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史
14250900000028

第28章 世界主要国家国际传播发展史(8)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出动大批兵力,分三路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被迫于1939年9月3日向德国宣战。但是在德国的攻势下,法国宣而不战,继续采取绥靖政策,历史上称为“西线无战事”、“奇怪的战争”。波兰灭亡后,德国开始进攻北欧的挪威和丹麦。1940年5月,德军向西线的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发动了全面进攻,三国很快投降,战火随即蔓延到了法国境内。5月10日,德军突破所谓的“马其诺防线”,进入法国腹地,英法联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并于6月14日沦陷。6月22日,法国与德国签订投降的停战协定,法国被划分为德国“占领区”和“自由区”两部分。“自由区”名为由贝当政府管辖,实际上是希特勒的傀儡政权。7月1日,国名被改为“法兰西国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至此终结。

在法国全面溃败之际,法国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1940年6月18日在伦敦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向法国人民发出了著名的“6·18”演说,号召反对德国侵略,保卫法兰西民族。在英国的支持下,戴高乐随后开创“自由法国”运动,成立了海外流亡政府“自由法国”。随着不断加强与法国各海外殖民地的联系,海外抵抗运动不断壮大。此外,法国国内的抵抗运动也相继展开。1942年7月,“自由法国”改名为“战斗法国”。1943年,海内外的法国抵抗运动结合起来,戴高乐被认为是“法国抵抗运动的唯一领袖”。1944年6月22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为法国人民解放自己的祖国创造了条件。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法国境内出现了民族主义浪潮。1944年冬,法国收复了大部分的法国领土。1945年5月9日,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法国的领土完全光复。

2.二战期间法国对德国的宣传

早在德国进攻法国之前,深谙宣传之道的希特勒就展开了对法国的宣传攻势,主要是通过收买报纸的手段,培养亲德的舆论声音。1933年至1938年,德国用于法国的宣传费为600万马克,1938年以后,每年增至2400万马克。鉴于这种情况,法国政府曾颁布一系列法令,采取大量针对性措施,对新闻界实行严格管理。1939年9月3日,法国正式对德宣战。1940年5月24日,法国政府采取出版许可证制,并对各个报社的物资实行统一管理;新闻界转入战时轨道。

在德军占领期间,法国人民先后出版了许多反抗德国的地下报纸,比如,《法国防卫报》、《解放了的巴黎人报》、《解放报》以及《综合新闻》等,这些报纸通过各种方式发行到敌占区。

除了报纸之外,广播逐渐成为一种有利于抵抗运动的直接行动武器。针对法西斯国家的舆论攻势,法国人民通过BBC广播熟悉了领袖戴高乐将军。在法国沦陷期间,戴高乐通过广播多次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奋起反抗。他甚至通过广播指挥作战行动,以致得到“麦克风将军”的戏称。在盟军登陆诺曼底的前几天,戴高乐还通过广播向分散在法国各地的抵抗组织发布动员令,要求他们同意组成“法国内地军”,之后命令“法国内地军”在指定的时间里与盟军里应外合。军事行动结束后,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说:戴高乐通过广播指挥军事行动,“等于给盟军增加了15个师”。从那时起,广播便处于战斗的中心,并为最后的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战期间,由于法国败亡,哈瓦斯社被当时法国维希政权的法兰西新闻局所控制,在德国纳粹的控制下,哈瓦斯社没有了以往的辉煌。1944年8月,巴黎解放,通讯社由法国接管,并于同年9月30日在戴高乐临时政府的指导下,在哈瓦斯社原址上成立了法新社。

四、二战结束以来法国的对外传播

1.二战结束以后法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时,法国的经济形势极为严峻。由于德国的占领及对法国的肆意掠夺,加之大战期间多次重大战役在法国本土进行,使其经济遭受了灭顶之灾。战后法国的第一个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莫内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战后法国经济的恢复和重建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在对外关系上,历届总统推行的外交政策的具体内容虽有所改变,但是,总体来看“法国的伟大”始终是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二战结束后不久,在欧洲处于东西方“冷战”的同时,亚洲的热战——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又相继爆发。美苏之间的紧张状态与炮火在人们心中不断投下阴影。由于国力不强,在法国第四共和国期间,其对外政策基本上是唯美国马首是瞻。在戴高乐执掌的第五共和国期间,戴高乐推行全面抗美,维护民族独立,力争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对外政策。戴高乐反对美国对欧洲事务的干涉,认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积极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以同美国相抗衡。同时,法国又积极发展与苏联及其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以使法苏关系作为与美国谈判的砝码。由此可见,对抗美国、改善与苏联及其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推进没有英国参加的欧洲联合,以及加强同第三世界法语国家的联系,成为戴高乐时代外交政策的中心内容。

在随后“没有戴高乐的戴高乐主义”时代,即蓬皮杜与德斯坦统治时期,戴高乐所确定的内外政策继续得到执行,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与一致性。不过,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法国采取了较为灵活的外交政策。在此期间,法国也开始了与美国的合作。在欧洲联合问题上,蓬皮杜改变以往排斥英国的态度,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同德国加强合作,积极推动欧洲共同体的扩大。1971~1973年间,蓬皮杜总统遍访非洲各法语国家。

在密特朗时代,其外交政策与此前没有太大的变化。同美国的关系保持既结盟又独立的立场;同苏联的关系相对比较冷淡。东欧剧变、两德统一之后,根据时局的变化,法国重新调整其对外政策:尽快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致力于以法德为轴心的欧洲联盟;改善与美国的关系,积极参与世界新秩序的组建。

希拉克上台后,主张遵循戴高乐将军的路线,寻求法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其外交政策又被人称为“新戴高乐主义”外交。希拉克外交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重返北约”,力图强化欧洲在北约中的力量,并增强法国在北约中的话语权。在对美关系上,法国试图与美国建立一种严格平等的“伙伴关系”,绝不“接受”由美国统治的单极世界,不承认以美国为轴心的“世界新秩序”。在伊拉克问题上,法国不同意美国的战争政策。在对德和欧盟关系问题上,希拉克政府希望维系法德合作,并主张“多国家的欧洲”。

2.二战之后法国的对外传播

直至今日,尽管法国仍是文化大国,不过,这一地位已在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冲击下岌岌可危。法国政府在大力支持本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以保卫法语作为契机大力弘扬法国文化。法国也是有特色的国际传播大国,主要的传播媒介有通讯社、报纸、电视、广播以及媒介集团等。

首先,法国的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AFP)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通讯社,如今的法新社是和美联社、路透社齐名的世界三大通讯社之一。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法新社把它的新闻信息从设在巴黎的总部以及华盛顿、香港、尼科西亚、蒙得维的亚的地区中心传递到世界各地。法新社的新闻采写按活动领域被分为5个报道区:以巴黎为中心的52个分社(其中包括在欧洲的36个和在非洲的16个分社)负责欧洲和非洲的报道;以华盛顿为中心的9个分社负责北美的报道;以蒙得维的亚为中心的15个分社负责拉美地区的报道;以香港为中心的25个分社负责亚太地区的报道;以尼科西亚为中心的9个分社负责中东地区的报道。2000年,法新社开辟了新的业务——奥运会多媒体新闻服务。2002年,法新社又开始联手视频软件公司Visiware涉足互动电视业务。同年,法新社又在日本开展了为3G手机提供体育图片的服务。2003年3月,法新社联合雅虎美国公司推出了网上新闻服务。4月,法新社联合盖蒂图片公司(Getty Images)建立了覆盖全球的图片新闻业务。法新社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实力,以保持其在世界通讯社中的领先地位。

其次,《费加罗报》(Le Figaro)和《世界报》(Le Monde)可以对外作为法国高级报纸的代表。《世界报》是法国向海外销售量最大的报纸,在国际问题上反映政府立场,全欧洲、北美以及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有它的订户。《费加罗报》是法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报纸之一,坚持权威性、严肃性、自由性。曾经辉煌的法国的平面媒体也在努力维持着其在世界的影响力。

再次,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在使用法语的非洲地区拥有格外强大的影响力。在传播内容上,其与美国之音、BBC的同类节目有一致之处,那就是都在传播西方的立场和价值观。法国的电台也主要是靠公用事业收费而维持的,90年代之后曾经一度困难,不过,新世纪之后法国国际广播电台重新找回了自信。2000年,法国国际广播开始了网络广播,使用19种语言。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管理费大约是75亿法郎(约为法国广播电台的四分之一),大部分资金被国家用于增加其国际影响力。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全世界拥有4000万常规听众,由此其地位也上升至世界广播电台的第四或第五位。

又次,战后法国在电视对外传播方面也做足了功课,不断加大投入。法国先后开播了几个对外传播的国际电视台。法国1992年9月正式成立第五频道文化台,向世界各地播出法语节目。欧洲新闻电视台(Euronews)于1993年成立,每天用英、法、德等8种语言向欧洲及周边78个国家1.5亿观众发送电视节目,该台在西欧和东欧地区每周收视率达5400万人次,超过CNN,位居榜首。由于该电视台的新闻来源比较广泛,它提供了CNN、BBC这些主流声音以外的丰富的地方声音,如东欧、北非的当地专题报道,特别受非英语国家的青睐。另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开播不久的法国24电视台。法国24电视台(France vingt-quatre)是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为了捍卫法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于2006年建立的,以此对抗英语在世界的主导地位,以“捍卫法兰西价值观”。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法美两国政府对该战争有不同的观点,但美国有FOX、CNN等对战争进行报道,而法国却没有这样一个国际性媒体,于是法国24电视台创立。2007年底,此台启动了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节目,进一步覆盖亚洲和美洲地区。从法国的视角提供有别于诸如英国BBC和美国CNN的新闻节目。英语频道方面,其希望成为德国之声电视台、半岛电视台新闻频道、今日俄罗斯电视台英语频道和Press TV的竞争对手。

最后,为了减弱美国好莱坞电影对法国的影响,法国严格控制美国电影在法国影院和电视上播放的数量。政府严格规定电影院放映非欧洲本土影片的最高比例不能超过40%,并且给国内电影提供一些选择性资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欧洲的观众主要看法国电影,而当时的法国电影多半出自高蒙电影公司。不过,时过境迁,好莱坞在世界电影业中强大的霸主地位,使得法兰西民族电影面临着丧失其本土阵地的严峻局面。因此,高蒙电影公司将其多年来形成的家族、企业、文化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发扬光大,更有机地融入其制片、发行与放映三位一体的主动脉中。大公司是法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支柱。法国电影在艺术上提高了电影的质量,在文化上也同样起到了交流传播的作用,成为与好莱坞相抗衡的代表。

作为抵制美国文化入侵意愿最强的国家之一,法国制定了各项政策限制美国节目的入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94年4月,参议院通过保护法语法案,规定禁止在工程合同、公告、广告中和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送节目时(外语节目除外)使用外语词汇,要求在法国境内举行的各种研讨会上,法国人必须使用本国语言。为扩大法语在世界上的影响,法国文化部还精心制定了一项“复兴法语计划”,力图在海外推动法语的学习与使用。

2008年,为了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现代化,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将建立一个集对外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传播功能于一身的对外传播集团——“法国世界”传媒公司。法国媒体表示,这是萨科齐上台后又一次大刀阔斧的传媒改革,旨在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向世界传达“法式观点”,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法国24电视台台长普奇拉克被任命为“法国世界”传媒公司董事长兼筹委会主任。萨科齐还决定,“法国世界”公共频道只能播法语,“我们不准备用法国纳税人的钱来支持英语节目”。不过,可以根据地区的不同加上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和英语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