上的字显露出来:“隧道门”。

十几天后,考古人员在城墙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小门,同时在探沟的两侧发现了两道砖墙,两墙之间形成一个隧道,伸向宝城的深处,考古队判断这就是通向地宫的隧道。为减轻挖掘工作量,考古队没有继续第一条探沟的挖掘,而是在第一条探沟的延长线上挖开了第二条探沟。但是一个多月过去了,第二条探沟一直没有新的发现,在第一条探沟中曾经出现的隧道砖墙也奇怪地消失了。

进入9月,挖掘工作才出现新的转机。一天,在第二条探沟的深处,一个参与挖掘的民工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带有刻字的小石碑,上面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明朝人把地宫的墓墙称为“金刚墙”,这块石碑明确提示了地宫的具体位置。考古队在通向宝顶中心的方向开挖了第三条探沟。

到第二年5月,考古队穿透厚厚的土层,找到了坟墓的外墙——金刚墙。在金刚墙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梯形开口。它应该就是万历皇帝入葬时的入口。

中国古书上记载,许多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陵墓不被盗掘,都在坟墓中设有复杂的暗器机关,一旦有人进入就会瞬间丧命。疑虑与担心在考古挖掘人员中蔓延。

十三陵中所有的地宫都被深埋在陵墓最隐秘的位置。白万玉是考古队中最富有经验的考古专家,也是现场的实际指挥者,在打开金刚墙时白万玉也很担心会有意外发生。为了保障安全,考古队决定先把梯形开口最上面的几层砖拆下,金刚墙很快就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经过谨慎的观察,考古队决定先派一个人进入地宫。白万玉决定派考古专家庞中威下去。庞中威回忆说:“我当时也害怕。给我在腰上拴了一条大麻绳,然后我背着一个手电筒就下去了。下去以后,弯着腰,躬着身,精神特别集中,心里也很紧张。”等他出来以后大家才松了口气。之后又有几个人跳了进去,借助手电筒和马灯,他们找到了地宫的大门。

第二天,考古队决定彻底打开金刚墙。墙砖很快就被全部拆下,用整块的汉白玉石雕凿而成的地宫大门完全暴露在考古队面前。

这是一座全部用巨大的条石砌成的石头宫殿,沿着一条纵向的中轴线分布着三个大殿:前殿、中殿和后殿。

考古队员最先进入地宫的前殿。前殿的地面上铺满了条状的已经腐烂的木板,这是当时入葬时为避免棺椁压坏地面而使用的垫板。考古队员穿过前殿进入中殿,摆放在中殿内的座椅全部用白石雕刻而成,座椅上雕有龙的图案。座椅前面是用来祭祀的器皿,一口盛满了黄蜡的大瓷缸,即民间传说中的万年灯。而这300多年前点燃的烛火,不知何时就已早早地熄灭了。

仿照紫禁城中的东西六宫,定陵地宫的左右有两个配殿。配殿通过狭窄的甬道与主殿相连。这里应是留给妃子陪葬的墓室,但空荡荡的棺床显示这里没有被真正使用过。

考古人员继续前进,最终找到了隐藏在地宫最深处的后殿,对应于紫禁城中的皇宫,后殿相当于皇帝生前居住的寝宫。挖掘定陵之前,人们已经知道定陵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合葬墓,地宫内三口棺椁的发现印证了文献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