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14257200000060

第60章 中国维基网站发展原因之初探(4)

4.网民素质、网络使用习惯

权力位阶这项指标关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与不公平程度”。高度权力位阶意味着社会分配中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Hofstede&ITIM,2003a)。在权力位阶较低的社会中,人们注重公平以及平等机遇,公民之间的权力和财富区别并不是很明显。中国在权力位阶指数上得分很高。世界平均权力位阶指数是55,亚洲的平均指数是60,而中国则是80。“这表明社会的权力和财富存在巨大差异。”(Hofstede&ITIM,2003a)。

权力和财富的巨大差异也导致了教育程度的差异。在中国,知识精英是少数,而知识贫民是多数。具备撰写能力的网民是极少数,具备浏览能力的网民是大多数。

谈到维基在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之时,一位互联网从业人员提供了很有启发性的思路,打破了笔者在研究之初对于维基发展缓慢的狭隘假设:政治监管并非是维基在中国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政治监管只是对维基百科的影响很大,但是维基并不等于维基百科,中国虽然有严格的审查制度,但还是拥有发达的媒体行业。

维基在中国步履维艰的境况,在这位互联网从业人员看来,主要原因是“网民的素质和上网习惯”:首先,大量网民缺乏参与维基的素质,没有这种贡献知识的能力。其次,中国网络文化呈现出一种娱乐至上的倾向。在门户网站娱乐化倾向严重的氛围下,多数网民更多地把网络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而不是获取传播知识、信息的工具。此外,一直以浏览为主的网民还不习惯维基这种以写为主的网络使用方式。

(1)网民素质:参与维基的能力有限。

根据200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四个维度来看,我国网民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分布:呈现低龄化态势。网民中以18~24岁年轻人比例最高,达到38.9%,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18.4%)和18岁以下的网民(14.9%)。

文化程度:本科以下网民仍然占据大多数。网民中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达到31.6%,其次是本科(24.7%)和大专(23.0%)。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为27.6%,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下的网民比例达到了72.4%。

个人收入:低收入网民占据主体。个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包括无收入)的家庭网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4.3%,其次是月收入为501~1000元和1001~1500元的网民(比例分别为15.9%、15.8%),12.0%的网民个人月收入在1501~2000元,个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网民所占比例为22%。

职业情况: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6.2%,其次是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总数的28.9%,排在其后的是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所占比例为7.4%,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为6.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为5.6%,自由职业者所占比例为5.3%,其他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都比较小。[邹景平:《从Blog到Wiki》,《中国原创教育》2006年2月。]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见,我国网民呈现出一种低龄化、低文化、低收入、以学生为主的态势,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网民相比,缺乏知识编写的能力,这种用户能力的“先天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维基的大范围流行和推广。毕竟,维基对用户在技术使用、知识水平上有一定要求,如同一位维基用户所言:“博客对用户没什么太高要求,小学生都可以写,但维基是有技术和内容门槛的。”

(2)网络使用习惯:以浏览为主,缺乏维基书写的习惯。

维基通过用户参与词条写作,致力于实现更好的知识积累。它的方式是号召用户参与编写,目标是实现知识的聚合。然而,维基的这种方式和目标符合中国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和网络使用动机吗?

国内创建最早、目前影响力依然较大的一家维基网站创始人及站长是这样回答的:“中国网民上网更多地是为了娱乐,而不是提升生产力,这和西方网民的上网使用行为很不同。”网络更多地是用来娱乐,而不是创造、传播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维基用户群的扩大。

此外,长期浸淫在Web1.0的网络环境中,网民的上网使用行为以浏览网页,获取信息为主。200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是网民经常使用的三大网络服务,三者的选择比例分别为:浏览新闻66.3%,搜索引擎66.3%,收发邮件64.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06年7月,第59页。]

而维基理念是用户参与创造、生产和分享内容。维基倡导用户“写”的理念和“贡献”的精神无疑挑战了网民“看”的上网习惯和“获取”的上网动机。如同一位维基使用者所言:“我用维基,还是以看为主,写得很少,可能还是不习惯写的这种方式。”

维基在中国大范围的使用,不仅有赖于网民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赖于网民的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使用习惯的改变:当人们更多地是将网络作为知识获取的工具,并逐渐实现由“看”到“写”的转变,维基在中国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5.网络环境、社会环境:娱乐至上、浮躁功利

在访谈中,笔者发现除了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外,经常被提及的两个概念是“娱乐至上的网络环境”、“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国内维基网站站长和网络研究学者格外强调了社会环境对维基发展的影响。

一位互联网从业人员在谈到中国的网络环境时,毫不客气地做出如下评价:“有人说中国这两年的网络文化是‘流氓文化’,我认为是这样的。门户网站一方面为了不触犯政治底线,一方面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于是避免对严肃话题进行讨论,而利用色情、暴力这些话题打擦边球,网络出现很严重的娱乐化倾向,或者说低俗化倾向。”这种娱乐化,甚至是低俗化的网络氛围,显然没有给维基的发展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和娱乐至上的网络环境相比,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对维基发展的负面影响更加巨大。如一位维基站长所言:“中国现在处于一个经济转型期,整个社会都很浮躁、功利,多数中国人面临的是生存压力,大家更多要为生存而奔波;和英美国家比起来,有钱又有闲,具有知识分享能力、意愿的人比较少。”访谈中,三位维基网站站长、两位从事媒体研究的学者都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七、其他

维基在中国发展缓慢,还有许多其他原因:如著作权保护意识的淡薄、创新得不到承认、技术应用之间缺少相互帮助的集成效果等等。如一位维基网站的创始人和站长所言:“维基在中国发展的原因十分复杂,也许可以写一本书。”出于论文长度要求等原因,笔者无力在这里详尽阐述维基在中国发展缓慢的种种原因,只求抛砖引玉,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一点思路。

或许,目前维基在中国的状况是它创新扩散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如同罗杰·菲德勒在其“延时采用”原则中所阐述的那样:“新媒介技术想要变成商业成功,总数要花比预期更长的时间。从概念的证明发展到普遍采用,往往需要一代人(20~30年)的时间。”[〔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维基目前在中国发展的速度也许并不迟缓,只不过是低于人们对它的预期罢了。一位维基站长对维基在中国的发展还是比较乐观的,他认为现阶段维基网站在中国发展速度是“很正常的”,互联网的发展是呈指数增长的,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用户、内容的积累,维基百科从它的前身算起也经历了近10年的时间才实现了它今日的繁荣,维基在中国的发展也不过三四年而已。而维基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不像很多人预期的那么灰暗。如果人们意识到了维基在中国发展真正面临的困境后,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一点努力,就会慢慢推动维基在中国的推广。正如国内最早创立的维基网站创始人所言:“很多变革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难,每个人只要去做一点就好。”也许,维基在中国是否能广泛推广和流行,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证问题而非理论问题。

结论和反思

【结论】

通过深度访谈笔者发现,两个研究假设皆存在问题,第一个研究假设需要补充,第二个假设被推翻。修正后的研究结论如下:

个体采纳层面:维基用户群的扩大受制于技术(接触和使用维基的技术能力)、文化(参与阅读和书写词条的知识水平)、意愿(乐于和他人分享智力成果的态度)三个要素,其中乐于和他人分享的意愿对于参与维基是最为重要的,也是现阶段中国网民最为稀缺的。

社会扩散层面:政治监管对维基在中国发展确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没有假设中那么显著。在人们对维基不熟悉的情况下,很容易把维基等同于维基百科,把维基在中国发展缓慢等同于维基百科的封禁,于是将政治监控视为维基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首要原因。事实上,维基并不等于维基百科;而“自由、开放、中立”原则也不是维基运作的唯一理念,维基的成功还依赖其他众多原则,如“宽容”、“妥协”、“分享”、“共识”、“集体协作”,而这些理念面临着中国文化的挑战:对不确定状况的较高焦虑、对多种观点的较低包容、“功利性、强制性”为内在本质的集体主义。目前,在政府对国内维基网站没有特别监管措施的情况下,维基在中国面临的最大阻力,并不来自政治监管,而是来自文化传统。

反思

在本次访谈中,笔者发现本研究还存在诸多缺陷。首先是研究者的偏见和访谈水平不足。在访谈中,笔者先前的假设和偏见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来,从而影响到受访者的回答。此外,此次研究采用的是半框架深度访谈方法,在采访中如何引导话题、控制谈话范围,并对受访者进行灵活、深入的追问,笔者感到力不从心。其次是研究方法单一。此次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此方法虽然能够提供很多新颖观点和丰富的信息,但这些结论只能作为以后有关研究的初步参考。

参考文献: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邹景平:《从Blog到Wiki》,《中国原创教育》2006年2月。

苏旬云、李兴保:《从blog到wiki看社会性软件对E-learning的影响》,《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年第1期。

许亚荃、周次敏:《维客:在理想和尴尬之间传播》,《今传媒》2005年10月。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