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14257200000062

第62章 网络社会的交往与秩序——网络环境下的社会交往场域及其内在机制研究(2)

再次,社群内的互动频次是社群网络分析又一重要的量化指标。社群成员的互动频次与社群的性质紧密相关。公社社群内的人际纽带由于具有一定的强关系性质,其内部成员的互动关系显得更为紧密。而科层类型社群以及广场类型社群的互动关系则比较微弱。本研究使用社群网络的有向边之平均容量来测量社群成员的互动频次,结果发现,公社类型场域中的互动频次要明显高于广场类型的互动场域,如光协(Single)版的互动频次达到4.6,而水木特快版的互动频次仅有1.4。在社会学理论中,强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其中投入更多时间、更多情感,并且彼此更为亲密也更为频繁地提供互惠性服务的关系。家庭、最亲近的朋友圈等是典型的以强关系为纽带的社群形式,在学校中,党团组织、班集体、社团协会以及科研集体都可能会产生强关系的人际纽带,这种强关系的纽带是人们思想和行动一致的重要基础。在网络空间中,强关系纽带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虚拟的交往行为,需要网上和网下互动的结合。经验观察发现,这种网络社群有两种类型,一是从网下到网上,即现实中的亲密关系社群走进网络,在网上建立相应的虚拟社区;二是从网上到网下,即通过网络互动而相识,并到现实中开展交往活动,从而形成亲密关系。前者如一些高校通过电子校园建设把现实中的学生集体搬到网上而形成的网络社群,后者如一些网上论坛中的戏迷群体通过现实的聚会、联欢等活动而建立起更深厚的友谊。

最后,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相对点度中心势来测量各类互动场域内的中心人物的存在性和影响力。相对点度中心势是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用以测量社会网络中的权力大小的变量指标,社群图的相对点度中心势越大,说明社群中越可能存在着对他人具有支配和影响之权力的中心人物。本研究分别测量了水木社区BBS的各类网络社群场域中交往社群的相对点度中心势。结果显示,公社社群场域、科层社群场域和广场社群场域的中心势具有较大差异。公社社群场域中的社群中心势在0.5左右,科层社群场域在0.4左右,而广场社群场域中的中心势在0.1左右。这一测量结果说明,不同类型交往场域中的互动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三、各类互动场域的成因探讨

公社类型社群的形成主要来自于“社会同质性”所产生的凝聚力量。这种社会同质性既包括兴趣、爱好、追求等作为人的偏好或者潜能而存在的个性因素,也包括人的职业、乡籍、身份在内的社会因素。人的个性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内在需求,对于自由和全面的个性发展的追求能够激发出人的巨大的能动力量。网络交往使得人们基于共同的个性发展需求结成社会的、文化的共同体,使其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加有效地得以发挥,不断地再生产、再创造自己,不断发展、丰富着自己的个性。水木社区BBS的围棋版(Weiqi)、流行乐坛(Popmusic)、舞迷之家(Dance)、碧水情深(Swimming)、冰上圆舞曲(Skate)、星座(Astrology)、魔兽世界(WoW)、国际足球(World Soccer)等都是典型的兴趣类社群。共同的社会因素也是网络社群重要的凝聚力量。如水木社区BBS中以乡籍为纽带的社群版面是凝聚力最强的社群类型之一,表三中的“中原风采·河南”、“齐鲁大地·山东”、“天府之国·四川”(sichuan)版的社群密度都在1.0左右,远远大于其他社群类版面的密度值,成为公社类型社群中密度最大的三个版面。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出,在网络空间,尽管现实中的身份、地位、种族、性别等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要素被虚拟的网络特性所屏蔽,但是作为互动行为的重要中介和认同感、归属感的重要来源,这些以现实中的地方认同、身份认同为典型代表的维系力量仍然通过人们的主动寻求而发挥着重要的凝聚作用。

公社社群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机制就是情感的力量,即情感支持和认同感、归属感的获得。理解互动的理论基础在霍曼斯(Homans,1950)的小型基础群体研究中得到突出体现。他在理论上假定三类因素——互动、情感和活动之间,存在着互惠关系与正相关关系。个体互动越多,它们越可能共享情感,越可能参加集体活动。同样,个体共享情感越多,他们越可能互动和参加活动。重要的假设是:情感和互动之间的正关系,也即,互动的基础是情感——友爱、尊敬、同情和互相喜欢(Homans,1950,pp.37~40),反之亦然。换言之,互动主要建立在共享感情的基础上。[〔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科层社会是建立在国家合法性权威基础上的组织化的社会场域。国家掌握大量的资源,并通过法律等强制性规范和刚性的组织架构,以及丰富的物质资源维护组织的存在与发展。网络空间中科层类型社群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力量。一方面是现实社会中的科层组织向网络空间的延伸,如现实社会中的政府机构、企业以及学校、医院等单位组织通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立的网络组织。另一方面是基于网络而形成的交往群体建立的科层组织结构,最为典型的就是BBS虚拟社区中由站长、站务、版主以及普通版面成员所组成的层级结构。对于科层类型的社群组织而言,无论其科层结构来自于现实组织,还是基于网络互动而形成,其凝聚力量都来自于科层组织的权力机制。如电子政务的发展促使网上虚拟政府形成,各个政府单位通过建立网络社区实现电子化办公。其结果是,无论政府单位的工作人员,还是该政府部门所管理和服务的对象,都纷纷进入政府网站,成为电子化政务平台的用户,他们在网络社区中的行为仍然遵从现实中科层制的运作规则。这些都源自于政府行政权力的组织力量。权力机制不仅仅能够把人们在现实空间组织成为不同的单位,同样能够把人们在网络空间组织起来,形成不同类型的虚拟正式组织。当然,这种力量归根结底在于现实中的权力对于人的规制。另一方面,网络交往所形成的社群,不都是人们起初所想象的民主、平等的“乌托邦”,它同样存在着约束人、控制人的科层结构力量。2004年的一份关于水木清华BBS的管理结构的调研结果显示,BBS社区是一个明显的多级科层结构:下级机构由上级机构批准产生,行使本级机构的权利,尽本级机构的义务,同时对上级机构负责。BBS社区的科层化权力系统主要是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权限,社区中存在着复杂而完善的技术权限分配机制,所在的组织级别越高,掌握的权力范围越大,技术权限越接近于BBS技术架构的底层。而整个BBS网站的权限分配密码最终掌握在站务总管的手中,站务总管就是这一科层组织体系的“统治者”。

广场社会在性质上是一个异质的社会、个性化的社会,与同质化的公社社会是对立面。网络空间中广场类型场域的形成动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在异质群体中的交换需要、对于周围环境的监控需要以及娱乐取向的需要。首先,与同质性很强的公社社会空间相比,广场社会是一个互动个体的异质性较强的交往场域。在这里,人员来源广泛,流动很快,就像旧时的茶馆,各色人等齐聚于此,海阔天空,什么都谈,谈完之后抖抖袖子走掉。正是因为群体成员的广泛性和异质性,一方面使得这里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汇聚而成了丰富多样的综合性的信息广场,满足人们各个方面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异质性导致了个体之间的互补和相互依赖的条件,因而交换活动成为广场社会场域的主要活动之一。既有信息的交换行为场域,如交换和共享出国留学信息的飞跃重洋版面(Advanced Edu)、交换求职信息的找工作版面(Career_Plaza);也有寻找友谊和情感的交互场域,如以寻找男女朋友为目标的鹊桥版面(Pie Love)、以探讨恋爱情感为主题的爱情版面(Love);还有物品交换的市场空间,如买卖二手生活物品的旧货版面(Second Hand)以及电脑及其配件的交流中心(CompMarket)。在这些交往场域,人与人之间互通有无的交换活动及其需要的满足是其动力源泉。其次,广场社会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和公共舆论场。以水木社区BBS中的特快版以及家庭生活版为典型代表,这里是各类信息快捷的传播空间,以及各种公共话题的讨论平台,从国际国内的时事要闻,到社区、单位以及家庭的飞短流长,无所不有。因此,人们上网浏览这里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浏览热门话题和新闻消息来了解周围环境发生的各种变化,达到更新信息、调整观念和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目的。再次,娱乐和休闲的行为取向是广场交互场域的第三个形成机制。广场类型的社会场域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在虚拟空间,都是人的需要所造就的产物。在网络空间,由于其数字化的虚拟特性,使得这一场域显现出现实空间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完全隐匿了现实社会的性别、身份、职业等,社会因素的互动更加自由和充满创意,因而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如水木社区BBS的娱乐版面笑话连篇(Joke)、电影(Movie)等都是BBS社区“人气”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