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14257200000061

第61章 网络社会的交往与秩序——网络环境下的社会交往场域及其内在机制研究(1)

张瑜

社会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人类通过社会交往和劳动实践,不断地创造着“属人的世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交往关系和社会生活。社会的技术条件对于人们的交往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网络的出现为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为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网络最有价值的特点之一是它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网络“使单子聚集起来,起到社会节点的作用,为那些变动不居的单子培育起多重的可以随意选择的亲和关系”。[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不断创新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但促进了人类社会原有社会关系和结构的深化和发展,而且使得新型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出现具有了可能性,某些处在社会边缘的特殊的社会结构也由此走向社会的中心地带。正是基于信息技术网络与人际交往网络的互动作用,社会交往场域的类型分化在当代社会中便更加凸显出来。在新的信息技术范式下,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交往模式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可能性,不同形态的社会交往场域取得了平等的地位。在网络交往空间,公社社会类型的互动场域、科层社会类型的互动场域和广场社会类型的互动场域成为三种主要的社会交往场域。这三种类型不同的互动场域具有各自的特点、成因和内在机制,为了深入了解各类互动场域的规律,本研究以水木社区BBS的不同网络社群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各类互动场域的描述及测量

公社社会类型的互动场域指的是建立在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目标和追求、信仰和价值观,或者是相似的社会身份、人生经历、思想观念和心理境况等,具有比较密切的非正式关系、依靠情感纽带以及约定俗成的规范等维系的交往社群及其活动空间。在本研究已经开展的高校网络社区实证调研中,校园网络上的熟人社区就是此类型的互动场域。在校园网络上的这一场域,网络主体之间的互动主要在熟人、朋友关系模式下进行,其场所主要分布在校园BBS上的院系、班级、社团协会等群体版面以及成员相对稳定的心情类、兴趣类、地域类、职业类版面,学校门户网站上的社团空间、班级社区也属此类。调查发现,在这一场域中,互动的主体一般是现实组织的成员或者是网上社区中的网友群体,他们之间以相同的现实身份或者共同的兴趣爱好、感情联系为纽带,形成一种稳定的交往关系。互动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各种新闻和消息、学习工作和个人生活、理论观点和情感心理等。

科层社会类型的互动场域建立在社会地位差异、角色分工并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具有正式关系的,通过法律、社会规范等维系的交往社群及其活动空间。当前,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数字化政府、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学校从理论概念走向实践。因此,科层社会类型的互动场域不仅仅是现实社会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交往领域中也大量出现,逐渐在网络空间确立了越来越强的主导地位。调研发现,校园网上的“师生关系场所”就是比较典型的科层类型互动场域。师生关系场所指的是在校园网络空间中教育者能够以“教师—学生”的交往关系和互动方式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媒介场所,如学校的综合信息网站、网络学堂、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以及校园BBS上的学校部门版面等。在师生关系场所中,媒介的建设与管理由学校宣传教育工作者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负责,并担任信息源或“把关人”的角色;媒介的信息内容以正面的新闻报道、学校信息发布和理论宣传类信息内容为主;在网络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教育者仍然居于主导地位,通过新闻报道、理论讲授、信息发布等方式向受教育者提供各种教育信息内容,学生则是以一种“受教育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进行有关网络活动。

广场社会类型的互动场域是一个不存在稳定交往关系,主体在性质上是分散的独立个体的集合,但是个体之间存在交流或者交换的互动空间。相对于公社类型场域中由于同质性而产生的社会黏结而形成之稳定结构,或者是科层类型场域中由于等级权威而产生的层级控制而形成之稳定结构,广场类型的互动是一个在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或者至少是在初始条件下个体处于自由平等状态下的互动。在经典的社会类型理论中,此类型的社会互动空间没有得到相当的关注和重视,因为它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类型。虽然同样是作为人们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之一,但是在以往的条件下,它缺乏有力的维系纽带,互动关系的维持成本很高,因而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没有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农村的庙会、城市街头的咖啡沙龙,以及临时性或突发性的集会和游行等都是广场社会类型的互动场域。由于网络消除了距离,隐匿了身份,降低了交往行为的成本,因而广场社会类型的互动场域在网络空间得到极大的发展。调查发现,校园网上的公共论坛就是广场社会类型的互动空间。如校园BBS上的公共信息与评论版、学校新闻网站开设的网上论坛。公共论坛的网络用户来源广、数量大、流动快,如水木社区BBS的“水木特快版”,平均每天登录人次能达到2.5万人次以上,在水木清华BBS多达六百多的各类版面中始终保持着第一位的访问率,而它的人均停留时间却排在第200位以后。在这样的公共论坛中,由于用户数量巨大而且流动性非常大,网络用户之间不可能有较长的交往时间来达到彼此了解和熟悉,很难存在具有稳定交往关系的网友群体,更无法实现网上的ID代号与现实中个人之间的对应,因此网络主体之间的稳定交往关系很难建立起来。

本研究对于各类网络交往场域进行了定量研究,其方法主要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确定相关的测量变量,采集整理水木社区BBS在2006年2~3月份的全部发帖,建立了分析数据库,并开发相应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变量的设置以及测量方法、各种类型的社群样本以及计算分析后的数据如表1~5所示。

测量参数的说明:

网络中的节点数:反映了回文网络中的用户ID数,具有不可重复性,即一个ID只能拥有一个节点。

网络的度数:网络的总度数为总的有向边数,即总的回文关系数;平均度数是每个用户拥有的平均回文关系数。

网络中有向边的容量:从一个用户到另一个用户的回文数,反映了两个用户之间的回文亲密程度。总容量为整个社群总的发文数目,平均容量为每个用户的平均发文数目。

网络的密度:密度这个概念是为了汇总各个边的总分布,以便测量该分布与完备图(complete gragh)的差距有多大。固定规模的用户之间回文关系越多,该图的密度就越大。密度反映了一个图中各个点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

网络的相对点度中心势(group degree centrality):用于研究不同社群图是否有不同的中心趋势。如在星形网络图中,“核心点”的点度中心度最大,其他点的点度中心度数为1。可见,这种网络中点的度数中心度差异很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该图具有较大的中心势。又如,在包含N个点的完备网络图中,任何点的度数都一样,也就是说,在这种网络中,不存在点度中心度最大的点,任何点的点度中心度都相同,没有什么“中心点”,看不出该图的中心趋势,于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该图的中心势为0。一个中心势程度不高的社群网络与一个中心度程度高的社群网络是不同的。为了避免混淆,我们用中心度来描述图中任何一点在网络中占据的核心性,用中心势刻画社群网络图的整体中心性。

二、各类互动场域的特点分析

上面表一至表五的测量数据结果显示,各类网络互动场域的社群规模、密度,社群网络的亲密度、中心度等各方面的特点具有较大的差异。

首先,互动场域的社群规模具有各自的特点。在社团类型的互动场域中,网络社群的规模一般较小。由表三显示,水木社区BBS中社团类型版面的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比较典型的如心情类版面“好朋友在一起”(Friends)、“似水流年”(Memory)等社群的规模都只有几十人,诸如游泳、滑雪等运动类版面也保持在一百人到二百人的规模。公社社群的规模小之特点与社群本身的性质密切相关,因为公社社群具有库利所说的初级关系群体的性质,即是一个相对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其互动关系是亲密无间的,并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现实生活中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同辈群体、一些邻居朋友圈和成人社会俱乐部等。[〔美〕戴维·波谱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与之相反,广场社会场域的社群规模较大,正如表四所示,这些广场类型的互动社群一般都在千人以上,规模最大的社群如水木特快版(New Epress)、家庭生活版(Family Life)、求职广场版(Career_Plaza)分别达到4505人、3465人和3427人的规模。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数字显示出的仅仅是主动在版内发文参与讨论的人数,而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大量只是阅读帖子的“潜水者”,他们来去无踪,以浏览信息为上网目的。这个群体的数量更为巨大,根据水木社区BBS的自动统计数据,以一周时间为单位,水木特快版、家庭生活版等典型广场社群场域的流动人次达到平均每天2万人次以上。对于科层类型的互动场域,本研究选取了系统讨论区(Sysop)、BBS使用帮助(BBS Help)、投诉和举报(Complain)版面作为分析对象,结果显示,此种类型社会场域中的互动社群规模较小,一般在几十到上百人之间,如表五所示。

其次,密度是互动社群的重要特性指标,它表示的是社群的紧密程度。在具体测量中,笔者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的常用测度方法,即用社群图中每一个节点之间连线的数量除以理想类型的完备图的连线数量,从而得到社群图中各个点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由于行动者维持某些关系所投入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保持的交往关系数目存在一定的上限,因而社群的密度受到社群规模和性质的影响。有学者的研究得出,在实际的社会网络图中能够发现的最大密度是0.5。[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从水木社区BBS的测量结果来看,公社类型的社群网络密度较大,一般都在0.01以上,最大的是心情类版面“好朋友在一起”的社群网络密度达到0.14,乡籍类版面“中原风采·河南”(Henan)、“齐鲁大地·山东”(Shandong)也都达到0.1以上。科层类型的社群网络密度平均值为0.05。相比之下,广场类型的社群网络密度明显较小,平均值为0.004。密度直接表示出社群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高密度表明,如果一个人的大多数朋友都彼此相识而不是只认识这个人,那么,他的朋友网络就是紧密的连接关系网,也可以说是一个稠密的社群。低密度则显示出社群交往网络的松散状态。如果这个人的朋友们之间彼此一般都不认识,那么这个朋友网络就是松散的连接关系网。[〔美〕戴维·波谱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测量结果所显示出的各类社群密度的差异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对水木社区BBS中的公社社群、科层社群和广场社群的类型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