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史
14250900000027

第27章 世界主要国家国际传播发展史(7)

进入21世纪,英国的大报发展进入低谷,所以在网络化时代,英国报业转变国际传播策略,随着2006年《卫报》提出“网络第一”的战略之后,英国报业推出电子报纸,加速实行数字化运行的步伐。据统计,英国《卫报》网站78%的读者来自海外。在新闻集团旗下的新闻国际公司(News International)于2010年5月推出《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两家报纸的收费网站,这是英国报业网络化发展的新趋势。

英国还比较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创意产业。事实上,正是英国首先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这个概念的。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的路径文件》。在国际性活动方面,英国成功地争取到了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不过,英国的国际传播业也存在着现实困境,首先,英国在国际政治中与美国的联系过于紧密,有时因受到美国的拖累而影响其形象;其次,英国的传统媒体也面临着商业化的挑战,例如BBC就因陷入财务困境而被迫多次改革,《泰晤士报》则干脆被美国的传媒大亨默多克收购了;最后,英国国力的下降也在影响着英国的国际传播。

第三节 法国国际传播史

法国是曾经的世界大国。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法国的对外传播中没有当今世界中的广播、电视,更没有网络,甚至没有在世界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力的报纸,但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凭着《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这两部经典文献,凭着法国大革命所带给世界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现代观念,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近代法国一直是一个传播大国和思想文化大国。

不过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法国就开始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德国的崛起对法国造成了冲击;一战中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国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二战期间,法国甚至惨遭沦陷;冷战期间,法国也加入了美英阵营,开始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宣传;冷战结束后,法国又面临着美国文化的强势入侵和法国影响力的衰微,以法语及其文化为骄傲的法国开始不断加强其对外传播,不断寻求其独立的话语权。

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国际传播

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法国长期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一方面,政府实行印刷出版特许制和审查制。特许制阻碍了民间创办报刊,审查制则限制了人们的言论自由。政府还借助行会组织和苛刻的规章制度,对印刷和发行实施管辖,控制它们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开始出版自己的印刷刊物,例如《公报》(La Gazette)于1631年在巴黎创刊,经首相推荐、国王路易十三特许出版,国王和首相还亲自为之撰稿。该报刊载经政府批准的新闻,最初以报道国外新闻为主,后来又增加了国会消息等国内新闻。该报在经营了131年后,于1762年由外交部接办,改名为《法兰西新闻报》。

1789年发生的法国大革命,不仅是法国历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革命前的1788年12月,法国国民议会就宣告:报纸应享有最大的自由权。1789年5月19日,国王路易十六在自由出版报刊方面做出让步,旧制度掌握下的报刊体系顷刻瓦解。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发表了著名的人权文件——《人权宣言》,该宣言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公民的表达自由权利,法国成为最早对公民的表达自由进行法律保护的国家。《人权宣言》第十条明确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是宗教上的意见——而不受打击,只要他发表的言论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第十一条是:“思想和见解的自由权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除非根据法律规定的情况而必须为这项自由的滥用负责,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与之相比,1791年美国的宪法第一修正案并没有像《人权法案》那样明确说明人民有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权,而是说国会不得制定剥夺人民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更没有说明言论自由的范围。

不过,《人权宣言》并未在法国获得有效的实施,百年的动荡政局严重影响了法国公民的表达自由权,新闻自由也很难实现。1881年7月29日出台的《出版自由法》,对法国的报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律明确规定:公民有权建立出版社、经营出版事业和新闻事业,从事新闻出版活动,自由地从事记者职业;出版诉讼不再由刑事法庭而由陪审团组成的民事法庭审理。这一法律是《人权宣言》宣告的言论出版自由的具体化,从而得到了真正法律意义上和现实社会力量的正式确认,也标志着法国近代资产阶级传播事业新体系的正式建成。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国际传播领域的国家,其标志就是1835年法国人查理·哈瓦斯在巴黎创办的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哈瓦斯通讯社。1840年,哈瓦斯社训练信鸽传递消息。1845年开始使用电缆,随后使用海底电缆。巴尔扎克1840年在他主编的《巴黎杂志》上曾写道:“一般人都认为巴黎有好多家报纸,但是严格地说全巴黎只有一家报纸,那就是曾在卢索大街开过银行的哈瓦斯先生经营的哈瓦斯通讯社编发的新闻稿。”作为近代四大通讯社中资格最老的一个,英国路透社创办人朱利叶斯·路透、德国沃尔夫通讯社创办人伯恩哈德·沃尔夫,都曾在该通讯社工作过,并仿效哈瓦斯社的做法创办了自己的通讯社。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技术方面,海底电缆开始架设;电话、电报等通讯设备被广泛采用。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建立了近代新闻传播体制的法国,也开始了国际传播的扩张。一方面,哈瓦斯社的业务进展顺利,在国际新闻市场上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另一方面,法国的媒体也开始迅速发展,出现了诸如《新闻报》、《世纪报》、《费加罗报》、《巴黎回声报》等著名报刊,1876年诞生的《小巴黎人报》,1890年发行量达到69万份,1914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50万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报纸”。此外,法国还开始活跃在世界其他传播舞台,先后于1855、1867、1878、1889、1900年五次举办世博会,巴黎一时间成了世界的中心。著名法国人顾拜旦还成了世界奥林匹克之父。

二、一战期间法国的对德宣传

1.战前法国所处的历史背景及战争进展

普法战争的失败使法国蒙受奇耻大辱,19世纪70年代上台的温和派虽然认为应当对德复仇,但由于时机尚不成熟,便力图通过海外扩张殖民统治,来提高法国的地位与实力。至一战前,法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殖民帝国。

19世纪70年代,法国试图通过与俄、英两国结盟而孤立德国。不过,1875年德、俄、奥《三皇协定》的签订,使得法国在外交上处于孤立。80年代,德、奥、意三国同盟的建立,使得法国的国际地位更加恶化。1888年,德国野心勃勃而又刚愎自用的青年皇帝威廉二世上台,德国老谋深算的首相俾斯麦在1890年被迫辞职,给法国“留下了最好的机会”,法国在90年代逐渐摆脱外交上的孤立状态。在此期间,法俄联盟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意大利达成秘密协议;法英两国逐渐消除不信任,并达成了“诚意协议”,英国也成了法国的盟国。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以后,法、英、俄三国正式形成协约国集团。

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意土战争和两次巴尔干战争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战争的爆发为法国对德国进行报复提供了时机。不过法国政府在开始时,做出假和平姿态,直到1914年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后,法国宣布应战。战争爆发后,法国举国上下开始投入战争。1914年9月在马恩河(Marne)战役中,法军重创德军,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计划。随后,法国通过积极的外交政策,成功地敦促意大利退出三国同盟,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1916年2月,在英法联军同德军的凡尔登战役中,战争双方势均力敌,两败俱伤。而同年7月的索姆河战役成了战争的转折点,此役英法联军大胜,德军损失惨重。1917年4月,美国参加了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而10月在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苏维埃退出了战争。1918年3月至7月,德国利用俄国退出战争的时机从东线调回部队,在西线发动了四次猛攻,但最终还是在英法联军的抵抗前失败,协约国此后逐渐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权。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等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2.一战期间法国对德国的宣传

法国作为协约国的一员,在一战期间加入了对德宣传的行列。法国的战时宣传包括媒体管制和对外宣传两个部分。法国陆军部在一战期间设立了“新闻检察局”,随着战争的深入,新闻检查越来越严格,涉及面也越来越广。法国的宣传始终掌管在既有的外交、陆军和海军机构手中。记者不允许到前线采访,因此对于战争的真相人们无从得知。

第一次世界大战宣传的主要特点是空投印刷宣传品。传单在一战期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国也充分利用了这一手段。法国特制的一种传单描述了德国国内的贫困和悲惨状况,这种名为《德国来信》的传单是专门用来在德国士兵中散发的。另外,在这种心理宣传战中,法国编辑一种专门针对德国军队的传单,描写家庭以及平民生活的快乐。法国军队还往进攻性炸弹里装上折叠好的传单,甚至装上香肠(据说德国人一见到香肠就会忘记一切而冲向它)。在宣传中,法国有意识地尝试攻击德国的皇帝,希望根除帝制。法国在德国散发的一种传单上有一幅德皇和他强壮的儿子的照片,在战争中他们毫发无损;传单的反面矗立着许多木十字架,标出这是忠诚的德国臣民们最后的安息地。另一份传单上是德皇和他的将军大臣们围坐在桌旁,悠闲地喝着啤酒交谈着;反面则描绘了前线战壕里爆炸的情景,许多尸体被撕成了碎片。1917年7月,法国还伪造了许多《法兰克福日报》(Frankfurter Zeitung),并复制、模仿了德国用来宣传战时贷款的传单。

除了传单外,法国还利用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期刊和书籍,在德国的士兵中传播。同时,刊登一些有关德国国内情况的书信和新闻,以及主要由德国战俘证实自己在法国受到优待的信件。法国利用一家瑞士出版社印制宣传材料,越过边境偷运到德国,然后由代理商在卖给德国士兵的食品中塞进这些材料。

著名的战时宣传研究专家拉斯维尔认为,战时宣传的四个目标是煽动对敌仇恨、保持盟国友谊、争取中立国和瓦解敌人斗志。法国的这些宣传在瓦解德军斗志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不过,总的说来,法国的一战宣传在参战国中并不是最成功的。

三、二战期间法国的对外宣传

1.二战期间法国所处的历史背景及二战的经过

法国虽然是一战的战胜国,但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重树自己的大国地位,彻底消除威胁,法国决意对德国进行彻底清算。1918年11月的巴黎和会上,法国提出了一整套削弱德国的计划,包括割地和巨额的赔款数字,但英美两国为了牵制法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并未支持法国的计划。经过各方协商,最终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的签订虽然极大地削弱了德国,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获得萨尔区矿山开采权,法德边境回复到1871年普法战争以前的状态,但是《凡尔赛条约》并没有明确规定萨尔区的归属问题。也就是说,法德边界并没有以条约的形式加以保障,而且德国的赔款问题也没有最终确定。巴黎和会以后,法国一面积极向德国追索赔款,一面不得不为了自身的边境安全而努力,这些努力后被称为“安全外交”。

20年代,为了削弱德国,法国对德国采取了压迫式的激进外交政策,由此还引发了鲁尔危机。与此同时,法国还积极与周边的欧洲中小国家结盟,试图通过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方式来确保自身安全。不过30年代之后,法国的集体安全政策还是变成了绥靖政策,外交上丧失了独立性,开始唯英国马首是瞻。30年代中后期,希特勒的重整军备、迅速扩张使法国难以应对,法国对于德国在莱茵区重新军事化问题上表现出来的软弱,大大削弱了法国的军事防御地位,加速了同盟体系的分裂,同时也大大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法国政府对战争的恐惧已到了“集体怯懦”的程度,成了英国“绥靖政策”的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