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行予政
14449700000050

第50章 进一步加快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省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四抓三支撑”的总体思路,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基础上,又一次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撑”之一,凸显了人才在科学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2008年12月,省委省政府审定下发了《甘肃省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纲要》,围绕全省优势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项目,确定了15个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和18项保障措施,通过项目带动,力争3年内建立一支用得上、留得住、充满活力的创新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纲要》出台以来,省人社厅积极履行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职责,严格落实纲要确定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报告制度和要素指标统计制度,在20个责任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实施细则全部完成。这15项专项人才配置计划实施细则总体上体现了三个特点:第一,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针对性。坚持“围绕项目开发人才,重点领域重点开发,优势产业优先推进”的原则,突出了对工业强省、科教兴省重大领域、重大产业和重大项目的人才支撑。第二,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整体性。遵循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整体相关性,既突出了对领军人才、中高级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的整体开发,又突出了人才资源整体动态开发,从预测规划、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选用配置等基本环节出发,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第三,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有效性。坚持项目化管理的原则,根据现实岗位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类别、来源及解决的途径、方式等,确定阶段性目标任务,明确进度要求,强调计划的操作性和时效性。

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在细化完善过程中,部分落实工作也有序推进,如,卫生医疗人才和急需专业中小学教师的订单式培养等计划已经付诸实施,通过高考连续两年向省内外高校输送培养医疗和教育专业人才近千人。同时,从2009年开始,通过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实施了选拔高校毕业生人才到农村基层服务计划,三年来,有近5.4万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了乡镇教育、卫生、农技等急需人才的岗位。已经完成的15项专项人才配置计划由九个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拟定,各具特色,表现出不同行业的个性特征:如,民勤治沙工程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突出了民勤水资源的保护利用、荒漠生态系统和退化植被修复技术的研究开发、沙生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等项目人才的开发配置。优先开发配置领军人才,以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引领其他各类急需人才的开发。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紧紧围绕敦煌莫高窟保护,以及建设数字化莫高窟保护利用等项目,提出要正视边远艰苦环境的劣势,充分用好现有人才,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础人才,扩大国际交流,建设创新团队,改善人才待遇,逐步建立“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分配机制。祁连山冰川保护人才开发配置计划,将人才开发配置的内容具体在四个重大课题上,任务落实在祁连山保护研究的四个单位上,更具操作性。黑河、石羊河流域和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综合治理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突出了对全省水利系统现有人才的盘活利用,高端领军人才和技能实用人才同时开发。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电化工、风能太阳能、特色农产品、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新闻出版、特色旅游等九个重点产业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突出了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营销人才的整体开发,在鼓励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考核激励、职业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上,因地制宜,有不少创新和亮点。教育事业人才开发配置计划,体现在四大工程的实施上,突出基础教育人才、职业教育人才、高校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投资落实,有很强的操作性。医疗卫生事业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突出了对基层一线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加强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的管理,建立健全国家、省和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衔接配套机制,制订计划实施保障机制,健全完善人才管理制度等方面有许多创新。如,实施省市县乡卫生人员双向流动制度,打通了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晋升的通道。

18项保障措施渐次落实。实施领军人才工程,从65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中选拔出了943名领军人才,其中,柔性引进12名外省院士,总数达到28名。拟定了领军人才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经过积极争取,将“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列入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园建设规划,已吸引77名留学人员创建科技企业54户,技工贸收入达到2.44亿元,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营造了更为有利的宽松环境。博士后人才培养利用成效明显,目前我省已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54个,在站博士后210人,已经培养出站179人。

人才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显现。截至目前,我省有各类高层次专家4746人,其中:两院院士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3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2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比如,领军人才周祥椿,培育出38个小麦品种、4个亚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亿亩,新增效益30亿元以上;领军人才范多旺,在绿色镀膜和轨道交通智能控制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创建的绿色镀膜企业每年创造利润数千万元,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领军人才张继从事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教学、科研工作,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70多项,有7项成果实现产业化,由他牵头的产学研企业联盟,在我省油橄榄生产、茶叶及一些废弃农产品的回收利用上取得了显著效益,每年赢利数亿元。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才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人才工作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一是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甘肃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围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出实施领军人才等12项重大人才工程,以加快人才发展引领、带动和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二是人才投入不断加大。近3年来,省委、省政府仅在领军人才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基层人才储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等方面,就投入近20多个亿。“十二五”我省还将较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在省市县三级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保障人才开发项目的实施。三是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省委省政府以大手笔实施的千名领军人才工程、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不但对甘肃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而且走出了欠发达地区构筑人才高地的新路子,较好地发挥了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品牌效应。这些都为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人才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为推进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我省人才工作还面临许多挑战,比如,有效供给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竞争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利用率不高等。当前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待遇留人的机制还不完善。我省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工作环境不够理想,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特别是生活待遇不高,几经努力,人均收入仍然低于西部平均水平。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统计,兰州市年均产出科技成果500项,专利申请近2000件,但能够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足10%,而能达到产业化规模的则还不到5%。三是缺乏创新人才团队。现代科技创新成果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只有依靠团队才能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目前我们仍然存在重视个体作用,忽视团队建设的问题,不但弱化了联合攻关的效果,而且不利于建设科研梯队,影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强调领军人才要自觉担负起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责任,努力形成1000个领军人才团队。

我省人才工作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未来五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实施15项专业技术人才配置计划实施细则为抓手,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干事创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要狠抓落实。实施细则的生命在于落实。要实行严格的项目责任制,加强目标考核,对工作推进成绩突出的要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的要通报批评。省人社厅要发挥好总牵头作用,定期召开项目牵头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向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汇总上报实施进展情况。各牵头单位要各负其责,制订工作方案,细化措施,靠实责任,明确进度,每半年向省人社厅报送一次工作情况和要素指标统计数据。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增强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加强协作配合,切实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

二要配套推进。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来源、补充、协作等各个环节,只有同步抓,同步推进,才能避免单兵突进,取得最大的综合成效。要继续实施基层人才储备计划,积极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延伸培养链,夯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基础。要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的急需紧缺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甘肃工作创业,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结构。要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更好地服务工业强省战略,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能人才支持。要抓紧制定领军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以用为本,形成以贡献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三要加强领导和宣传。推进人才支撑体系建设,领导是关键。要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第一要务,服务人才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切实把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抓在手上、抓出成效,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创新活力。要充分利用省内外各种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先进经验,集中宣传一批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唱响人才主旋律,营造重才、惜才、爱才、用才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