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14249300000059

第59章 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报告(2)

对调查对象喜爱该电视节目原因的统计更清晰地反映出未成年人收视取向的理性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喜欢上述电视节目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了解更多新鲜事儿和有意思的话题”,有效百分数为44.20%;其次为“得到更多知识和生活经验”,有效百分数为32.56%;再次为“看自己喜欢的明星”,有效百分数为28.83%。可见,获取信息、知识、经验是未成年人观看电视节目的主要原因。两项共超过70%,反映出未成年人已经将电视媒体视为增加知识、了解世界的一个渠道。

近三年来,选秀节目在中国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自从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风靡全国之后,《加油,好男儿》、《快乐男声》、《红楼梦中人》、《我型我秀》、《舞林大会》等各种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有专家学者对选秀节目的泛滥忧心忡忡,认为这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会造成不良影响。在本次调查中,未成年人对选秀节目表现出比较理性与客观的态度。只有139人表示“太喜欢了,一定要去参加比赛或者去现场观看”,占7.29%;选择“看过几次”而不发表评价的占28.7%,选择“有的好看,有的不好看”的占17.26%。总的看来,对选秀既不强烈反感,也不特别喜欢的中立态度接近一半。可见,在看待极度商业化,并且被媒体热烈炒作的选秀节目时,未成年人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判断。

5.电视对于首都未成年人身心成长及学习生活有着强大影响力

关于“电视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力”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普遍承认电视的强大影响力,能够体会到电视给他们的身心成长、学习生活和社会化进程带来多方面的影响。这充分说明电视已经深度介入未成年人的成长进程之中,从不同方面影响和塑造着未成年人头脑内外的蓝图。

调查结果表明,未成年人自己认为被影响最多的是“学习成绩”,有27.12%的人支持这一看法;其次为“生活作息”,支持率为25.26%;再次为“思维方式”,支持率为24.90%。在测试结果中,电视对未成年人最具影响力的方面分布于:学习成绩、生活作息、思维方式、性格;处于第二梯队的影响力分布包括:道德观念、人际交往、价值取向、心理健康。从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未成年人对于电视与自身的关系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

二、首都未成年人对典型电视内容的收视行为分析

1.首都未成年人群体对影视暴力画面表示反感

随着电视等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大量信息随着林林总总的节目形态被传递到未成年人的接受领域中,这些带有引导性的信息所造就的“象征性现实”在潜移默化中对未成年人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又决定了这种影响的复杂性。

当前影视作品中暴力镜头不断增多,很多影像制作者认为打斗、流血、犯罪、黑社会等暴力画面能够成为作品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提高收视率的一个重要质素。而在此次调查中,当问及“在电视上看到打斗、流血、犯罪、黑社会等画面时,您的态度会怎样”时,选择情况如下所示:选择“很反感”所占比例最大,为37.36%;其次是选择“无所谓”,占35.56%;再次是选择“不相信这些存在”,占18.23%;最后才是选择“很有趣、很帅、很酷、值得模仿”,占8.85%。

社会环境会对人的信念、观点、道德给予重要影响。相比起来,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境的暗示。社会所积极倡导的价值观被未成年人所熟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未成年人的个人行为要在各种具体情况下受到环境的影响并逐渐与环境保持一致,从小学到高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其个性特征、意志特征、言行特征逐渐形成。伴随着这一过程,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也得到全面发展,并在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稳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已经能够使未成年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对某些行为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是选择“很反感”占首位的主要原因。

随着未成年人接受知识层面的不断扩大,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和影视影像的虚幻模拟已经有了初步的分辨能力,这是很多未成年人选择“无所谓”和“不相信这些真实存在”的主要原因。但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他们对影视中频繁出现的暴力场面已经熟视无睹,不再感到新奇,所以他们感到“无所谓”,对此应该引起媒介工作者和媒介管理者的注意。

2.模仿心理和行为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双刃剑

虽然只有8.85%的未成年人选择“很有趣,很帅,很酷,值得模仿”,但对此我们绝不应忽视。一方面,未成年人在成长中心理稳定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未成年人的心理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可变性与可塑性,影视中的暴力镜头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影视作品中的暴力镜头的负面影响绝不能忽视。同时,家庭、学校也必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增强他们对社会行为的道德判断能力。

在具体回答“您会尝试着模仿电视、电影里的什么信息”时,结果显示,选择“搞笑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行为举止”占据前两位,有效率分别为31.99%、28.78%;选择“成年人的言谈举止”位居最后,有效率仅为3.88%,这种选择结果正好和上面的题目的选择结果相暗合。

喜欢模仿搞笑的行为举止体现出未成年人共同的接受个性,即追求娱乐、以娱乐搞笑暂时忘记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压力和烦恼,从而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实现了情感上的“心绪转换效用”。同时,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作用,追求高尚的言行举止、反对庸俗的世俗生活也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对“判断事情或人物的是非对错”、“见解深刻的话”、“舍己为人”的选择也反映出未成年人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下,在“接受定向”方面拥有自己的“趣味方向或预存立场,这种趣味方向和预存立场在整个信息接受过程中,直接影响到受众注意什么和怎样注意”,因此不至于在“接受期待”与“接受需要”方面出现较大的偏差。

3.明星崇拜成为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中割舍不掉的情结

“同学间最喜欢谈论有关电视的话题”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处于首位的是“演艺明星的最新动向”,支持率为44.15%;其次为“电视中播出的电视剧相关信息”,支持率为32.30%;再次为“根本不谈论”,支持率为14.91%。选择“电视中报道的社会新闻”与“某个儿童节目”的则分别为10.92%、10.71%。

关注明星、追求娱乐依然是未成年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在回答有关明星与娱乐的题目中,如“看电视的目的”、“最喜欢看的电视类节目”、“最喜欢的电视栏目”、“喜欢该栏目的原因”、“手拿遥控器换台的时候,通常会遇到哪种画面后停下观看”,未成年人的选择结果显示只要与“娱乐、明星”有关联的选项,收视率都比较靠前。

明星新闻可能比“社会新闻”(10.92%)和“儿童节目”(10.71%)更令未成年人陶醉,这与他们喜欢在虚构类节目中实现完美审美需求与审美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当问及“您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种类”时,相对于动画片(44.31%)、娱乐类节目(41.72%)、电影(40.17%)、电视连续剧(38.41%)而言,少儿节目(12.27%)与新闻类节目(11.96%)则低得多。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儿童节目的同质化趋势与成年化趋势有关。

4.未成年人所处的电视剧收视环境高度切近成人

此次调查列出了45部曾在北京地区播出过的电视剧,其来源主要有中国大陆、韩国、日本、美国等;题材主要有古装剧、情感剧、武侠剧、涉案剧、农村生活剧、都市生活剧、情景剧、战争剧、名著改编剧等。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不同来源、各种题材的电视剧,未成年人都有所接触。

(1)未成年人所处的电视剧生态环境高度切近成人。

根据名著改编的传统名剧《西游记》以74.28%的收视率高居榜首,吸引着各年龄层次的观众,尤其是各地电视台在寒暑假档期不断播放该剧,使得未成年人对此有较高的接触率。调查结果表明,凡是在成人群体中好评如潮的电视连续剧,其大部分在未成年人群体中也赢得了一定的收视率。相对于近几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数量众多的成人电视剧,少儿题材电视剧相对比较匮乏的事实说明电视台内容投放更多地倾向于成年群体。在电视剧广告收入成为电视台重要盈利来源的前提下,电视台管理层更多地从运营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角度考量内容投放,特别是在购买电视剧成本呈上升趋势的局面下,电视台必须考虑到各层面受众的收视心理及收视习惯,倾向推出老少咸宜的电视剧,这客观上使得未成年人群体的电视剧视域高度切近成人。

(2)战争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平均喜好率明显高于人物传记型主旋律电视剧的平均喜好率。

调查结果显示,在最喜欢的电视连续剧中,《亮剑》(12.67%)排在首位,《亮剑》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主旋律电视剧,但不同于以往之处在于,该剧作突出了战场作战前的心智较量以及指挥策略的安排,突出了作战力量的对比,在战斗中凸显出英雄人物的各个方面,战斗场面更残酷,画面更真实,历史感更加突出。近年来战争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如《激情燃烧的岁月》(0.63%)、《长征》(0.19%)等说教色彩明显减弱,普通而伟大的人格魅力得到凸显,尤其是所洋溢的英勇精神满足了未成年人的“英雄情结”与“情感宣泄”,得到了未成年人的喜爱。相反,人物传记型主旋律电视剧如《任长霞》(0.44%)、《孔繁森》(0.32%)、《牛玉儒》(0.13%)等,虽然题材本身富有教育意义,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对今天的未成年人也非常富有启示性,但是人物的职业生涯和生活经历难以被未涉世事的未成年人理解,在未成年人群体的到达率相对较低反而可以看作是正常和真实的反映。

(3)古装剧、青春偶像剧、情景喜剧依然深受欢迎。

在所列出的几部古装剧中,《少年包青天》、《汉武大帝》、《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喜好率分别为7.06%、6.12%、4.22%、3.87%,平均喜好率高于战争题材电视剧。这些古装剧的情节和内容属于未成年人知识结构范围之内,浓厚的“京味”又符合首都未成年人的文化背景,使忙于功课的他们有机会放松一下大脑。此外,正当青春年华的偶像明星展开的一番情感依依,种种浪漫体验让对未来怀有美好“期待视野”的未成年人钦羡不已,在“移情心理”的作用下陶醉在这些明星们制造的幻影里,以至于《流星花园》(5.93%)一直较受欢迎。幽默轻松的《东北一家人》(4.48%)等情景喜剧也颇受欢迎。

(4)对海外电视剧的收视需求正在提升。

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不断扩大,国外进入中国的影视作品不断增多,很多海外电视剧也颇受未成年人的青睐。如《蓝色生死恋》(3.53%)、《大长今》(2.40%)、《越狱》(1.83%)等剧作,或有“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传奇;或有情感伦理曲折行进的质朴里程;或有各路英雄风云激扬的惊世人生;经过巧妙商业包装的俊男靓女、百般设计的时尚装扮和言谈举止、悲喜多变的情感命运牢固占据了未成年人的眼睛。成长中的未成年人,他们情感也处于多变期,在虚拟的影像空间中体验逐渐萌发的情感历程,满足了最朴素的期待视野与情感慰藉。另外,此次调查的北京城区、郊区各级学校大都开设了深度英语课程,这为他们接受、理解异域文化打下了基础,随着外语学习与应用的日益普及,看外语发音的影视作品成为学生理解异域文化和学习外语的一条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