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14249300000058

第58章 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报告(1)

■黄会林、王卓明、李国顺、钟芳、谭华

如果将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称作未成年人,中国未成年人总数已经超过三亿,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和身心成长关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国家前途命运。对于北京市而言,作为大国首都、全球城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首都未成年人与电视传媒之间的文化互动态势,不能不多维地映射出传统与现代、中心与边缘、区域与全球、保守与新锐等多极元素之间的多元博弈进程。为了深入研究首都未成年人的电视收视行为,揭示未成年人与电视传播之间的辩证关系和互动规律,“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课题组”经过历时半年的周密准备,按照北京市现有18个城区的人口比例北京统计局资料显示,2005年北京18个城区的人口比例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城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204.8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3.37%;朝阳、海淀、大兴、石景山4个近郊区(城市功能拓展区)746.1万人,占48.71%;其余10个远郊区县(城市发展新区26.7%、生态涵养发展区11.21%)580.7万人,占37.91%。三类城区的大致比例为:城区∶近郊∶远郊=1∶3.64∶2.84。(城区∶近郊∶远郊=1∶3.64∶2.84)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覆盖北京城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近郊区(海淀区、丰台区)和远郊区(大兴区、房山区、平谷区、密云区)的25所学校。

学校类属既涵盖了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又兼顾了初中、高中、小学、职业高中等不同教育层次;样本筛选除了选择城市核心区的学校之外,还有意识地选择了坐落在深山中的乡村学校25所学校中,小学包括新街口东街小学、穆家峪中心小学、良乡小学、大兴小学、师大附小、房山蒲洼小学、翠林小学;初中包括穆家峪中学、良乡中学、大兴中学、平谷中学、北京师范大学一附中、北京师范大学三附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一中、密云实验中学;高中包括密云实验中学、良乡中学、大兴中学、平谷中学、崇文门中学、北京师范大学一附中、北京师范大学三附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城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等。和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学校;被访者性别比例适中,年龄范围在6岁到18岁的区间呈比较均匀的分布;调查组共发放问卷1,950份,回收1,950份,其中有效问卷1,932份,有效回收率为99%。全部调查结果在经过SPSS等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后得到与电视传播相关的数据三十余万个。

一、电视对首都未成年人的影响力分析

1.未成年人群体和电视与发展中的国家、首都、时代共同成长

此次参加抽样测试的未成年人群体开始看电视的年龄大部分在3岁到6岁之间。

“关于未成年人开始看电视的年龄”调查结果显示,36.00%的未成年人从3岁开始看电视,15.61%从4岁开始看电视,18.65%从5岁开始看电视。这说明大部分未成年人在6岁之前就开始了其电视收视生涯。将他们的电视收视年龄进行换算后得知,他们的电视收视经历恰与改革开放时代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进程同步,在他们眼前不断变化色彩的电视荧屏,同时也是中国电视事业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印证。

2.电视在首都未成年人生活中占有较为适宜的比重

关于“工作日时段未成年人收视强度”调查结果显示,周一至周五,25.79%的未成年人看电视1小时左右,18.53%的未成年人看电视2小时左右,18.42%的未成年人看电视时间为半小时以内。此外,每天看电视在4小时以上的未成年人接近10%,“不看电视”的未成年人占总测试人数的13%。

由此可见,未成年人工作日时段的收视行为呈现“橄榄”形分布,大多数未成年人平均收视时间在2小时左右,处于橄榄的中段位置,所占比例较为厚重。如果将未成年人每天放学到家的时间设定为18∶00,在家做作业及晚饭时间1小时,看电视2小时,21点之后上床入睡,对于现代都市少年儿童群体的学习、生活是比较适宜的。

在周末,28.61%的未成年人看电视3-4小时左右,26.65%的未成年人看电视2小时左右,21.60%的未成年人看电视时间超过4小时。看电视1小时以内的接近20%,“不看电视”的占3.40%。

将未成年人群体在工作日时段和非工作日时段的收视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从工作日时段到周末时段,大部分未成年人的电视收视时间呈现均匀增长,其中重度收视人群增长比例较高,一小时以内和不看电视的未成年人群体呈现较大比例的下降。这说明大部分未成年人乐于或是习惯于收看电视节目,较大程度影响他们收视时间长短的因素是作息时间。即使是在周末时段,大部分未成年群体电视收视时间低于4小时,一方面说明少年儿童群体的电视收视强度呈现较为适宜的比例,另一方面给现行少儿频道的日更新节目量提供了明确的数据支撑。

2003年中国电视观众人均日收视时间为179分钟,与2002年持平,比2000年和2001年少了近5分钟。2005年,中国电视观众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是184分钟。正像有调查结果曾经指出的那样,观众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有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总的趋势是年龄越大看电视的时间越长,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少年儿童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低于全体观众的人均收视时间,而55岁以上的老年观众比全体观众人均收视时间多出三十多个百分点,同时24岁以下观众平时收视率明显低于25岁以上观众。本次未成年人群体在工作日时段和非工作日时段的收视时间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的电视收视行为较为稳健,沉迷于电视的孩子并不多见,这背后也许有着对于遥控器的支配权和在家庭中的话语权显现。

3.首都未成年人群体的电视收视动机健康而多元

长期以来,中国电视事业坚持政治性、服务性和公益性相统一的原则,走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少年儿童群体推出了大量品质较高的电视节目形态,其中大部分寓教于乐,总体上受到未成年人群体的好评,关于“未成年人的电视收视动机”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少年儿童能够正确认识电视形态,其电视收视动机健康而多元。

调查结果表明,未成年人看电视主要的目的是“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有67.55%的受调查者支持;其次的目的是“了解更多新鲜事儿和有意思的话题”,支持率为46.27%;再次的是“看自己喜欢的明星”,支持率为33.59%。总体而言,少年儿童群体的电视收视动机结构较为和谐,这具体表现为移情抚慰动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67.55%)、学习动机(了解更多新鲜事儿和有意思的话题,46.27%;得到更多知识和生活经验,25.36%)、娱乐动机(看有趣的情节和故事,31.83%;看自己喜欢的明星,33.59%)三足鼎立并都占六成以上的比重。此外,互动交流动机(跟朋友分享电视里的事儿16.67%;参与节目中的互动5.23%)恰与当前电视节目形态突出的互动潮流两相印证。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成以上的未成年人群体渴望通过电视收视行为达到排遣孤独与苦闷的预期(陪伴动机),这无疑给电视事业带来了沉重的使命感。

本次调查结果明确地反映出少年儿童群体除了有强烈的娱乐愿望之外,还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也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和本能。从这个角度看,“寓教于乐”可能是一种更高明的传播策略。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未成年人的电视年龄最早始于三岁。电视很早就沉淀在未成年人的记忆里,与他们发生从感觉到思维、从无意识到意识、从动机到能力、从气质到个性产生多方面的互动效应:

电视收视进程中的信息对话和潜对话中动态地满足着少年儿童渴望独立活动的心理需要,为少年儿童提供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提高他们独立活动的水平,并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促进少年儿童心理水平的飞跃,而心理的发展又使他们的活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心理过程的不断发展,少年儿童逐步产生形成对事物的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他们在与电视的互动进程之中初步学着运用逻辑思维反观世界和自身。

电视收视进程中的多元信息互动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参照和多种成长可能性。少年儿童处于人生的萌芽状态,可塑性极强。根据调查数据得知,少年儿童的电视收视动机结构当中存有明确的学习愿望。长期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关注少年儿童的娱乐、减负,较少有人强调他们的学习,尤其是通过视听方式进行快乐学习和情境式教育、互动式学习。所谓“文以载道”,在潜移默化、喜闻乐见之中提升公众文化人文修养,也是电视作为大众媒介的重要职能之一。对于电视而言,教育行为不同于学校教育,而是通过视听形态潜移默化地引导儿童“向善”、“友爱”、“自省”,电视节目怎样积极关注少年儿童行为中深层次里“潜伏着的极其积极的方向”,以宽容、发展的眼光去呵护少年儿童和深入细致地满足他们的收视需求,启动以少年儿童为本的电视频道、内容体系,将是一个十分壮阔的电视改革发展历程。

4.首都未成年人群体对目前提供的儿童节目总体满意,其电视收视评价呈现多元化局面

(1)关于“对目前儿童电视节目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群体对目前提供的儿童节目总体满意,其电视收视趣味呈现多元化局面。

调查结果表明,对儿童节目最集中的评价是“一般”(35.45%),其次为“较喜欢”(25.07%),再次为“喜欢”(15.25%)。扣除对儿童节目不喜欢、很反感和不观看儿童节目的数据,对于儿童电视节目喜欢、较喜欢和接受的比例接近80%,说明未成年人对儿童节目的满意度适中或差强人意。

(2)关于“本土儿童节目的收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在儿童节目形态中,未成年人群体对于国内儿童电视节目的评价总体上呈现好恶参半、褒多于贬的局面。从某种程度上看,未成年人电视节目总体上可能供求失衡。

调查结果表明,未成年人对当前国内儿童电视节目持最集中的看法是“有益于儿童成长”(34.84%),其次是“幼稚”(26.33%),再次为“强调与儿童互动”(14.89%)。认为不错(8.72%)和失败(7.87%)的比例都较小,明确认为“不错”的评价略高于明确提出“失败”的人数。扣除“幼稚”、“失败”和“没看过”的数据,对于当前国内儿童电视节目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接近60%。

未成年人作为电视受众的一部分,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与成年人有明显的不同。调查发现,未成年人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依次为“动画片”(44.31%),“娱乐类节目”(41.72%),“电影”(40.17%),电视连续剧(38.41%),反映出未成年人缓解压力、休息娱乐的心理需要。但也是在本次调查中,青少年最喜爱的电视节目中,排名前十的没有一个属于青少年栏目。北京10套动画频道的拳头节目“动漫酷地带”仅位列14。可见,各个电视台播出的动画栏目并没有得到对应性的认同。这说明在未成年人收视需求和电视台内容投放之间可能存在着明显的失衡。另一项调查结果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在最受欢迎的电视频道数据调查中,央视少儿频道仅位列13,北京电视台动画频道(10套)位列16,远远低于央视10套(科教)、5套(体育)、6套(电影)、2套(经济),以及拥有多个名牌娱乐节目的湖南卫视。

(3)关于“境外儿童节目的收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群体对于国外儿童节目的评价较高,扣除“幼稚”、“失败”和“没看过”的数据,对于境外儿童电视节目持肯定态度的比例略超过60%。

调查结果表明,未成年人对当前国内儿童电视节目持最集中的看法是“有益于儿童成长”(28.26%),其次是“没看过,不知道”(25.76%),再次为“强调与儿童互动”(17.46%)。明确认为“不错”的评价远高于明确提出“失败”的人数。

未成年人对于儿童电视节目的评价总体上呈现多元化局面,关于本土儿童节目和境外儿童节目的收视满意度基本相差不大。由于数据调查显示的是对儿童节目的评价,而其中有的样本已经成长到少年阶段,相信此项结果能够代表一批未成年人对于儿童节目持续一段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的评价。

(4)未成年人群体收视行为总体偏向理性

传媒学家施拉姆将儿童的电视需要分为三类:娱乐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他认为娱乐需要是儿童对电视的主要需要。本次调查中,通过对未成年人喜爱的电视频道以及电视节目的统计却发现,北京地区青少年对科技教育类节目的喜好程度与娱乐类节目的喜好程度相当,而电视节目的新闻性、知识性也成为了青少年选择该节目的主要动机之一。

最受欢迎的电视台的支持人数当中,中央电视台10套以绝对的优势占据第一位,支持人数为480,占有效百分比的14.90%,比第二位的央视5套高出近一倍。而根据统计数据,央视10套2005年的平均收视率仅为0.8%,2006年也才突破1%。可见相对于普通观众,未成年人对科技与文化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

这一点在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在排名前10的电视节目中,《快乐大本营》高居第一,但是《走近科学》、《百家讲坛》、《探索》等节目紧随其后,其中《走近科学》与《百家讲坛》都是央视10套的王牌节目,《探索》为北京5套科教频道购买的Discovery探索频道节目。在北京地区未成年人的心目当中,优秀的科技教育节目与广受欢迎的娱乐节目足以一争高下。